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經學與子學的關系

經學與子學的關系

壹,經學與子學

有國學者認為:孔子著六經,才有了經學。其實,早在孔子之前的西周兩百余年裏,就已有了經學。當時,以周魯兩上國的貴族為主,皆以詩,書,禮,易,射等,為教育內容及公,侯,伯,子,男爵的行為準則,當然也包括周天子。

說到周禮,孔子畢生之崇,就不得不說到周武王之四弟——周公(姬旦)。當時,姜子牙封於魯(山東南部),而周公旦封於周之發祥地岐山壹帶。然武王天不假年,其子成王幼,天下事皆由周公為主管理。制禮樂,定成制。壹沐三握發,壹飯數吐哺。

周禮(周公之禮,各種規章制度):

1,核心點是宗法制度——立嫡以長(鑒於殷商多有血腥奪位)。

2,分等級而定規矩。天子,公,諸侯,伯,子,男,六級等級分明,制度有別,違者必罰。

3,只有周天子可祭天,別人不可。

4,天子才可食牛肉,諸侯食羊肉。

5,天子歌舞64人。伯36人。魯國伯——季子用64人歌舞,孔子聞曰:“是可忍,熟不可忍”。

6,天下土地和百姓,是周天子的,諸侯國只是封地,產權歸周天子。

6,諸侯壹年不朝,降爵。二年不朝,削地。三年不朝,死。朝,是要進貢方物的。

周禮詳盡,難以陳述。

西周的國體,是異姓分封制。而政體,則是奉周天子為正朔,各諸侯國(王族,功臣,先朝貴族等)完全自治。這有著邦聯民主的意味。

到西周末年,禮崩樂壞,人心不古,孔子正生活在這個時代。

孔子極力推崇周禮,立誓“克己復禮”。於是,將西周禮樂文牘,“述而不作”地全面整理,作成六經——《詩》,《書》,《禮》,《易》,《春秋》,《樂》(樂失傳)。

能整理出“六經”的人,實堪稱聖。而“述而不作”,不過自謙之詞。司馬遷著《史記》,推崇無功李廣,損抑大功衛青、霍去病。因司馬遷本人反戰且厭惡裙帶關系。

由此可見,說經學晚於子學,是欠妥的。

二,說到國學,指向寬泛。漢學,凡中國學的傳統文化精華,“百家爭鳴”十二系列,皆可入範。

但國學的經典,卻只指:

1,經部:《周易》,《尚書》,《周禮》,《禮記》;

2,史部:《史記》,《漢書》,《三國誌》,《資治通鑒》;

3,子部:《老子》,《墨子》,《韓非子》,《莊子》;

4,集部:《楚辭》,《全唐詩》,《全宋詞》,《樂府詩集》。

當今中國人,談到國學,就指儒學;說起儒學,就是孔子。

其實,當今的儒學,與當年孔子學說,在核心義理上已有了很大的變化。

子學的思想本意:是“仁”,“德”,“禮”。即君仁政,德治天下,民守禮規。並且提出“限制君王權力”。

孔子壹生“窮數載說諸侯,終未見禮歸樂清”,以至於到死都是“素食,衣麻,車陋”,何者?非僅“限制君王權力”耳,其道,全被恣意妄為的君王所不喜。

到了漢武帝時,出了個大儒董仲舒。是人大文家,精通孔子之道,更曉歷代君王棄儒不用之緣由。

於是,董仲舒改造儒學。添加“君權神授”,“君乃天之子”,“天人感應”,“授命於天”等教義,除掉原儒君義,並寫有《春秋凡處》壹書。

法家是逼民尊君,董仲舒變了孔子原味的儒學,是用天意讓民服。由教化儒學演變成為政治儒學。

所以,漢唐以來,卻成了正宗地位,成了道統,被歷代專制王朝所至奉。

假若孔子要能遇見董仲舒,老夫子也要變成舞雙板斧的黑旋風了。

  • 上一篇:紙箱的材質有哪些?
  • 下一篇:績效工資制度的存在弊端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