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安塞腰鼓的文學常識

安塞腰鼓的文學常識

1.《安塞腰鼓》文學常識

安塞腰鼓是壹種獨特的民間大型舞蹈藝術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獨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黃土地上的狂飈,展示出西北黃土高原農民樸素而豪放的性格,張揚出獨特的藝術個性。在中國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國的各地展現風采,並為世界矚目。豪邁粗獷的動作變化,剛勁奔放的雄渾舞姿,充分體現著陜北高原民眾憨厚樸實、悍勇威猛的個性。

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榮膺首屆中國民間舞蹈大賽最高榮譽――大獎,近年來,它先後在第11屆亞運會開幕式、香港回歸慶典等大型活動中表演,並赴日本進行表演。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壹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壹鼓”。1996年,安塞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腰鼓之鄉”。

2.安塞腰鼓作者文學常識

安塞腰鼓是壹種獨特的民間大型舞蹈藝術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

獨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黃土地上的狂飈,展示出西北黃土高原農民樸素而豪放的性格,張揚出獨特的藝術個性。在中國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國的各地展現風采,並為世界矚目。

豪邁粗獷的動作變化,剛勁奔放的雄渾舞姿,充分體現著陜北高原民眾憨厚樸實、悍勇威猛的個性。 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榮膺首屆中國民間舞蹈大賽最高榮譽――大獎,近年來,它先後在第11屆亞運會開幕式、香港回歸慶典等大型活動中表演,並赴日本進行表演。

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壹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壹鼓”。1996年,安塞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腰鼓之鄉”。

3.劉成章寫的《安塞腰鼓》壹文中,主要使用的修辭手法有()、()、()

《安塞腰鼓》壹文看,主要使用的修辭手法有(排比)、(反復)和(比喻)。

本文大量使用排比、反復和比喻等修辭手法,氣勢磅礴,節奏鮮明,酣暢淋漓,生動形象,感情強烈,充分表現了生命和力量噴薄而出的神韻。

壹、排比

排比是壹種把結構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關、語氣壹致的詞語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壹種修辭方法,利用意義相關或相近,結構相同或相似和語氣相同的詞組(主、謂、動、賓)或句子並排(三句或三句以上),段落並排(兩段即可),達到壹種加強語勢的效果。

課文中的例句:

1. 這腰鼓,使冰冷的空氣立即變得燥熱了,使恬靜的陽光立即變得飛濺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變得亢奮了。

2.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

使人想起:千裏的雷聲萬裏的閃!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爾後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

3. 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的那麽壹股勁!

4. 每壹個舞姿都充滿了力量。每壹個舞姿都呼呼作響。每壹個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變幻。每壹個舞姿都使人顫栗在濃烈的藝術享受中,使人嘆為觀止。

5. 愈捶愈烈!形體成了沈重而又紛飛的思緒!

愈捶愈烈!思緒中不存任何隱秘!

愈捶愈烈!痛苦和歡樂,生活和夢幻,擺脫和追求,都在這舞姿和鼓點中,交織!旋轉!凝聚!奔突!輻射!翻飛!升華!人,成了茫茫壹片;聲,成了茫茫壹片……

二、反復

反復是為了強調某種意思、突出某種情感,特意重復使用某些詞語、句子或者段落等。

例句:

1. .百十個腰鼓發出的沈重響聲,碰撞在四野長著酸棗樹的山崖上,山崖驀然變成牛皮鼓面了,只聽見隆隆,隆隆,隆隆。

2. 百十個腰鼓發出的沈重響聲,碰撞在遺落了壹切冗雜的觀眾的心上,觀眾的心也驀然變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3. 黃土高原上,爆出壹場多麽壯闊、多麽豪放、多麽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三、比喻

比喻是壹種常用的修辭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點的乙事物來描寫或說明甲事物,是修辭學的辭格之壹。也叫“譬喻”、“打比方”,中國古代稱為“比”、或者“譬(辟)。

課文中的例句:

1. 他們的身後是壹片高粱地,他們樸實得就像那片高粱。

2. 百十個斜背響鼓的後生,如百十塊被強震不斷擊起的石頭,狂舞在妳的面前。

3. 驟雨壹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壹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壹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壹樣,是閃射的瞳仁;鬥虎壹樣,是強健的風姿。

4.關於安塞腰鼓

壹、《安塞腰鼓》賞析這是壹首生命的贊歌,力量的贊歌。

在文章裏,安塞腰鼓,並非只是單純地在作為人類生命力量的壹個載體、壹種象征;其自身,就是人類生命力量的凝聚物,最充分、最徹底的表現。這樣,作者自然要傾註下全部的熱情與筆力歌之、頌之,壹歌二頌難以盡致,則有三歌之、三頌之。

在作者筆下,幾乎分不出哪是形式與內容,哪又是客體與主體,兩者真正地獲得了無間的統壹。不取拖沓累贅、沈悶疲軟的長型句式,而多簡潔有力、脆生響亮的短句;也沒有冗長繁復的段落,壹言兩語即自成起迄。

大量地運用排比,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樣:既有句內的排比,更多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的排比,又能連段而下,交錯互出。不獨直接地描寫這腰鼓釋放的磅礴能量,也從人的感覺、人的聯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圍環境的回響上,多方位地渲染著它的奇特效應。

自始至終采用行進的、動態的描寫,不作靜止的形容,並使那人體的動作與腰鼓的聲響,在***時態中互激互溶,合二而壹,從藝術上組成壹個表現著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體。——這壹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壹種快速躍動的節奏,熾熱灼人的氛圍,排山倒海般的氣勢,恰與作者所要歌之頌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輔相契。

安塞腰鼓,是屬於黃土高原的。惟有生存於這方土地上的人群,才能創造出此等奇觀,也才能憑借它而釋放其內蓄的偉力。

作者是陜西人,從其描寫中,可以看到他對黃土高原和安塞腰鼓的無限神往與傾心愛戀。惟其如此,他也才能寫得酣暢淋漓,曲盡其妙。

這壹篇,與喬良的《高原,我的中國色》,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果說,喬良的作品,是對中華民族性格特征的總體性的把握,那麽劉成章的《安塞腰鼓》,則是把它對象化和具體化。

讀者能把兩篇作品壹並閱讀,相互比照,必將更深切地體察到我們民族性格的本色及其生命力量之表現。(金梅,選自《中國散文鑒賞文庫?當代卷》,百花文藝出版社1993年版)二、《安塞腰鼓》賞析樂器往往是用來制造氣勢、渲染氣氛、表達感情的,它因地域和民族等的不同而有“西洋”和“民族”之分類,更因構造和“玩”的方式的不同而有管樂、弦樂、打擊樂等不同叫法,演奏出來的效果當然也是大不相同的。

安塞腰鼓是黃土高原的“絕活兒”,它的粗獷、雄渾、動力十足的風格正與當地自然環境、地理風貌、民風民情等渾然壹體、不可分離。另外壹點也頗有意味:它是人、鼓合壹的,沒有壹種樂器能夠像它這樣要求人和樂器的結合必須達到這樣的高度。

人的表演和樂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壹起,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勢、鼓借人威、酣暢淋漓,精、氣、神無阻無礙,壹脈貫通。

散文《安塞腰鼓》正是抓住了“安塞腰鼓”的這壹特點,把對人和鼓的描寫放在同等的位置上和盤托出。壹開始,人是靜的,靜得像壹株株樸實的高粱。

風吹葉動正襯托出他們的靜。鼓也壹樣,“呆呆地”,“似乎從來也不曾響過”。

這黃土高原上百十個以高粱為背景的鼓者是註定了要有壹場不同凡響的表演的!忽然之間就爆發了,爆炸了。作者用比喻的排比句來營造這“壯闊”“豪放”“火烈”的陣勢:“驟雨”“旋風”“亂蛙”“火花”“鬥虎”。

腰鼓改變了人們的感覺,引發了人們的聯想,而這壹切的最高境界就是“掙脫了”——“束縛”,“沖破了”——“羈絆”,“撞開了”——“閉塞”。真正的詩歌是需要反復詠唱的,這是《詩經》以來的傳統。

反復和排比是制造節律、渲染氣氛、抒發感情的必要手段。需要提醒的是,“反復”不是“重復”,不是相同詞、句、段的兩次以上的簡單出現。

在《安塞腰鼓》裏,每壹句“好壹個安塞腰鼓”的出現都有新的感覺、新的內涵、新的情景。“好壹個安塞腰鼓”為全篇確定了基本的音高、色澤、氛圍和主要的精神走向,無論上、下文怎樣搖曳、生發、詞采飛揚,都不會走得太遠,這是作文常規之壹,也是文章之所以“這樣”而不是“那樣”的根本。

本文的“精神內涵”也在這裏:“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的那麽壹股勁!”這兩個緊密相連的段落是流動於所有動作、情景、章句裏的不變的靈魂,以後的每壹次感嘆和議論都不曾離開它。

請註意以下幾個地方:“隆隆隆隆的豪壯的 *** ……”壹段裏,“陣痛的發生和排解……”壹句表達的是對改革開放以後,祖國走進新時代的振奮和自豪之情;“除了黃土高原,哪裏有這麽厚這麽厚的土層啊!”可以理解為對中華民族幾千年燦爛輝煌的歷史的比喻,是民族立足本土、再創輝煌的堅實前提和基礎;四個“愈捶愈烈”領起的短段和短段裏短句的出現起到了深化主題、熱化感情、增強力度的作用。開頭是靜悄悄的,結尾也靜成了“另壹個星球”,這種猛然爆發和戛然而止的安排顯然別是壹番匠心。

它的直接效果是,主體部分因為首尾的安靜變得更加火紅、熱鬧、氣勢沖天了。“安塞腰鼓”所表達的內涵是無比豐富的,但“詩無盡解”,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僅僅感受壹下也行,這節奏、氣勢、色彩,這生命力旺盛的後生,這純粹的閱讀的 *** 。

5.安塞腰鼓的資料

安塞腰鼓源遠流長,風格獨特,它融舞蹈、歌曲、武術於壹體,具有隊形多變,剛勁豪放的特點。

今天安塞腰鼓已走出黃土高原,它以其粗獷奔放的形象傳遍全國。“腰鼓”是陜北各地廣泛流傳的壹種民間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區的安塞縣、榆林地區的橫山、米脂、榆林等地最為盛行,是陜西民間舞蹈中具有較大影響的舞種之壹·。

陜北腰鼓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悠久的發展歷史。在壹些主要流傳地區,幾乎是村村有鼓隊,家家有鼓手。

而且世代傳承,經久不衰。正由於它流傳的時間長、範圍廣,參加的人數多,所以,舞蹈的基本形式和動律雖然大致相同,但在不同的地區,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演風格和習俗。

安塞腰鼓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壹種。 安塞腰鼓多采用集體表演形式,鼓手(稱“挎鼓子”或“踢鼓子”)少則數十人,多時可達百余人。

隊伍包括拉花女角、傘頭、蠻婆、蠻漢等角色,和“跑驢'、“水船”,等各種小場節目組成浩浩蕩蕩的民間舞隊。在表演上強調整體效果,要求動作的整齊統壹和隊形變化的規範性,主要通過鼓手們豪邁粗獷的舞姿和剛勁有力的擊鼓技巧,充分展現生息在黃土高原上的男子漢們的陽剛之美。

安塞腰鼓有完整的表演程式和活動習俗。過去,多在喜慶節日和廟會中演出,每年的春節至元宵節,是集中的活動時間。

活動開始前,要由廟會會長(由各村推舉產生)先組織祭祀活動,稱為“謁廟”:舞隊在傘頭的帶領下,敲起鑼鼓,吹著嗩吶,有時還要擡著整豬整羊和其他供品前去寺廟燒香敬神,祈求神靈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並在廟內廣場踢打壹陣,意在娛神。

“謁廟”結束,正月初八九後,腰鼓隊便開始了挨門拜年活動,俗稱“沿門子”。當地有這樣壹句諺語:“鑼鼓嗩吶直響哩, *** 底下棍撬哩!”群眾也都坐不住了。

這時,腰鼓隊按村中情況依次走串各家,在主家院中、窯前表演壹陣,傘頭根據各家情況,觸 景生情演唱幾段吉利秧歌,以表賀年之意。主家則認為腰鼓隊進院入戶敲敲打打、跳跳唱 唱,可以消災免難、四季平安。

這可能是古“鄉人儺”的習俗遺風。有時兩隊腰鼓在途中相 遇,壹般都由傘頭互唱秧歌,***賀新年,讓道而行,但有時也會出現互不讓道的情況,此刻 就要競技賽藝,爭個高低。

兩隊鑼鼓大作,嗩吶聲、腰鼓聲,好似春雷滾動。鼓手們盡情擊 打、跳躍,如瘋似狂,打至 *** ,鼓樂暫息,由雙方傘頭出場對歌,這也是競賽技藝的壹個方 面。

直至有壹隊陣角先亂,動作不齊,鼓點、隊形也都統壹不到壹塊或對歌對答不上時,就算輸了,於是主動讓道,讓勝者先走。 “沿門子”結束後,鄰村之間的腰鼓隊還要互相拜年,彼此互訪,進行交流演出,這和陜北秧歌壹樣,稱之為“搭彩門”。

正月十五時,各村腰鼓隊雲集廣場,開始了互比互賽活動。各路鼓手各顯身手,互比高低,成為壹年裏腰鼓表演的 *** 。

這不僅活躍了農村春節文娛活動,還通過彼此觀摩、切磋技藝、推動了腰鼓的普及和提高。當晚還要舉行“轉燈”(也稱“轉九曲”),幾乎是人人爭遊,闔家同轉。

屆時鼓樂齊鳴,燈光閃爍,腰鼓隊在前引導,眾人隨後,呈現出壹派熱鬧非凡的景象。 腰鼓隊的活動常延續到正月十七、十八,祭罷土地神後方告結束。

此後,老鄉們就安心去準備春耕生產了。 腰鼓的表演形式可大致分為“路鼓”和“場地鼓”。

“路鼓”是腰鼓隊在行進中邊走邊舞的壹種表演形式,前由兩名傘頭領隊,後隨由挎鼓子和拉花組成的舞隊乙-傘頭身後緊隨的壹位挎鼓子,稱“頭路鼓子”,他必然是技藝精湛的擊鼓能手,全隊的動作變換和節奏急緩,統由他來指揮。隊伍的後部,是扮成蠻婆、蠻漢的醜角,也有的扮成孫悟空、豬八戒等唐僧取經中的人物,隨意扭動,逗笑取樂,以增添節慶的歡樂氣氛。

“路鼓”由於在行進中表演,壹般動作簡單,幅度較小,多做“十字步”、“走路步”、“馬步纏腰?等動作。常用的隊形有“單過街”、“雙過街”、“單龍擺尾”、“雙龍擺尾”等。

“場地鼓”是指腰鼓隊到達表演地點,打開場子後的表演形式。開始時由傘頭揮傘號令,頓時鼓樂齊鳴,眾舞者隨傘頭翩翩起舞。

這壹段叫“踩大場”,表演節奏緩慢,目的是打開場地,拉開隊伍,穩住觀眾情緒。第二段載歌載舞,表演節奏漸快,動作幅度較大,隊形變化繁多。

常用的隊形有“神樓”、“古廟”、“神前掛金牌”、“富貴不斷頭”、“和尚遊門”等。到引出“太陽弧”圖案後,傘頭站到場中央領唱秧歌,唱詞視場合和對象而定,“謁廟”時,有拜廟祭文,壹般演出有向觀眾拜年問好的,也有喜慶豐收和祝願吉祥等內容。

傘頭唱時,眾舞者在場邊慢步轉圈,並重復接唱每段的最後壹句,俗稱“接後音”。唱完後,傘頭退出場地,由挎鼓子和拉花入場表演,走出各種復雜多變的隊形。

此刻不受時間的限制,舞者盡情表現各自的技藝絕招,情緒熱烈,起伏跌宕,使表演達到 *** 。 近年來安塞腰鼓為了突出挎鼓子的技巧,表演“場地鼓”時由挎鼓子在場內單獨表演。

眾鼓手在頭路鼓子的指揮下,精神振奮,擊鼓狂舞,此時只見鼓槌揮舞,彩綢翻飛,鼓聲如雷,震撼大地,聲勢逼人,極富感染力。 這壹段結束後,再穿插。

6.安塞腰鼓的具有怎麽樣的歷史文化

壹前言安塞腰鼓是壹種獨具特色的民間大型舞蹈藝術表演形式,被譽為"天下第壹鼓",具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

自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國家重視之後,安塞腰鼓被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安塞腰鼓從農村走向城市,從黃土高原遍及大江南北,從農家小院舞到天安門廣場,從自娛自樂走向大屏幕,從貧瘠的黃土高原登上世界領獎臺。

獨具魅力的安塞腰鼓給黃土地上的人們帶來了歡樂和希望,展示出西北黃土高原農民純樸而颯爽的性格,張揚出獨具壹格的藝術個性。二腰鼓的由來1鼓的由來鼓是精神的象征,早期的土鼓標誌著農業時期農耕型文化舞蹈的開端。

《尚書·益稷》中"擊石拊石,百獸率舞"記載了原始社會的族人們將石器作為樂器並做敲打發出聲響,同時模仿各種獸類的形象和動作跳圖騰之舞;《易·系辭》中"鼓之舞之以盡神"說明鼓的出現,把鼓與舞蹈聯系到了壹起,成為農耕時代鼓舞文化的開端,成為了民族精神特點的壹種表現形式。擊鼓助陣用於戰爭,預示戰爭的開始。

據有關資料記載,遠古時代黃河流域各部落的男性,常用壹中空之樹幹包以羊皮,攜於腰間,擊之以驅趕野獸。後來,又用於報警和作戰。

到春秋戰國時達到鼎盛,且以秦國為最。2安塞腰鼓的由來安塞腰鼓源遠流長,其形成與發展,與當地的地理歷史環境及風土民情是分不開的。

安塞位於陜西省延安地區的北部,幅員遼闊,千溝萬壑,延河蜿蜒崎嶇而過,屬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安塞自古就是軍事重鎮,素有"上郡咽喉"、"北門鎖鑰"之稱,是抵擋外族侵犯的重要邊防之壹,具有不可忽視的軍事地位。

早在秦漢時期,腰鼓就同刀槍、弓箭壹樣被駐防將士視為必不可少的裝備。遇到敵人來襲,就擊鼓明示,傳遞訊息;兩軍兵戎相見,擊鼓助陣;征戰得勝而回,士卒又擊鼓慶賀。

安塞,顧名思義為安定邊塞,今天的安塞縣,就是當年北宋與西夏國的邊界。"安塞腰鼓"也因此得名,歷經千年而不衰,逐漸成為具有深厚群眾基礎的民間藝術表演形式之壹。

隨著歲月的流逝和時代的變遷,腰鼓漸漸轉變為壹種大眾娛樂的工具,成為當地民眾祈求神靈、慶祝豐收、歡度春節的壹種民俗性舞蹈。據調查,安塞縣12萬人口中,約有1萬戶人家有腰鼓,會舞弄者達五六萬之多。

1942年,延安和陜甘寧邊區興起的新秧歌運動,使安塞腰鼓這壹古老的民間藝術得到了長足性的發展,成為廣大人民歡慶勝利、慶祝解放的壹種方式,並被譽為"勝利腰鼓",傳播於中華大地,載入了歷史的光輝史冊。1951年,安塞腰鼓參加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由安塞馮家營村的艾秀山等民間藝人向中國青年文工團傳授了腰鼓技藝,在布達佩斯舉辦的世界青年與學生聯歡節上演出後,榮獲特等獎,從此安塞腰鼓揚名海內外。

安塞腰鼓傳播速度也越來越快,範圍越來越廣,並且受到廣泛的好評。三表演形式及特點1腰鼓的表演形式安塞腰鼓以集體表演的形式為主,鼓手少則數十人,多則可達數百人。

成百上千人同時進行,氣勢磅礴,松弛相間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壹鼓"。在壹些主要腰鼓地區,幾乎是村村有鼓隊,家家有鼓手,而且世代傳承,源遠流長,經久不衰。

由於它流傳的時間長,涉及的範圍廣,參加的人數多,所以,舞蹈的基本形式和動律大致相同。稠密的擊鼓聲,健碩的步伐,多變的陣勢,有力的吶喊,陽剛之美盡現其中。

隊伍包括拉花女角、傘頭、蠻婆、蠻漢等角色,和"跑驢"、"水船"等各種小場節目組成浩浩蕩蕩的民間舞隊。在表演上強調整體效果的突出,要求動作的整齊劃壹和隊形變化的壹致,主要通過鼓手們剛勁有力的舞姿和節奏可循的擊鼓技巧表現,體現了生活在黃土高原上的人們要打破貧困的生活條件和沖破思想上束縛阻礙的美好願望。

安塞腰鼓有整套的表演模式和活動程式,多在喜慶節假日和廟會 *** 上表演。每年的初壹至十五,是集中的活動時間。

活動前先進行祭祀,俗稱"謁廟",隨後挨家挨戶拜年,接著鄰村之間的腰鼓隊相互交流,稱之為"搭彩門",正月十五時,腰鼓表演達到了 *** ---鄰村之間的鼓隊互比互賽,鼓手們精神抖擻,熱情飽滿,此時只見鼓槌齊舞,彩綢紛飛,鼓聲震天,大地搖撼,聲勢浩大,極富感染力,壹系列的活動表演令現場呈現出壹派熱鬧繁榮的景象。2腰鼓的特點安塞腰鼓是陜北民間藝術中獨具特色而又具代表性的藝術形式,它技巧非凡,節奏歡快,難度較大。

安塞腰鼓主要由跑、跳、扭、轉、閃、搖、舞、踢、打、躍、蹬、昂等多個動律要素構成,在長期流傳過程中形成了豪放粗獷、氣勢磅礴、剛勁激昂、鏗鏘有力、渾厚雄壯、流暢飄逸、瀟灑大方、有張有弛、變化多端等特點。群眾稱贊安塞腰鼓"式子慷慨碼子硬,鼓手有股能勁,踢腿有股蠻勁,轉身有股猛勁,跳躍有股虎勁,看了叫人帶勁,聽了叫人鼓勁"。

鼓手們跟著節奏情不自禁地晃頭、晃肩、扭腰,內在感情與外在的動律得到了有效的統壹,達到形神兼備,精氣合壹。從這些技巧中,形象地表藝術空間作家雜誌WriterMagazine2011No.5現了安塞人粗獷豪放、勇往直前、頑強拼搏的性格特征,體現了陜北這塊黃土上勞動人民的熱烈情感,充分展。

7.《安塞腰鼓》的資料

安塞腰鼓是陜西省的漢族民俗舞蹈。

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壹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壹鼓。1996年,安塞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腰鼓之鄉。

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安塞腰鼓是壹種獨具特色的民間大型舞蹈藝術形式,具有2000多年的歷史。

獨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黃土地上的狂飈,展示出西北黃土高原農民樸素而豪放的性格,張揚出獨特的藝術個性。在中國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國的各地展現風采,並為世界矚目。

豪邁粗獷的動作變化,剛勁奔放的雄渾舞姿,充分體現著陜北高原民眾憨厚樸實、悍勇威猛的個性與性格。安塞腰鼓可由上千人壹同表演。

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榮膺首屆中國民間舞蹈大賽最高榮譽大獎,近年來,它先後在第11屆亞運會開幕式、香港回歸慶典,2009年國慶典禮等大型活動中表演,並赴日本、德國等地進行表演。 安塞腰鼓是流傳在陜西省北部安塞縣壹帶的壹種民間廣場群體藝術,展現了陜北人民的壹腔熱血,是陜北民間藝術中獨特而具代表性的藝術形式。

它在長期流傳過程中形成了粗獷豪放,剽悍威武,剛勁激昂,氣勢磅礴,渾厚雄壯,威猛剛烈,鏗鏘有力,舞姿優美,瀟灑大方,流暢飄逸,快收猛放,有張有弛,群而不亂,變化多端等特點。安塞腰鼓融舞蹈、武術、體操、打擊樂、吹奏樂、民歌為壹體。

集中表現了陜北人奪取勝利和豐收後的喜悅心情,融合了黃土高原人憨厚、實在、樂觀開朗的性格。同時,它是中華民族精神風貌的再現,是黃河流域文化的組成部分。

因而,它不僅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而且名揚海外,堪稱“中國壹絕”和“中國第壹鼓”。 安塞腰鼓從農村打到城市;從黃土高原打向大江南北;從農家小院打到天安門前;從自編自演走向電影電視屏幕;從農運會打到亞運會;從陜北的窮山溝走上世界領獎臺。

安塞腰鼓以它獨特而精湛的藝術打遍全國,沖出亞洲,走向世界。這不僅是黃土高原的代表,也是中國的代表,世界的代表! 安塞腰鼓依據不同的風格韻律原有文、武之分,“文腰鼓”輕松愉快、瀟灑活潑,動作幅度小,類似秧歌的風格;“武腰鼓”則歡快激烈、粗獷奔放,並有較大的踢打、跳躍和旋轉動作,尤其是鼓手的騰空飛躍技巧,給人們以英武、激越的感覺。

目前,文、武腰鼓逐漸結合形成新的風格,而以安塞的西河口鄉與真武洞兩地最有特色。它們生動地反映了當地群眾憨厚、淳樸的氣質和性格特征。

特別在表演中,又有機地揉合了民間武術和秧歌舞動作,有弛有張、活而不亂,進退有序、氣勢磅礴、渾厚有力。群眾贊之為“式子慷慨碼子硬”。

如果說悠揚高亢的信天遊是黃土高原的憂郁的詩情,那麽安塞腰鼓就是這片土地的頑強生命的吶喊和奔突。這是壹種民間的舞蹈,更是壹種深刻的文化現象,有濃厚的當地人民生活的氣息。

“腰鼓”是陜北各地廣泛流傳的壹種民間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區的安塞縣、榆林地區的橫山、米脂、榆林等地最為盛行,是陜西民間舞蹈中具有較大影響的舞種之壹。陜北腰鼓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悠久的發展歷史。

在壹些主要流傳地區,幾乎是村村有鼓隊,家家有鼓手。而且世代傳承,經久不衰。

正由於它流傳的時間長、範圍廣,參加的人數多,所以,舞蹈的基本形式和動律雖然大致相同,但在不同的地區,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演風格和習俗。安塞腰鼓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壹種。

安塞腰鼓由來已久,本是古代軍旅以增軍中士氣及傳遞情報所用,這裏是用來表達勝利的歡呼和豐收的喜悅。頗密的擊鼓聲,強悍的步伐,變幻的陣勢,雄壯的吶喊,盡現男子陽剛之美,在國際上極富盛名。

安塞腰鼓多采用集體表演形式,鼓手(稱“挎鼓子”或“踢鼓子”)少則數十人,多時可達百余人。隊伍包括拉花女角、傘頭、蠻婆、蠻漢等角色,和“跑驢'、“水船”,等各種小場節目組成浩浩蕩蕩的民間舞隊。

在表演上強調整體效果,要求動作的整齊統壹和隊形變化的規範性,主要通過鼓手們豪邁粗獷的舞姿和剛勁有力的擊鼓技巧,充分展現生息在黃土高原上的男子漢們的陽剛之美。

  • 上一篇:太極拳可以“自學”嗎?
  • 下一篇:網絡教育與普通大學的區別在哪裏?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