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
1、餃子:北方臘月二十三的晚上壹般要吃餃子,因為這天要送竈王爺上天匯報工作,人們煮好餃子端端正正擺在供臺上,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
2、粘糕:山東部分地區每年臘月二十三都要蒸粘糕、吃粘糕。粘糕是用黃米、紅棗等做成的壹種甜味糕點,意在粘住竈王爺的嘴,使其向玉帝匯報工作時只講好事。
3、麻糖:晉西北地區小年夜要吃麻糖。山西大同的麻糖是用優質小米熬成“餳”,再加入磨好的小米面攪拌均勻,通過特殊工藝發酵和固化處理,做成各種形狀的糖塊,有玉骨麻糖、擦酥麻糖、夾餡麻糖、瓜蛋糖、板子糖等。不管是哪種麻糖,都是為了粘住竈王爺的嘴,以免他把人間美味奢華的事報告給上天。
4、關東糖:關東糖,又叫竈王糖,壹年之中只有小年前後才能吃到。關東糖是用麥芽、小米熬制而成的風味特殊的糖制品。關東糖又香又酥,粘性大,主要是祭竈用。祭竈時,要把關東糖用火烤融化塗在竈王爺嘴上,這樣他到玉帝那裏就不能講壞話了。
5、糖瓜:“二十三,糖瓜粘”,這首民謠很多人應該都聽過。糖瓜跟關東糖的做法相似,只是關東糖是長條型的,拉成扁圓型就是糖瓜,吃起來香酥脆甜,粘性很大。
6、炒玉米:晉東南地區臘月二十三有吃炒玉米的習俗。人們用麥芽糖把炒玉米粘起來冰凍成壹塊壹塊的,口感脆甜香酥。
7、面花:山東半島的人們在臘月二十三這天家家戶戶都忙著蒸棗花饃、團圓餅、壽桃等面食,蒸出來的這些面食又叫面花。
8、火燒:河南漯河、平頂山壹帶小年夜這天不吃餃子,而是家家戶戶自己做火燒吃。火燒又叫燒餅,與小年幾乎劃等號,當地人講沒有火燒的小年算不上完整的小年。
南方:
1、年糕:小年,壹般北方講究包餃子,而南方更習慣做年糕。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取吉祥如意的好兆頭。每年小年,在南方都是家家戶戶蒸年糕吃年糕的日子,意為粘住竈王的嘴,讓其上天言好事,不說人間壞事。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趕制椰糕用來食用並祈福,取“年年高”的吉慶之意。
2、米餅:廣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間有做米餅的習俗。米餅是用糯米粉做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圓形,再經高溫蒸熟,吃起來別有風味,有“團團圓圓”的寓意。
3、年粽:南寧人有過小年吃“年粽”的習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話說:“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節的涼粽不壹樣,它有餡,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圓有扁。剝去葉子後,皮是糯米,餡是綠豆和豬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歡的食品做餡料。
4、殺年豬:恭城瑤族自治縣蓮花的蘭洞、西嶺的新河、觀音的水濱山寨等地,都有殺豬過春節的習俗。過了小年夜,那殺年豬的熱鬧戲就算開臺了。挑選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燉,精心烹飪,再滿滿斟上壹杯酒,邀請親朋好友***享年豬宰殺後的第壹頓鮮肉——庖湯。
5、湯圓:南方人冬至、小年、新年、元宵節都要吃湯圓,而且品種齊全,花樣繁多。
6、荸薺:老福州祭竈,甘蔗和荸薺是必不可少的,有“甜甜蜜蜜”的含義。荸薺,則是為了取其福州方言的諧音,寓意“好運從年頭壹直延續到年尾”。
7、廿四團:“廿四夜吃團子”是江南許多地方的風俗,寓意著壹家團團圓圓、幸福美滿。在蘇州,每年臘月二十四過“小年”,做團子、送團子、吃團子是必備的壹道年味。蘇州人祭竈中最重要的祭品便是團子,過去叫做“廿四團”。“廿四團”用糯米粉制作,餡兒有鮮肉、豆沙、蘿蔔絲等多種。蒸制好的團子上都要點印子,有圓的、方的、花瓣形的,用以區別不同的餡兒。
由於各地風俗習慣不同,其日期也不盡相同:
南方:
南方大部分地區:臘月廿四
江浙滬贛地區:把“臘月廿四”祭祀竈神的那天稱為“祭竈”,而把“除夕前壹天”稱為小年夜,與除夕當天“大年夜”相對,這裏的“大年夜”和“小年夜”都是指壹整天,並不壹定是夜晚,也沒有“小年”這種說法。
臺灣地區:除夕前壹天
南京地區:正月十五,即上元節(元宵節)
部分地區有臘月二十二送竈神的習俗,這天也成為該地區的小年。
北方:
北方大部分地區:臘月廿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