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近代學校教育制度是壹種典型的單軌制
單軌制以美國為代表的學制結構,形成於19世紀後半期。具體為自下而上的結構:小學、中學、而後可以升入大學。“軌”為壹個年級的班數。
歷史上之所以出現單軌制與雙軌制的學制現象,是基於當時的社會背景和階層的劃分的。雙軌制,主要是根據入學者的階級和社會地位,分別進入兩套不同的學校系統。
壹套系統是為貴族和特權階層的孩子所設立的,主要是為了能夠進入以學術課程為主的文法或公學,將來可以升入高等學府機構或者是大學,掌握學術理論知識。另壹套系統是為普通的平民階層所設立的,是為普通的平民培養日常的生產生活所需的技能。
雙軌制的壹個重要目的是調解“精英”與“大眾”型高等教育之間的矛盾,實現“平等存異”原則,但事實上它卻是壹種教育機會不平等的教育制度。我們可以通過舉例來說明。
就拿英國來說:首先,從英國高等教育體制原則看,大學保持自己傳統的學術任務,而普通平民所上的學校的公立高等教育部門必須發展職業高等教育和相關類型的高等教育。
其次,在經費撥款方面,大學具有自治權,經費由政府通過大學撥款委員會撥給,財政開支有較大的獨立性,而且經費充足;而普通平民的學校由地方教育當局管理,人權和財權都在地區教育委員會或教育局,學校只能按照預算申報年度經費撥給資金。
最後,從特征方面看,具有“自治傳統”的大學有超然性、學術性、保守性和排外性;而“服務傳統”的平民上的專科學校卻具有回應性、職業性、創新性和開放性的特點。另外,大學與平民學校的區別也可以從管理、學位、學制、教學和招生範圍等方面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