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元旦寒食冬至的由來和習俗如下:
宋代元旦,指西元紀年的歲首第壹天。元旦”的“元”,指開始,是第壹的意思,凡數之始稱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陽,下面的“壹”代表地平線。“旦”即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象征壹日的開始。
寒食節的來歷
傳說春秋時代,晉國(今山西省)國君晉獻公有五個兒子,他們是:申生、重耳、夷吾、奚齊、卓子。申生是晉獻公第壹夫人生的,被立為太子。晉獻公的後夫人儷姬為了讓自己生的兒子美開當太子,陰謀害死了太子申生。為了避免後母驪姬的迫害,公子重耳、夷吾分別逃往國外。
晉國賢臣介子推(又叫介之推)等不畏艱難困苦,壹直跟隨重耳過流亡生活。有壹年,重耳在斷夥絕糧的流亡生活中生了大病,貧病文加,使他十分困苦。為了給重病體弱的重耳增添營養,介子推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來煮成肉湯給重耳吃,使他恢復了健康。
寒食節的習俗
寒食掃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遊、蕩秋千等俗也只在清明時舉行。清明節便由壹個單純的農業節氣上升為重要的大節日了,寒食節的影響也就消失了。
宋代踏青之風盛行,著名畫家張擇端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就極其生動地描繪了宋代清明時節京都人民踏青遠足的熱鬧情景。
宋朝的清明節,除了街市上所賣的稠餳、麥糕、乳酪、乳餅等現成的食品之外,人家也自制壹種燕子形的面食,稱為「棗錮飛燕」,據說是從前用來祭拜介子推的祭品。
宋代冬至習俗
每逢冬至這壹天吃餛飩的風俗。宋朝人周密說,臨安人在冬至吃餛飩是為了祭祀祖先。只是到了南宋,我國才開始盛行冬至食餛飩祭祖的風俗。
宋代民間傳統節日很多,最受百姓重視的是寒食、元旦、冬至三大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