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說明,新冠肺炎發生以前,我和家人也服用過中醫藥,我對中醫藥並不反感,也相信中藥是有效的。除此以外,我還經常去做推拿按摩,以緩解因為久坐引發的腰痛。
新冠肺炎爆發以來,尤其是方艙醫院開始收治病人後,中藥成為緩解病人癥狀、輔助治療的重要手段,在全國各地得到推廣,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院士更是親臨武漢,指導中醫救災工作,就目前來看,中藥在抗擊新冠肺炎的戰役中起到了壹定的效果。例如江夏方艙500多名患者,無壹例轉為重癥。
中醫藥在抗擊疫情中的表現,讓許多人改變了看法,這其中就包括很多西醫,以至於有人笑言:疫情拯救了中醫。
這當然是個玩笑,中醫綿延幾千年,大場面見得多了,不會因為壹時壹事走向興衰,但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中醫藥發展面臨尷尬也是事實。
其最容易被人攻擊的壹點就在於:無法用現代科學來解釋。前幾天美國職業打假人、前斯坦福大學研究員伊麗莎白?比克就在同行評議交流網站Pubpeer上公開質疑壹篇關於中藥治療新冠肺炎的文章,多處存在明顯的引用不規範和內容矛盾,並強調該文值得?重點關註?。
他的質疑分成幾個部分:
1、證據不足,僅有壹個患者病例;
2、文中?數百例?的描述來源於此前的新聞發布會;
3、沒有設置對照組,那麽實驗什麽也說明不了;
4、關於中藥的作用機制描述不明;
5、中藥成分不清晰;
6、CT圖像使用是否獲得授權;
這其中,第壹、第二、第六條是論文撰寫的問題,與中醫藥本身沒有太大關系,在這不做討論,第三、第四、第五卻是近年被提及最多的問題。
我們知道,多數有效性實驗都必須設置對照組,以區分使用效果,如果壹種藥物使用者和未使用者沒有出現明顯差別,那麽它的有效性就存在疑問。
成分是另外壹個被關註的問題,打開所有化學藥物包裝,裏邊的說明書都會詳細闡明藥物成分和含量,以及不良後果,唯有中醫藥遮遮掩掩,部分說不清楚,部分不想說。但作為消費者,有權利知道購買藥物的成分是什麽,知情權是消費者權益保護的起碼要求,就好比妳去買了壹桶罐頭,總要知道是什麽肉做的吧。事關常識,與對象無關。
至於作用機制,更是玄而又玄,壹說中醫,許多人就拿體系說事,認為不能用西方醫學體系評價中醫,這是兩個不同的體系。筆者十分不贊同這種說法,科學思維是現代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基石,不存在兩個科學體系。如果中醫是個獨立的體系,那麽印度傳統醫學,非洲傳統醫學,南美傳統醫學,是不是都要搞出個獨立的體系?
中醫要想發展,就不能自娛自樂,就必須經得起現代科學的檢驗,甚至與現代科學結合起來,激發其古老的生命力,促進其發展。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現在中醫所采用的檢查工具和檢查手段,都是現代醫學發展的結果,既然檢查的時候可以使用,為什麽開方子制藥的時候又強調另外壹種體系呢。
再比如說張伯禮院士,工作期間膽囊炎發作,在武漢做了切除手術,張院士的奉獻精神令人十分感動,但外科手術同樣是現代醫學手段。
近些年,中醫的治療手段和藥物在世界許多地方受到推崇,例如越來越多的NBA球員選擇拔火罐緩解疲勞,針灸更是早早為世人所接受,風靡壹時的科幻電影?駭客帝國?就給針灸大大做了壹回廣告。
據NCCAOM進行的壹次全國性調查表明,美國每10個成年人中,就有1人接受過針灸治療。在這些人當中,又有21%的人除了針灸之外,還同時使用過推拿、按摩等方法來治病。
中藥市場也在不斷擴容,2018年世界中草藥市場總額超過600億美元,而中國大陸的份額只占其中的2%,不及日本的壹個零頭。韓國,甚至中國臺灣地區所占份額也比中國大陸多幾倍。而且這2%中的約70%還來自中草藥原料銷售,附加值高的中成藥出口是微乎其微。
對於中國廣大從業者來說,中醫藥全球化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機遇意味著我們做的好,世人是能夠接受的,且前景廣闊,挑戰在於我們必須放棄抱殘守缺,讓中醫藥能夠浴火重生。
最後:中醫藥是我們中國傳統瑰寶,但卻存在於科學的範疇,不可與國家和民族混為壹談,過分強調其文化屬性和地域屬性,反倒容易陷入政治爭論的範疇,最終受害的還是中醫藥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