鹵煮火燒是老北京的壹道傳統小吃,地道的北京人中估計沒有幾個人不喜歡吃。火燒切井字刀,豆腐切三角塊,小腸、肺頭剁小塊,從鍋裏舀壹勺老湯往碗裏壹澆,再來點蒜泥、辣椒油、豆腐乳、韭菜花。熱氣騰騰壹碗端上來,猶如品嘗人間美味。
如此美味的食物可是老北京土生土長的物什,最初的鹵煮是出自於清宮廷的“蘇造肉”。相傳,清朝乾隆帝在壹次赴南方微服私訪時,曾住在大臣陳元龍家裏,陳府裏的廚師張東官做得壹手好菜,頗對乾隆的口味。於是乾隆帝在私訪結束回京時,向陳討要了張東官,將他安置在宮中禦膳房。
張東官是壹個非常聰明的人,他知道乾隆帝喜愛厚味飲食,就用五花肉加丁香、官桂、甘草、砂仁、肉桂等香料烹制出壹道肉菜。香料按照春夏秋冬四季,份量隨之變化。這種配置的香料煮成的肉湯,因張東官是蘇州人,就稱為“蘇造湯”,其中的肉就被稱為“蘇造肉”。後來,蘇造肉傳到了民間,受到老百姓的深深喜愛。
然而,蘇造肉是如何變成鹵煮火燒的呢,這要歸功於“小腸陳”的創始人陳兆恩。陳兆恩就是當時售賣蘇造肉的,那時的蘇造肉是用五花肉煮制的,所以價格非常貴,只有那些達官貴人才吃得起,而普通老百姓根本買不起。為了讓更多的老百姓都能吃上可口的蘇造肉,陳兆恩便決定用價格低廉的豬頭肉取代價格昂貴的五花肉,同時加入價格更加便宜的豬下水進行煮制。沒想到用豬頭肉和豬下水煮制的蘇造肉竟然在老百姓中大受歡迎,成為當時壹絕。這給了陳兆恩很大的鼓舞和信心。為了讓更多的老百姓都能吃上更可口的蘇造肉,陳兆恩主張加入火燒壹起鹵煮。
鹵煮火燒的開創,不僅便利了當時的老百姓,豐富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而且為老北京特色食譜添加了壹道亮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