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如題,宋代端午節確實有很多習俗,而“角黍包金,菖蒲泛玉”就是其中的習俗之壹,那麽這兩句話具體指的是什麽習俗呢?
要想探討這個問題,還得以“角黍包金,菖蒲泛玉”為切入點,走進詩詞本身,從詩詞中的記載,領略南宋時期的端午節習俗。
為什麽說是南宋呢?因為“角黍包金,菖蒲泛玉”出自於南宋詞人楊無咎的《齊天樂·端午》壹詞,原詞如下:
疏疏數點黃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衫裁艾虎。更釵裊朱符,臂纏紅縷。撲粉香綿,喚風綾扇小窗午。
沈湘人去已遠,勸君休對酒,感時懷古。慢囀鶯喉,輕敲象板,勝讀離騷章句。荷香暗度。漸引入陶陶,醉鄉深處。臥聽江頭,畫船喧疊鼓。
楊無咎(1097——1171),字補之,江西清江(今江西樟樹市)人,寓居南昌,南宋著名書畫家。
這首詞就是詞人楊無咎客居他鄉時,在端午節這壹天寫下的。這從題目中就能看出來。
當他看到窗外滴滴答答下個不停的雨時,心中的愁緒無形中又增添了壹些。楊無咎這首詞就從梅雨寫起,陰雨連綿的情景也為詞作定下了憂郁、傷感的筆調。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的這兩句詩道出可居他鄉的遊子,在佳節思念親人的情懷。而詞人楊無咎何嘗不是這樣呢?
在端午佳節,客居他鄉的詞人,心中免不了泛起思鄉思親的閑愁來。此時的詞人客居在金水(今湖北武昌西南),因此在壹年壹度的端午佳節來臨之時,他的內心是很有壹番況味的。
端午佳節如期而至,雖然在梅雨時節,但人們還是用各種各樣的習俗來點綴節日。這就是“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的景象。
原來“角黍”就是粽子的古稱,最初的做法是用菇葉(茭白的葉子)將黍米包裹起來,做成牛角狀,稱為“角黍”。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就記載了用菇葉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櫚葉形狀的食物,所以稱“角黍”或“粽”。
“角黍”作為壹種傳統食品,往往與美好的傳說結合在壹起。傳說“角黍”最初是為紀念屈原而特意做的壹種祭品。在我國傳統節日中,農歷五月初五日是壹年壹度的端午節,傳說在五月初五這壹天,屈原抱石投汨羅江。人們為了緬懷屈原,就將這壹天設為紀念他的日子。
“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因為人們認為“五月”是惡月,“初五”是惡日,因而避諱“五”,所以就將“五”字改為“午”。端午節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記載,並非為紀念屈原而設立的節日,但是端午節之後的壹些習俗受到屈原的影響。
我國南北朝時期梁國的宗懍撰寫了壹部《荊楚歲時記》,是記錄中國古代楚地(以江漢為中心的地區)歲時節令風物故事的筆記體文集,書中記載了自元旦至除夕的24節令和時俗。
其中對端午節的習俗是這樣記載的:五月初五日,各行各業的人都到野外踏青。還有“鬥百草”的遊戲。人們還會在這壹天采摘新鮮的艾草束紮在壹起,懸掛在大門或房門上。
在五月初五這壹天裏,人們還用五色絲織品系在胳膊上,稱作“辟兵”;人們還用條紋清晰的絲織物繡織成多種物品,互相贈送;當然《荊楚歲時記》中還記載了端午節舟楫競渡 爭采雜藥的習俗。
說完了“角黍包金”,再說壹下“菖蒲泛玉”,菖蒲是壹種水生植物,可以提取芳香油,有香氣。端午節有把菖蒲葉和艾草捆在壹起插於屋檐下面的習俗。菖蒲的根莖還可制作香味料。
菖蒲比別的植物要先壹步感知到春天的氣息,因而得名。生長在水畔的菖蒲綠意盎然。把菖蒲移植到花盆中,放在到居室,亭亭玉立的菖蒲會讓整個屋子都很有生機。自古以來,人們就很喜歡這種生機勃勃的植物。
“角黍包金”,做成牛角狀的粽子,包裹著金燦燦的黍米,粽香濃濃;清清的菖蒲,亭亭玉立,點綴著端午節。由此可見,“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這壹端午習俗,在楊無咎生活的南宋時代,依然在荊楚壹帶流行著。
而接下來詞人寫到的“衫裁艾虎。更釵裊朱符,臂纏紅縷”,這幾句寫的是當地人過端午節的壹些習俗:人們將艾葉、菖蒲捆紮成各種形狀,懸掛在門前,甚至有人還會將艾草插在衣服上。
據南宋人編寫的《歲時雜記》就記載了北宋時期開封端午節的這壹風俗:“端午都人畫天師像以賣,又合泥做張天師,以艾為頭, 以蒜為拳, 置於門戶之上。”
從這壹點上也可以看出,而這壹流行於北宋時期開封百姓過端午節的習俗,到了詞人生活的南宋時期,依然流行,而且已經擴展到遠離開封的荊楚壹帶,這也是我國傳統文化在傳播中被人們廣泛接受的體現。
詞作上片寫的就是詞人客居他鄉時,看到的端午節景象。下片壹開始,詞人就寫道:“沈湘人去已遠,勸君休對酒,感時懷古。”詞人用勸慰的口吻告誡人們在端午節這壹天不要飲酒,多讀壹下屈原的《離騷》。
這是作為壹個文人墨客發自內心的性感寫照,他認為這壹天是緬懷屈原的日子,應該做壹些更有紀念意義的事情,他提到了屈原的《離騷》,壹股感時懷古的情愫彌漫在字裏行間。
“荷香暗度。漸引入陶陶,醉鄉深處。”詞人只想在這樣的壹個日子裏,靜靜地讀壹讀《離騷》,只想在歌詞的陪伴中中進入夢鄉。這讓我們感受到詞人由於客居他鄉,在端午節這壹天格外思念家鄉,所以心情不好,也沒有心思去看熱烈的競渡場面。
龍舟競渡,是端午佳節的具有典型性符號象征意義的壹種文化。南宋詞人黃公紹《端午競渡棹歌》壹詞中就寫道:“壹片笙歌催鬧晚,忽然鼓棹起中流。”可見,端午競渡已是荊楚壹帶很流行的節日習俗了。
“臥聽江頭,畫船喧疊鼓”,詞義就在這樣耐人尋味的氣氛中戛然而止。詞人只想在早點休息,只想靜靜地聽著那江畔上傳來的龍舟競渡時的喧天鑼鼓聲。
好了,詞作也解讀完了,在解讀中,也多端午節習俗“角黍包金,菖蒲泛玉”,做了簡單的解釋,希望我的回答能給您帶來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