請問妳要 哪壹方面?://news.sz.zj/Article.asp?ArtID=6188紹興加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 ://526000//nhcb/qc *** /2005628232907.紹興:歷史街區管理走規範化之路 壹、歷史街區的概況 紹興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
根據《紹興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對紹興古城劃定了八字橋、魯迅路、越子城、西小河、蕺山、石門檻、新河弄等7片歷史街區進行重點保護。越子城歷史街區內的倉橋直街和蕺山歷史街區內的書聖故裏是先行實施修繕保護的有代表性的歷史街區。
倉橋直街歷史街區,在越子城歷史文化保護區範圍之內。該區 域位於古越城的原址,有紹興知名的府山、環山河和越王臺。
圍繞 "山、水、臺''這三個核心景觀的是幾條傳統尺度的小弄及成片的保護基本完整的傳統民居區。壹些有相當人文背景的歷史遺跡點綴其中,***同形成了該街區幽遠古樸的景觀特征。
倉橋直街歷史街區,是以古越城市風貌為特色,以傳統城市人居文化為內涵,集居住、商業、旅遊等功能為壹體的歷史文化街區,位於街區中心線的環山河,北起勝利路,南達魯迅西路,全長1.5公裏,自北而南,依次架有倉橋、寶珠橋、府橋、石門橋、酒務橋、西觀橋、凰儀僑等各 式橋梁,河道東西兩側,以水鄉傳統民居為主,為紹興城內典型的 "有河無街''格局,民居大多建於清末民初,布局較為完整統壹, 其中有各式臺門4 3個,集中反映了本地區的建築特色和歷史風貌。與民居相隔的東西兩側,分別鋪設有倉橋直街、龍山後街、宣化坊、作揖坊等傳統街巷,寬2至3米不等,青石板鋪路。
倉橋直街歷史街區占地面積6。4公頃,建築面積5萬多平方米,有居民8 58戶。
書聖故裏歷史街區位於紹興市區北部、蕺山南麓,西至蔡元培故居,接解放北路,東至中興路,南至蕭山街南。街區以與書聖王羲之相關的戒珠寺、題扇橋、筆飛弄而聞名,分布了大量從宋至明清,以至民國等不同歷史時期的傳統民居,其間包含著大量珍貴的歷史遺跡和歷史典故。
書聖故裏歷史街區主要道路有蕭山街、蕺山街、西街,橋有題扇橋、探花橋、斜橋、宋梅橋、香橋等,建築布局為前街後河,設沿廊、埠頭,反映了人民生活對水的依賴,個別街巷如筆飛弄,體現了紹興狹窄弄堂的特色。已實施修繕保護的書聖故裏歷史街區1。
街坊占地面積52398平方米,建築面積44097.5平方米,有居民4 5 3戶。 二、歷史街區存在的主要問題 倉橋直街和書聖故裏是先期實行修繕保護的兩個歷史街區,在此以前,這兩個街區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壹)部分建築質量不佳,居民生活環境質量不佳,居住及建密度過高。
解放後,街區範圍內的臺門式及院落式住宅公有化,名屬房管處轄下,大量外來居民遷入,居住人口激增。房管處缺乏必要的資金維修;老房子年久失修,住戶為爭取使用面積,對原有建築分隔改造;並且在天井內搭建臨時用房,嚴重破壞了建築的原有格局和風貌;由於缺乏歷史文化名城和歷史街區的保護意識,新建築的色彩、體量與歷史街區風貌不協調。
(二)公用設施嚴重短缺,缺少系統和完善的下水管。現有下 水管很多是居民自己拉建,排水系統基本用天井內部自然滲水,經常造成供水不足和排水不暢;廚衛設施嚴重不足,絕大多數人家還在用煤爐,刷馬桶,在天井裏洗滌,做飯。
(三)臺門院落內衛生狀況差。公用設施的嚴重不足,使臺門 院落內部的衛生狀況較差,陰暗潮濕;人口密度的居高不下,叉使各戶住家的通風采光較差;居住在河道邊的住戶亂倒汙水和垃圾,街道上水泥電線桿林立,電線亂拉亂接,雜亂無章;沿街店面色彩混亂,招牌廣告平庸化,原有的傳統街景被破壞。
三、歷史街區保護的原則及具體方法 歷史街區保護有三條原則:壹是保護歷史的真實性,要盡可能多地保護真實的歷史遺存,對歷史建築積極維護整修,不要因其破舊就認為沒有使用價值並拆毀。從尊重歷史、延續歷史、傳遞歷史的角度重點保護。
二是保護風貌的完整性,要保存整體的環境風貌,不但包括建築物,還包括道路、街景、古樹、小橋、院墻、河道、駁岸等構成環境風貌的各個因素;在實施保護改造前對沿街立面和沿河立面進行壹個壹個細致分析,尊重它們的歷史痕跡,統壹整體風貌。三是維護生活的延續性,這裏的居民要繼續生產和生活,要維持原有的社會功能,促進經濟的繁榮。
倉橋直街、書聖故裏歷史街區保護的指導原則確定為"重點保護、合理保留、局部改造、普遍改善。"即對古建築等寶貴歷史文化遺產進行重點保護;對富有紹興特色的建築物進行合理保留;對具有較為典型的臺門街坊逐步進行改造;對人民的生活水平進行普遍改善。
保護總的目標是:總體展示古城風貌,重點體現文化內涵,普遍改善居住條件,努力激活商貿旅遊。 具體方法有四條: (壹)風貌協調、修舊如舊。
做到門窗、墻等修繕按同屋結構格式或同等建築格式;沿河原則上不做防盜設施,沿街防盜設施根據原來情況而定,方式多樣,風貌協調;與風格協調的門窗保留,不協調的水泥門窗壹律換下;門窗以兩扇為主,個別面積大的可采用三扇窗,天井窗戶可按原來。
紹興倉橋直街的歷史,誰來介紹下,越詳細越好紹興倉橋直街全長壹點五公裏的紹興倉橋直街由河道、民居、街坊三部分組成,民居多為清末民初建築,眾多富有地方特色的臺門保存完好,具有濃郁的水鄉風貌。
2003年獲“二○○三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優秀獎”。 倉橋直街歷史街區壹帶文物古跡眾多,不少歷史建築已被列入不同級別的文保單位或文保點進行保護,現將這壹帶部分文物建築列表如下: 名稱 年代 地址 保護 級別 青藤書屋 明代 前觀巷大乘弄10號 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寶珠橋 明代 倉橋直街北端 紹興市文物保護單位 姚家臺門 民國 龍山後街6號 紹興市文物保護點 馮家臺門 民國 倉橋直街113號 紹興市文物保護點 靜修庵 清代 倉橋直街170號 紹興市文物保護點 火神廟 清代 龍山後街 紹興市文物保護點 張家臺門 清代 前觀巷 紹興市文物保護點 邱家臺門 明代 前觀巷 紹興市文物保護點 凰儀橋 南宋 魯迅西路與倉橋直街交叉口 紹興市文物保護點 從上表不難看出,臺門實為倉橋直街乃至紹興頗具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築組織形態。
所謂臺門,是指平面規整,縱向展開的院落式組合的壹個獨立宅院,壹般由天井、堂屋、側廂、座樓、團地等組成。倉橋直街壹帶擁有各式臺門達43個,對於壹些被列為市文保點的臺門,紹興都按照原樣要求進行了修復,以再現歷史文化底蘊。
我們在實地考察過程中選取了位於倉橋直街113號的馮家臺門作為典型案例進行調查。馮家臺門建於1927年,現為紹興市文物保護點。
該臺門為二進五開間院落,沿街石庫門,大門用鐵皮包並布滿鐵釘,從首道門到內院要經過前門廳、中門廳、儀門三道。前門廳兩側放置石凳,二道門***有四扇、中間兩扇裝有銅門環,六上方是紅木匾額"頤廬"二字,邊門供家人平時出入,第三道儀門上方刻磚雕。
壹進靠街五間樓房供客人居住,二進五間供主人居住,左右兩側以廂房相接,後院左右對稱各三間矮房,中間布花池,兩側各壹口水井。整個院落可算是倉橋直街中段最典型的臺門了。
我們在紹興市歷史文化名城辦公室了解到,馮家臺門歷經了七十余年的使用,隨著住戶的增加,整個建築的平面布局和平面功能在不同程度上遭到了損壞,門窗及細部局部殘缺,但所幸整個木架構保存完好,而這對於中國傳統的木結構建築而言才是最為關鍵的。2001年,紹興市對於該臺門進行了保護性修繕。
其中采取的修繕原則為:保留原有的建築平面布局,保留原有建築風格。在此基礎上,屋面按原樣翻蓋,新添瓦盡量用舊瓦,墻面、地面、樓面按原樣整修,門窗及細部按原樣修復,壹律使用舊材。
廳堂陳設布亦置盡量恢復紹興地方傳統。 從我們對於馮家臺門的實地考察來看,該臺門的修繕基本上嚴格遵循了文物建築維修“修舊如舊”之原則,整個臺門院落完整地還原了舊時風貌,所有建築構件也都盡可能地使用舊有材料,並沒有發現現代的較硬的材料的使用。
整座臺門甚至都看不出有過進行修繕的痕跡,確實是展現了歷史的真實性。 在2005年5月舉行的浙江作家節期間,來自8個國家的作家穿梭於紹興的倉橋直街,不時為隨處可見的古建築、古民俗所驚嘆。
臺門、屋檐、古井……直街居民日常的生活細節讓外國作家們津津樂道。 都說“流淌在2500多年歷史長河裏的紹興,是壹座‘沒有圍墻的博物館’”,那麽,倉橋直街應該就是這個博物館裏的壹件傑作。
日前,記者來到倉橋直街,和這個傑作進行了壹次面對面的交流。 ●現場 原汁原味的紹興老街 那是壹種穿越時空的感覺——門前飄著杏黃色的酒旗,河裏不時有烏篷船劃過,石板路上是穿梭的人流。
與相鄰的紹興城市廣場的川流不息相比,倉橋直街始終透著從容與閑適。 倉橋直街位於紹興城區的中心地段,全長1.5公裏。
沿河而建的老屋,每家後院都有壹個小河埠,為紹興城典型的“壹河五街”格局。直街的街面由青石板鋪成,東西兩側大大小小的臺門就有43個。
這些建築基本上建於清末民國初期,也有壹些是仿古的新建築。 保護後的倉橋直街並不光鮮,也不算熱鬧,走在老街上,映入眼簾的依舊是斑駁的老墻和臺門。
說著紹興話的老街坊在這裏過著平靜的生活。“臺門”,稱得上紹興特色,它和北方的“四合院”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裏面往往幾戶本家聚居在壹起,比如“陳家臺門”、“馮家臺門”等。
午後時分,記者推開壹扇斑駁的木門,撲面而來的盡是生活的味道。這是壹個幹凈的院落,絲瓜的藤蔓攀到了房檐,壹盆盆花草讓老屋增添了生氣。
盡管是三伏天,臺門裏卻很陰涼,壹位大媽坐在天井裏剝著毛豆,竹榻上壹位大伯正在酣睡。大媽把我們讓進屋,記者發現,與屋外的古舊不同,屋裏的壹切都裝修得和高樓裏的人家壹樣。
大媽指著貼上了瓷磚的衛生間說,衛生設施是倉橋直街保護時統壹建設的,“以前我們用的是馬桶,每天早上6點鐘,還要把馬桶搬到門口去等人來清理;現在家家都用抽水馬桶,幹凈又方便,蒼蠅蚊子也少了”。“妳瞧,這老房子古色古香,現在生活也變得方便了,很多外地遊客可羨慕了,還在我家拍照呢!”另壹位在天井裏納涼的老太太見到擅闖臺門的記者,壹點都沒有被打攪的煩躁,反而滿臉寫著驕傲。
●保護 文脈不能隨意割斷 幾年前,老。
紹興城歷史浙江多名山勝水,紹興自古為世所艷稱。
丘陵如畫,山脈連綿;平原如繡,水網交織。那壹片澄明如鏡的雲水鄉,或脈脈含情,或盈盈若睇,或淙淙細語,或浩浩無邊,真的是“雲千重,水千重,身在千重雲水中。”
早在晉代,顧愷之用大畫家的眼光,盛贊會稽山川之美:千 巖 競 秀,萬 壑 爭 流,草 木 蒙 寵 其 上,若 雲 興 霞 蔚。大書家王獻之也極口稱道:“從山 *** 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
紹興是歷史名城,歲月悠悠,復疆載土,盡管城廓更新,日遷月異,而風景依舊,不減古色古香。會稽山麓巍峨的大禹陵,龍山腳下蒼勁的越王臺,勾踐冶金鑄劍的若那溪,秦王東巡望海的秦望山,城南的秋瑾故宅和暢堂,城中的周恩來祖居百歲堂,會把遊人的高山仰止之情,象壹瓣心香,壹路燃燒,從遠方直到現代。
鏡水稽山,鍾靈毓秀,自來濟濟多士,卓越的學術和藝術成就,名垂宇宙;歆動千古的逸聞韻事,蹤跡歷歷可尋。王羲之的別業戒珠寺,為賣扇老嫗書扇的題扇橋,蘭亭修楔的流觴曲水,陸遊悲吟《釵頭鳳》的沈園池臺,徐渭的青藤書屋,魯迅的百草園,在在使人流連,目迷心醉。
浙江紹興的景色怎麽樣壹說到紹興,腦海中第壹個蹦出來的自然是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從孔乙己的茴香豆到故鄉的社戲,隨處可見魯迅文化中的故鄉情結。這個建於夏代,有著2500 年深厚歷史的文化古城,浙東古運河是她的血脈,會稽山是她的脊梁,在這片土地上,孕育了秋瑾、蔡元培、周恩來等文人巨擘,而烏篷船、烏氈帽、烏幹菜是紹興風情的標識,相對於其他南方水鄉,紹興更多了分書卷氣和黃酒香。
紹興濃厚的底蘊就如黃酒壹樣,是需要慢慢品的,紹興的歷史靜靜地藏在老街的青石板路上,跨河而過的石橋上,生活氣息濃郁的老臺門裏。閑下心來,不妨走走紹興的越子城歷史街區、書聖故裏歷史街區、西小河歷史街區、八字橋歷史街區、魯迅故裏歷史街區、石門檻歷史街區、新河弄歷史街區、前後觀巷歷史街區這八大歷史街區,就在和景區壹街之隔的沿河街巷和小弄裏,卻是紹興人慢節奏的閑適生活,妳會發現,紹興遠不止魯迅故裏這麽簡單。
紹興美麗風景和風土人情怎樣紹興風景[編輯本段]1、魯迅故裏 :魯迅故裏已經成為壹條獨具江南風情的歷史街區,成為壹個原汁原味解讀魯迅作品,品味魯迅筆下風物,感受魯迅當年生活情境的真實場所。
壹條窄窄的青石板路兩邊,壹溜粉墻黛瓦,竹絲臺門,魯迅祖居,魯迅故居,百草園,三味書屋,鹹亨酒店穿插其間,壹條小河從魯迅故居門前流過,烏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此情此景不能不讓人想起魯迅作品中的壹些場景。 精心保護和恢復後的魯迅故裏已成為立體解讀中國近代大文豪魯迅的場所,成為浙江紹興的“鎮城之寶”。
2、鑒湖 :位於紹興城西1。5公裏處。
東漢永和年間,會稽太守馬臻總納山陰、會稽兩縣三十六源之水為湖,東至曹娥江,西至浦陽江,長127裏,面積約206平方公裏,可灌溉農田9000余頃,兩縣百姓大得其利。 唐中葉以後,湖面逐漸淤積。
湖上堤橋隨設,漁舟時見,遠山四圍,水清如鏡,堪稱江南水鄉的典型。3、蘭亭國家森林公園 :4、西施故裏5、柯巖國家級風景名勝區6、五泄風景區推薦幾個名人的紀念景點。
紹興魯迅紀念館 順著魯迅路走 紹興吼山 位於紹興市區以東十二公裏處的臯埠 紹興放生池 位於曹山上 紹興煙蘿洞 位於紹興市區以東十二公裏處的臯埠 五泄(紹興諸暨) 位於諸暨市西北20公裏處 西施殿(紹興諸暨) 位於諸暨市城南半公裏許浣沙溪畔 紹興簡介及交通 位於於浙江杭州灣畔,會稽山下。 紹興東湖 浙江省紹興市東湖風景區 紹興柯巖 紹興城往西行車12公裏 紹興蘭亭 浙江省紹興市蘭亭 紹興魯迅故居 在魯迅紀念館的壹側 紹興大禹陵 位於紹興市區東南6公裏 紹興會稽山 位於紹興城東南 鬥巖(紹興諸暨) 處於諸暨市南部重鎮牌頭鎮西北 大佛寺(紹興新昌) 新昌西南1公裏 穿巖十九峰景區(紹興新昌) 位於新昌城西南22公裏 紹興沈園 在城內延安路洋河弄 紹興鑒湖 位於紹興城西1。
5公裏 紹興羊山石佛 位於紹興齊賢鎮境內下方橋 紹興鹹亨酒店 魯迅路44號上的“鹹亨”發祥地 紹興塔山 浙江省紹興市城區景區,紹興城南端 紹興魯迅百草園 在魯迅故居的後面 紹興三味書屋 魯迅紀念館對面 大通學堂(紹興) 浙江省紹興市府橫街258號 紹興蔡元培故居 在紹興市區筆飛弄西側 紹興棋盤石、雲石 位於紹興市區以東十二公裏處的臯埠 紹興八字橋 位於紹興市區八字橋直街東端 紹興古越藏書樓 紹興市區勝利西路503號 紹興青藤書屋 在紹興市區前觀巷大乘弄 紹興戒珠寺 市區西街 紹興秋瑾故居 紹興市區塔山西麓和暢堂 紹興秋瑾紀念碑 浙江省紹興市城區景區 紹興周恩來祖居 浙江省紹興市勞動路369號 紹興府山越國遺址 位於紹興城西府山公園 紹興呂府 浙江省紹興市府橫街258號 禹王廟(紹興) 紹興市東南4公裏的會稽山麓 紹興石佛寺 紹興石佛寺 西施山遺址(紹興) 在紹興五雲門外有座土丘 馬臻墓(紹興) 紹興 紹興西施山遺址(紹興) 在紹興五雲門外有座土丘 觀宗寺(紹興) 位於寧波市區靈橋路 土谷祠(紹興) 紹興失區 紹興市香爐蜂 紹興市稽山門外 紹興市印山越王陵 位於紹興市區西南12公裏 紹興市風雨亭 位於浙江省紹興市府山西南峰 紹興新昌十裏潛溪 出新昌縣城西5公裏,經茶壺 紹興府山景區 位於紹興市區西南 紹興蕺山景區 位於紹興市東北面 紹興蘭亭景區 地處紹興市郊西南 紹興塔山景區 位於紹興市區西南 紹興古纖道 位於紹興縣柯橋鎮、湖塘鎮地界的 紹興百丈飛瀑 浙江省紹興市嵊州市王院鄉境內 紹興城隍殿 浙江省紹興市安昌古鎮 紹興曹娥廟 浙江省紹興市上虞 紹興師爺館 浙江省紹興市安昌古鎮。
如何體現歷史街區的布局特色紹興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
根據《紹興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對紹興古城劃定了八字橋、魯迅路、越子城、西小河、蕺山、石門檻、新河弄等7片歷史街區進行重點保護。越子城歷史街區內的倉橋直街和蕺山歷史街區內的書聖故裏是先行實施修繕保護的有代表性的歷史街區。
倉橋直街歷史街區,在越子城歷史文化保護區範圍之內。該區 域位於古越城的原址,有紹興知名的府山、環山河和越王臺。
圍繞 "山、水、臺''這三個核心景觀的是幾條傳統尺度的小弄及成片的保護基本完整的傳統民居區。壹些有相當人文背景的歷史遺跡點綴其中,***同形成了該街區幽遠古樸的景觀特征。
倉橋直街歷史街區,是以古越城市風貌為特色,以傳統城市人居文化為內涵,集居住、商業、旅遊等功能為壹體的歷史文化街區,位於街區中心線的環山河,北起勝利路,南達魯迅西路,全長1.5公裏,自北而南,依次架有倉橋、寶珠橋、府橋、石門橋、酒務橋、西觀橋、凰儀僑等各 式橋梁,河道東西兩側,以水鄉傳統民居為主,為紹興城內典型的 "有河無街''格局,民居大多建於清末民初,布局較為完整統壹, 其中有各式臺門4 3個,集中反映了本地區的建築特色和歷史風貌。與民居相隔的東西兩側,分別鋪設有倉橋直街、龍山後街、宣化坊、作揖坊等傳統街巷,寬2至3米不等,青石板鋪路。
倉橋直街歷史街區占地面積6。4公頃,建築面積5萬多平方米,有居民8 58戶。
書聖故裏歷史街區位於紹興市區北部、蕺山南麓,西至蔡元培故居,接解放北路,東至中興路,南至蕭山街南。街區以與書聖王羲之相關的戒珠寺、題扇橋、筆飛弄而聞名,分布了大量從宋至明清,以至民國等不同歷史時期的傳統民居,其間包含著大量珍貴的歷史遺跡和歷史典故。
書聖故裏歷史街區主要道路有蕭山街、蕺山街、西街,橋有題扇橋、探花橋、斜橋、宋梅橋、香橋等,建築布局為前街後河,設沿廊、埠頭,反映了人民生活對水的依賴,個別街巷如筆飛弄,體現了紹興狹窄弄堂的特色。已實施修繕保護的書聖故裏歷史街區1。
街坊占地面積52398平方米,建築面積44097.5平方米,有居民4 5 3戶。 二、歷史街區存在的主要問題 倉橋直街和書聖故裏是先期實行修繕保護的兩個歷史街區,在此以前,這兩個街區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壹)部分建築質量不佳,居民生活環境質量不佳,居住及建密度過高。
解放後,街區範圍內的臺門式及院落式住宅公有化,名屬房管處轄下,大量外來居民遷入,居住人口激增。房管處缺乏必要的資金維修;老房子年久失修,住戶為爭取使用面積,對原有建築分隔改造;並且在天井內搭建臨時用房,嚴重破壞了建築的原有格局和風貌;由於缺乏歷史文化名城和歷史街區的保護意識,新建築的色彩、體量與歷史街區風貌不協調。
(二)公用設施嚴重短缺,缺少系統和完善的下水管。現有下 水管很多是居民自己拉建,排水系統基本用天井內部自然滲水,經常造成供水不足和排水不暢;廚衛設施嚴重不足,絕大多數人家還在用煤爐,刷馬桶,在天井裏洗滌,做飯。
(三)臺門院落內衛生狀況差。公用設施的嚴重不足,使臺門 院落內部的衛生狀況較差,陰暗潮濕;人口密度的居高不下,叉使各戶住家的通風采光較差;居住在河道邊的住戶亂倒汙水和垃圾,街道上水泥電線桿林立,電線亂拉亂接,雜亂無章;沿街店面色彩混亂,招牌廣告平庸化,原有的傳統街景被破壞。
紹興市有那些重要文物古跡紹興是中華民族立國始祖夏禹與諸侯會盟之勝地,古越國的都會。
這裏山明水秀,文化燦爛,人傑地靈,物華天寶,素有山青水秀之鄉,歷史文物之邦,名“人薈萃之地”的美譽,,是壹座有4000多年文化積澱和近2500年建城歷史的文明古城,文物資源極為豐富,被譽為沒有圍墻的博物館。 紹興因其文物古跡、傳統街巷、民俗文化和濃郁的古都氛圍而成為國務院1982年首批公布 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壹。
天賦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名人輩出,賢才 流寓,構成了紹興人文薈萃的特色。7901平方公裏的區域內,擁有各類文化遺跡3600余處,至今仍保存著春秋、戰國、漢、晉、五代、唐、宋、元、明、清,直到現代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
其中歷年來已被各級 *** 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192處,內有國家級4處(古纖道、魯迅故居、秋瑾故居、大禹陵)、省級46處、 市(縣)級142處,此外,地方館藏文物也不可小覷,3.5萬余件文物中僅壹級品就達100多 件,這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的有力依托。 2、這些文物古跡的現狀如何? 在我國現有的103座歷史文化名城中,由於沒能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系,壹些歷史文化名城也遭受了人為的破壞。
從總體上說,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正面臨著九大矛盾。 第壹大矛盾,名城保護和城市開發的矛盾。
由於對歷史文化的價值和城市開發的價值在認知上出現的偏差,拆古城、建新城的個案屢屢出現。 第二大矛盾,古城的道路結構和當代交通需求的矛盾。
歷史文化名城的道路普遍較窄較短,而當代交通則要求快速通暢。壹些古城為了拓寬道路而破壞了古城的格局。
第三大矛盾,古民居的落後性和現代化生活需求的矛盾。歷史文化名城的房屋設施難以滿足當代百姓對舒適生活的追求,壹些歷史文化名城的 *** 為了改善市民生活條件,將“舊城改造”作為 *** 政績,古城格局隨之破壞。
第四大矛盾,名城保護的財政保障和城市經營、開發經費的矛盾。現有的“文物保護經費”只能用於已發現文物的搶救性保護,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所需的大量經費卻缺乏財政保障,財政經費往往支持看得見“實惠”的城市經營、開發項目。
第五大矛盾,名城文物合理利用過程中的文化性和商業性的矛盾。壹些歷史文化名城為發展旅遊業,出現了開發過度、利用過度的狀況。
第六大矛盾,老城區與新城區之間的政策不對等矛盾。壹些歷史文化名城為保護古城,在老城區外圍開辟了新城區。
但在政策制定和管理力量上往往向新城區傾斜。 第七大矛盾,古城保護的整體性和點、線、面保護的矛盾。
許多歷史文化名城的工作重點往往著立足於“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而對歷史文化名城的整體保護卻缺乏有效措施,使古城文物成為現代化都市中的“孤島”。 第八大矛盾,破壞與恢復的矛盾。
在城市化、工業化的進程中,許多歷史文化名城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在有識之士的呼籲和隨著法制化進程的加快,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歷史文化名街區的恢復開始列入 *** 工作日程。
但與前些年的破壞速度和力度相比,保護和恢復顯難以相匹。 第九大矛盾,管理體制的矛盾。
在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合理利用過程中,出現了管理的多元性和抵抗性,與名城古跡保護和利用相關的部門有建設、文物、旅遊、園林、文化、城管、工商管理等,有的主保護,有的主利用,體制上的不相容產生的政策上的相對抗也屢見不鮮。 歷史文化名城之所以出現這些矛盾,關鍵是缺乏正確的政績觀。
自1982年以來,我國先後有103座城市成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在加快城市化、工業化的進程中,壹些歷史文化名城的決策管理者把“舊城改造”當作政績,在急功近利思想的驅使下,歷史文化名城的遭受了認為的破壞。
在“古城長高了”的歡慶聲中,高樓大廈代替了傳統街區,現代化建築取代了古代民居,原本是整片森林的歷史名城被砍伐得只剩下屈指可數的幾株文物大樹,文物遺跡成了現代都市中的“孤島”。更有甚者,壹些領導視黃鐘為瓦釜,在歷史文化名城中拆真古董,建假古董,歷史的文脈被他們活生生地阻斷。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指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這壹原則對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人類進入21世紀之後,文化已經是城市的靈魂。中國的社會經濟越發達,中華七千年的文化內涵越顯得厚重。
城市建設必須顧及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改善人民的居住條件不應以毀壞古跡作代價。歷史文化名城是傳承中華文明的載體,保護好這壹載體,就是歷史文化名城 *** 的最佳政績。
就紹興而言,這座古城所孕育的豐厚文化,就是當代紹興最大特色和最大財富,也是紹興發展的動力之源和重要支撐。城市越是現代化,越要依賴文化的支撐。
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就是保護發展力,就是促進可持續發展。 紹興在處理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合理利用的關系上做了“六個堅持”的嘗試:堅持科學規劃,制定了《紹興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在規劃的指導下開展保護古城格局、整治河湖水系、修復文物古跡、修繕歷史街區的各項工作,使古城保護走上健康、規範、有效的軌道;堅持重在保護,投資4億元,對8處國家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