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安溪:讓茶鄉民間藝術綻放新的光彩

安溪:讓茶鄉民間藝術綻放新的光彩

 ? 安溪茶 歌?南音?木偶戲?安溪竹藤編千百年間, 安溪縣 民間藝術猶如串珠,百花齊放,傳承悠久文化,講述時代新聲。

 壹直以來,安溪縣高度重視民間藝術工作,挖掘散落在民間的藝術瑰寶,積極探索保護與創造性傳承的有效途徑,守正創新,搭建平臺,發展相關產業,讓民間藝術?活?下來、文化傳播?火?起來,讓傳統民間藝術綻放出新的光彩。

 讓民間藝術?傳?下去

 在高甲戲藝術保護傳承中心,記者被聲韻婉轉、曲調高亢的戲腔所吸引。循聲望去,壹場名為《玉珠串》的高甲戲正在上演,演員們唱念做打、碎步走跳,引得觀眾掌聲陣陣,贊聲連連。

 走進縣南音研究會,會員們身著古典服飾,手持管弦,壹唱壹奏間描述壹段段扣人心弦的故事,雅韻清音在上空彌漫開來;步入縣茶文化藝術中心,叮咚作響的古樂聲中,茶藝師款款有序出場,行雲流水般展示沏泡烏龍茶的全過程?

 ?民間藝術源遠流長,涉及人們日常生活的各領域各層面,其種類多樣、形式豐富,敘說著多彩的茶鄉故事。?安溪縣文化館館長王銘芬介紹,高甲戲形成於明末清初,安溪茶歌傳唱近千年,而安溪竹藤編更是歷史久遠。

 據了解,目前安溪縣現存傳統民間藝術涵蓋類別廣,可分為傳統美術類、傳統音樂類、傳統舞蹈類、傳統戲劇類等,有些特定的民間藝術活躍在春節、元宵、迎神賽會等民間傳統節日及相關喜慶需求,比如劍鬥鎮的迎親隊、鳳城鎮的?大鼓吹?等。

 ?然而,許多民間藝術依靠?口傳心授?的方式代代相承,傳承方式非常脆弱,隨著民間藝人的不斷老去、逝世,有些技藝、絕活逐漸面臨?人亡藝絕?的困境。?王銘芬介紹,為了守護這些民間瑰寶,安溪縣出臺壹系列政策措施,投入大量精力和時間,挖掘、保護本土民間藝術資源。

 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各種方式,對安溪茶歌、木偶戲、南音等項目,進行真實、系統和全面的記錄,並建立完整檔案;非遺代表性項目傳習所的建設,創立竹(藤)編工藝創新工作室、高甲戲協會、南音專業班等34個傳統技藝協會組織,為人才交流合作提供平臺。

 ?針對傳統優秀民間藝術,我們積極申報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對非遺項目傳承人、保護單位,給予壹定的扶持。?王銘芬講到,安溪縣成功申報涵蓋南音、木偶戲、安溪竹藤編等多個領域的50項非遺項目。2021年,陳清河竹藤編技藝工作室獲批國家級專項資金補助經費17萬元,用於竹藤編技藝的傳承與保護,新藝種開發、竹編漢字軟件研發。

 從完善民間藝術相關資料,到發掘培育非遺項目,再到吸引更多人去了解民間傳統文化,近年來,安溪縣有關傳統民俗節慶、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物質文化遺產月等活動精彩紛呈。

 組織開展?福在安溪香滿城?端午系列文化活動,南音、木偶戲、布袋戲等民俗表演壹壹亮相,為市民呈現了壹場民間藝術盛宴;拍攝非遺攝影作品,生動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技藝、傳習活動、制作過程等,並到社區鄉鎮進行巡展;成立農民講師團,走村串巷到田間地頭普及非遺知識?特色鮮明、形式多樣的活動,讓保護民間藝術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讓民間藝術?活?起來

 ?民間藝術絢麗多彩,但如果沒有?保鮮?,就只能停留在人們的回憶裏。只有讓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文化遺產積極融入當代人的生活中,才能煥發持久的生命力。?王銘芬如是說。

 隨著縣民間藝術團蓬勃興起,越來越多的愛好者齊聚壹堂,縣青少年宮不斷推出 閩南語 、木偶戲等興趣班,縣老年大學、縣藝術學校等紛紛開設南音興趣班、專業班,民間藝術進社區展演、展示成為市民文化生活常態。

 在龍門中心小學的木偶戲興趣班課堂上,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們認真操縱木偶彎腰低頭或翻轉跳躍,表演活靈活現;安溪茶歌入駐虎邱鎮雙格小學,嘹亮動人的歌聲伴隨即興創作的歌詞,深深吸引學生的眼球。

 ?竹編、高甲戲、木偶戲等民間藝術走進全縣143所中小學校園,以校本課程、演藝班、興趣小組等形式,***培訓中小學生 8000余人次,讓學生們近距離感受文化藝術的魅力。?王銘芬談到,依托校園浸潤,民間藝術的生命力和創新性都得到了增強,培養的學生曾多次參賽並獲獎。

 此外,每逢國慶或五壹期間,鳳山風景旅遊區、大坪迎仙埔生態觀光茶園等風景旅遊區會整合推出全新的茶歌茶舞、茶藝表演、自助品茗等活動,並邀請高添丁等代表性傳承人上臺獻唱;設計?非遺研學之旅?非遺體驗之旅?等10條非遺旅遊線路,涉及美術、技藝、民俗等多個門類,年均接待遊客186余萬人,直接帶動景區增收2800余萬元。

 ?民間藝術進景區,實現文化與旅遊雙向賦能,不僅推動文旅融合發展,也是活態傳承的創新之舉。?王銘芬說,還將通過常態化開展駐演,實現優勢互補,讓民間藝術變得更加觸手可及。

 ?我們還長期舉辦原生態茶歌邀請賽、南音表演唱等活動,以此為契機,讓愛好者互相切磋,推動民間藝術發展。?縣文體旅局相關負責人說,民間藝術的傳承不僅要體現民間文化的原汁原味,更要與現代元素進行融合創新。

 高甲戲圍繞宣講時代精神,創編《李光地》《莫耶?延安頌》,成為新時期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素材;安溪?閩南四句?第三代傳承人李辭晗結合時代特點進行創作,將?閩南四句?融入婚禮主持當中;安溪竹藤編非遺傳承人陳紅萍大膽創新,以平面編織的手法將漢字融入竹編藝術,讓古老的技藝煥發出蓬勃活力。

 ?借助互聯網平臺,我開通了竹編教學直播,希望通過網絡直播和短視頻教學拓展我們安溪竹藤編的影響力,讓更多人體驗創作的快樂,讓安溪竹藤編技藝活態傳承下去。?陳紅萍說。

 讓民間藝術?火?起來

 2019年,高甲劇《玉珠串》在浙江、江西、廣西三省份九地市相繼演出,將喜劇化的表演形式和跌宕起伏的劇情巧妙結合,在場觀眾也將每個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深深記入了腦海。

 ?借助送戲下鄉、送戲進萬村等渠道,我們每年開展公益性演出210余場,形成?飄香安溪?周周有戲?文藝輕騎兵?等文化惠民品牌。?縣高甲戲劇團團長謝誌斌說,利用好安溪高甲戲這張名片,讓茶鄉民間文化走出安溪、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據了解,安溪高甲戲曾在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戲曲晚會等大型文藝晚會演出18場次,並前往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等國家和地區交流演出 75場次,創編的高甲戲劇目兩次獲全省戲劇會演劇目壹等獎。

 ?激發民間藝術的內生動力,讓其在更廣闊的舞臺和市場上?火?起來。?王銘芬介紹,對壹些具有市場潛能和開發價值,與消費者日常生活相關的民間藝術,通過創新型發展模式,可以推動區域振興、產業振興和品牌振興,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在傳承竹藤編技藝的基礎上,以全國勞動模範陳清河為代表的手工藝人,不斷探索創新,把堅硬的鋼鐵和細軟的藤條巧妙結合,在全國首創?藤鐵工藝?藝種,如今,安溪竹藤編已由民間草根工藝發展為造福群眾的民生支柱產業,產業由小到大,產品由中國走向世界。

 ?安溪藤鐵工藝品占全球市場的35%,占中國市場的50%以上。?中國工藝美術學會藤鐵藝術專業委員會執行主任、縣家居工藝商會會長黃連福介紹,安溪縣120萬人口中有15萬人直接從事藤鐵工藝業,40多萬人受益於涉藤鐵工藝行業,年收入近70%來自手工編織工藝制作。

 ?將傳統技藝轉化為致富增收產業的同時,也使民間藝術在生產中得到傳承和保護,煥發出勃勃生機。?王銘芬說,下壹步,縣文化館將更重視對優秀傳統民間藝術的保護傳承,積極推動民間藝術進景區、進專櫃、進課堂,為傳承相對困難的民間藝術創造條件,把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陳穎 謝誌鋒)

  • 上一篇:美國飛行員培訓和國內有哪些不同?
  • 下一篇:膠州傳統風俗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