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中醫學思想,分析現代數據,解決當代疾病。這就是聶文濤的現代中醫學主張。 針對壹些學者認為“消渴證”不確切的說法,聶文濤認為:
消渴證關註了人體內的壹種驅動力,現代心身醫學稱之為內驅力。也就是身體有高分解的沖動;高分解的結果是消渴。所以,針對消渴的治療方劑,往往同是對糖尿病、甲亢等疾病有效。這是中醫立足於身體體征變化解決疾病的價值所在。聶文濤在《是馴服血糖,不是束縛血糖》壹文中指出:中醫學強調人體變化是必須有主導力量起作用。也就是誰行“政令”的問題。這種“德”與“位”的關系辨析,也是《易傳·系辭上》開篇就講的。根據這種基本的中醫思維,人體胰島素不敏感狀態是因為胰島素不當令的原因。那麽,此時由誰來行“政令”呢?這就是胰高糖素。這說明糖尿病的根本不是合成不足,而是消耗太大。因為胰高血糖素是促進人體物質分解的,而胰島素是促進人體物質合成的。顯然,頻發低血糖、相對低血糖或身體局部血糖供應不全都可能導致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強,從而出現糖尿病。因此,必須避免對血糖的這種刺激。所以,中醫學自《黃帝內經》以來壹直註意谷物保護。現高碳水化合物是因已經成為公認的糖尿病患者健康進食方式。 中國人在對自然世界的研究上和對生命的研究上采取了同樣的態度。這種是註重“道”和“德”的作用。這裏,我們首先要講壹下“德”。所謂德,就是能夠正確履行自己職責壹種品質。在傳統中國哲學中,四季變化都是天的德。生養萬物是地的德。周朝代替了商朝,周人認為是自己的德起了決定作用。殷商失去了領導天下的德,所以失去了天下。周人履行了領導天下的職責,所以得到了天下。所以,周立國以後三千年,中國人壹直註重德的培養。這種觀念,被用了觀察分析人的生理現象。 德的觀念,影響了中醫學對疾病的看法。中醫學認為,如果壹種生命力不能正確發揮自己的職能,無論是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還是過分的發揮了作用,都可能導致疾病發生。這是因為人體會對這種失職做出反應。 這種來自身體內部的不平衡,導致了人體發生主動反應,因此出現疾病,這種情況直接對疾病的結果進行糾正是無效的。正確的解決方式只能是激發人體生理功能,使之重新平衡。
與上述病因相反的情況,如環境因素驟變,人體無法適應而受到外來傷害,則要采取直接保護身體的措施。這時候的治療方法才與現代醫學是壹致的。也就是,發現高熱就要退熱,發現頭痛就要止痛。 在中醫方面,這是直接對人體生理不平衡的矯正。
這種對萬事萬物恪盡職守的崇尚,也形成了中醫大夫對醫生“德”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