纏花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
英山纏花植根較深,經過深入民間調查,據民間老藝人介紹源於明代,盛於清代,現存於民間的藏品屬民國時期,解放後雖然曾有纏花工藝流傳,但收集到藏品極少。
英山纏花多出自農民之手,屬於民俗禮儀、裝飾藝術品。英山纏花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小”、“巧”、“精”、“活”。“小”是指纏花的體積小。“巧”是指纏花的構思寓意深刻。“精”是纏花的技藝精巧。“活”是指纏花藝術的形式活。?
擴展資料:
手工刺繡藍牙音箱、紮染單肩包、纏花技藝小飾品……在日前舉行的第四屆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上,“承古融今·推陳出新”紡織非遺系列展走進沈陽故宮,便攜時尚的非遺旅遊產品吸引了不少遊客的目光。
在我國已公布的1300多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中,紡織類非遺項目多達百余項。近年來,紡織非遺融入現代生活與消費漸成風尚。
“但也應當看到,當前消費市場對紡織類非遺產品認可度仍不高。這背後,既有對紡織非遺傳統文化價值認識不足的問題,也有紡織傳統工藝產品生產效率低、成本高、不太符合當下消費和審美需求的原因。”
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高勇看來,提振紡織非遺消費不是用非遺的商品形態弱化其文化內涵,而是用市場化方式讓紡織傳統工藝與當代生活方式相適應。
人民網-紡織非遺產品煥發新活力(新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