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隨著禮制思想約束、民族文化差異與社會風氣的影響,耳飾在每個時期的形態和佩戴方式、習俗也各有不同。
中國女性戴耳飾的歷史由來已久,據說,中國女性佩戴耳飾的歷史,至今已有二千多年。耳飾作為女性最常用的首飾之壹,其在歷史上的興衰起伏是所有首飾中最大的。
但說起來妳也許不信,在中國古代,耳環在早期誕生之際,其實並不是起美化耳朵作用的。從原始社會開始,祖先們就開始佩戴耳飾。此時,耳環是壹種護身符或避邪物壹般的存在,只有部落裏通天達地的巫師才有資格佩戴。
有些原始部落也將耳環當做是?卑賤者?的標記。在明代《留青日劄》壹書中也明確有相關記載:?女子穿耳,帶以耳環,蓋自古有之,乃賤者之事。?
因為原始部落經常發生戰爭,有了戰爭就壹定會有戰俘。他們將各方抓來的戰俘,不論男女老幼都收做奴隸,還給他們穿上標誌性的耳環,當做奴隸的標記。壹旦戴上耳環,就必須聽命於主人,壹生不得私自取下。就連他們生下的孩子,也要被穿耳戴上耳環,繼續成為小奴隸。
後來,壹些戴環的人遷移至中原,改變了戴耳環的含義,人們以戴環標水見狀和美麗,在壹段時間內掀起了戴耳環的風俗。但歷史步入先秦後,隨著禮學的發展,需要穿耳佩戴的耳飾在漢族地區就變得極為罕見,因為古人十分註重保持身體的全形,?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穿耳更是萬萬不能的,因此耳飾的發展在漢族地區很快跌入谷底。
在這期間,古人又發明了壹類特殊的耳飾。漢族人發明了壹類特殊的耳飾,稱為"填"。填類似於咱們現代的假耳環,不用穿耳洞,而是系於簪首,懸掛於耳旁。
漢晉時期,人們還專門在宮女的耳上懸掛上耳珠,以提醒她們生活檢點,行動謹慎。此時耳環束縛禮教的作用,大於裝飾。而這種狀況從先秦壹直延續至盛唐。
穿耳之飾在中國漢族中真正風行的時代始於南宋,由於禮教思想的擡頭,婦女穿耳之風,空前流行;不說壹般的婦女,就連皇後、嬪妃也不例外。很快,穿耳就像纏足壹樣,成為男女有別的重要特征。
耳飾的分類
新時器時期?耳玦、耳珰
耳玦就是壹種有缺口的環形玉。早在新石器時期,中國就已興起崇玉文化,玉塊也是迄今所知世界最早的耳飾,出土實物遍及中國南北。其中,在內蒙古自治區敖漢旗興隆窪的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玉塊耳飾,距今約有8200?7400年歷史。
不過,作為壹種較為原始的耳飾,耳玦直到現在也沒人清楚它的具體戴法。有人說戴耳玦時可將缺口夾住耳朵,也有人說需用細繩子系掛在耳眼上。也有人說古人生前戴環、死後戴玦...
雖然,不清楚戴法,但之所以判定玉玦為耳飾,主要是因為在新石器時代的其他墓葬中,也發現了類似的玉玦。其存放的位置多是在遺骸耳部。同時期發現的人偶像耳部也有穿孔,以此才佐證了玉玦作為耳飾的功能。
除了耳玦,有錢又愛美的古人在有限的條件下還創造了另壹種耳飾?耳珰。耳珰的外形,有點類似於濃縮版漢堡包,兩頭圓鼓,中間細窄,它的出現要比玉玦出現晚1500年左右。
當然,我十分理解新石器時代,還沒有成熟的金屬冶煉技術,所以我們所發現的耳飾多是天然玉石等材料所做,形狀和樣式上都較為簡單。
原諒庸俗如我,實在看不懂耳珰的美。青銅器時期?耳環、耳墜,隨著時間的推移,金屬冶煉技術逐漸出現,人類文明進入了青銅時代,人們開始制作使用金屬飾品。
可有趣的是,此時受封建文化影響,耳飾在中原卻逐漸從人們的生活中淡出,進入發展的低谷。《莊子?內篇?德充符》雲:?為天子之諸禦,不爪翦,不穿耳;取妻者止於外,不得復使。?反而是周邊民族掀起了對耳飾狂熱的追求。因此,夏商周時期的耳飾佩戴者主要是少數民族,而且男女都會佩戴。
這個時候,耳環的材質主要是金銅,但部分貴族喜歡用金子打造耳墜,再以綠松石點綴,既好看又彰顯身份。
漢朝至三國時期?簪珥
前面有介紹,漢朝時期深受儒家思想影響,是不允許穿耳的,但是這樣美美的飾品,古人怎麽甘心放棄呢?既然不能打耳洞,那咱弄個?現代耳夾?就好了,於是簪珥在漢朝誕生了。
簪我們懂,就是發簪,插在頭上用的。珥上面也講過,就是耳飾,垂在耳朵邊。簪珥,就很好理解了,是將這兩種物體結合。人們就把珥連接在了簪上,然後將發簪插在耳朵後面的頭發裏,耳飾自然垂落在耳朵後面,就算是裝飾耳朵了。這種首飾甚至被寫在了東漢的輿服制度中,成為官方認可的,內命婦、外命婦必備的首飾。
《後漢書 輿服誌》中就有提到諸後妃夫人皆有簪珥,且?諸簪珥皆同制,但擿有等級也?,按此說來,簪珥應該是漢代相當普遍的首飾,在漢代的古畫中,也經常能夠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