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納德?裏根結束了他的好萊塢生涯之後,便開始"為右翼發聲",在政界嶄露頭角。1954年,他受聘擔任通用電氣公司的官方新聞發言人?這也意味著他將在全國通用企業中發表講話,贊美自由企業的種種好處,提醒人們警惕大政府和***產主義的危險性。裏根很上鏡,他能夠展現出壹種輕松、平易近人的風格,這使他得以與那些可能被他的政治立場嚇跑的人建立聯系。
他還有壹種遊走於虛構世界和他自身所在的非虛構世界之間的能力,這使得他的說法變得可信,即便它們是白日夢。裏根的傳記作者曾經寫道,他的頭腦裏充滿了"各種故事,壹個想象中的世界,在那裏英雄事跡能夠改天換地"。虛擬與真實世界同時存在於他的腦海中。他總是發出真誠的吶喊,因為他相信這些,即便它們並不符合事實。在"感覺"和"事實"的無數次較量中,"感覺"贏了。"坦白地說,他相信故事的力量。"1966年裏根競選加州州長時,走的是壹條傳統的、盡量貼近中間的路線,以確保選民不會因為他在娛樂界的名聲而對他產生反感。
他避開了那些攻擊他是右翼和缺乏經驗的言論,在演講中緩和了預期,把包括很多知名溫和派在內的各種支持委員會聯合在了壹起。他的壹個競選經紀人後來曾說起,有人指稱裏根沒有經驗,對此他們的辦法是承認"裏根的確不是壹個專業的政治家。但他是個平民政治家。這樣,我們就有了壹套自動防禦系統。
他不需要有經驗。平民政治家不壹定要知道所有問題的答案"。這甚至將他的對手?長期任職州長的專業政治家帕特?布朗(PatBrown)推向了防守位置。此後,這成為眾多美國選舉中的壹個議題。裏根團隊通過提問和回答環節來強調,他不是壹個只知道死記硬背演講稿、發表精彩講話的演員。而他的競選經紀人則根本不想糾纏伯克利校園騷亂事件,他們發現這樣做反而對自己是有利的。
裏根當選州長後,人們發現他是壹個有潛力的保守派總統候選人。1968年他嘗試性地加入了競選,但直到1974年完成第二任州長任期之後,他才真正開始準備競選美國總統。他利用壹個全國性的聯合專欄和廣播節目讓自己始終處於公眾的視野中,同時也把這兩個平臺作為完善信息的途徑,從中識別出那些受眾反饋最佳的話語和主題。當時,自認為是保守派的美國人所占的比例(38%)比自認為是自由派的人所占比例(15%)超出兩倍多。但大多數(43%)美國人仍然認為自己是中間派。
1976年,裏根在爭取***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中敗給了福特,但這次經歷為他在1980年競選成功做好了鋪墊。吉米?卡特(JimmyCarter)上任後,壹直在奮力應對經濟問題和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的國際性危機,從這方面來看,這反倒幫了裏根的忙。裏根提出,民主黨的社會保守主義和反對政府赤字開支與大政府的***和黨經濟保守主義之間存在分歧。他堅持認為,"壹度清晰劃分這兩種保守主義的那條線正在逐漸消失"。他設想,"我們並不是要把美國保守派的兩個分支簡單地組成壹個臨時的不穩定聯盟,而是要建立壹個全新的、持久的多數派"。
他接下來的第二步便是主張這兩種傳統不僅能夠聯合在壹起,而且能創造出壹個豐富多彩的未來。於是,他許下了壹個傳統政客的承諾,即壹切會更好,美國會更強大、更富有,這種樂觀態度和卡特的憂郁悲觀形成了鮮明對比。當與***和黨總統候選人卡特進行辯論時,裏根力求展現自己是符合主流的。他向卡特提出了壹個尖銳的問題,即4年來美國人的經濟狀況是不是得到了改善,以此來壓住卡特的勢頭。裏根從兩個方面證明了讓人理解信息的重要性,以此來鞏固各個群體對自己的支持,這些群體對新興的***和黨多數派來說至關重要。
壹方面是他對南方選民的吸引力,為了支持裏根他們就不得不放棄吉米?卡特(他也是南方人)。裏根小心翼翼地避開了公開的種族主義,從密西西比州的費城開始了競選活動,這是壹個臭名昭著的城市,六十年代3名民權運動成員曾經在此遭到謀殺。裏根站在壹個臭名昭著的種族隔離分子身邊,強調自己對於"國家的權利"的信念,認為它是掃清黑人進步障礙的壹個秘籍。另壹個方面,裏根明確呼籲,要尊重特定選區的宗教權利。
裏根並不是壹個中規中矩的宗教信徒,1980年他在做總統候選人提名演講時中途停了下來,這個插曲看上去像臨場發揮,實際上卻是經過仔細準備的。他說,自己壹直在想,要不要在現有的演講稿中補充壹些內容。然後他說道:"毋庸置疑,這是壹塊天佑之地,壹片自由之地,這是壹個為世界各地渴望自由呼吸的人提供庇護的地方。"他巧妙地將總統競選變成了宗教改革運動。他要求聽眾們默默地禱告壹小會兒,最終道出了後來成為他口頭禪的那句話?"上帝保佑美國"。壹種新的宗教政治誕生了。
其中壹部分原因是,裏根的策略引起2/3的美國人的積極響應。更重要的是,他在獲得成功之前就已經預料到,如果他傳達了正確的信息,就能獲得日益強大的福音派聯盟的支持。雖然卡特篤信宗教並且經常談到信仰,然而他並沒有在總統任期內將宗教作為壹項特別議程。1973年1月22日是個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日子,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對"羅伊訴韋德案"(Roevs.Wade)的裁定促使美國墮胎合法化,此舉極大程度地刺激了福音派和天主教人士。
激進分子主張,個人的就是政治的。這壹表態受到了保守派的擁護,他們希望政治能夠扭轉眼下毒品、犯罪和性放縱猖獗的道德滑坡現象。南方浸信會教友傑瑞?法威爾(Jerry Falwell)擁有自己的電視節目,他於1979年發表了壹篇名為《美國能夠得救》(America Can Be Saved)的布道。其中的主要意思是,世俗和神聖不可分割。
因此,上帝的子民要接受訓練"成為大企業中的領導者,他們可以成為律師、商人,成為未來美國的大人物。如果我們要挽救這個國家,那就必須朝著正確的方向把上帝的子民們發動起來,而且必須迅速行動起來"。傑瑞?法威爾的目的是建立壹個反對墮胎、支持在學校禱告、支持傳統的性和性別觀念的道德多數派。"如果所有信奉正統派基督教的人都知道應該把票投給誰,並且把這些選票集中起來,那麽我們就可以讓任何人當選"。
他組建了美國的道德多數派,如果裏根能提供壹個他們支持並受鼓舞的平臺,那麽他們就可以幫他拿到300萬~400萬張選票。道德多數派的另壹名領導人保羅?韋裏奇(Paul Weyrich)把該組織描述為"致力於推翻國家現有權力架構的激進派"。裏根的演講及其旨在"保護未出生的孩子"的憲法修正案建議發揮了作用。最後,他得到了選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