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時期,顯然是歷史上幸福指數最高的朝代。節日的宗教色彩淡化,娛樂成分大大增加,節日成了宋朝市民階層的狂歡的代名詞,特別是春節更是放大到極致,宋朝的春節從臘月二十三小年開始,到元宵節結束,更有甚者從臘八節開始壹直到二月二都稱為過年。皇帝和上層文化精英與民同樂,宋朝人春節放假,原則上大年初壹前後各放三天,元宵節放假七天,臘八放假三天,二月二中和節又放假三天,春節這壹個月中就放假20天,助推了春節的節日文化的發展。
宋朝人過的春節實際上叫元旦,宋代吳自牧《夢粱錄》卷壹“正月”條目:“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壹歲節序,此為之首。”只是民國實行陽歷紀年,正月初壹才改稱春節。《水滸傳》中過節的場景不少,其中最多的是對元宵節的描寫。書中雖然沒有寫過年的場面,從對元宵節的描寫來看也會很隆重的。
壹部《水滸傳》中洋洋灑灑告訴我們宋代過春節情節。那時,普遍開始燃放爆竹了。書中出現了壹個放炮高手,呼延灼在推薦淩振時提到,“此人善造火炮,能去十四五裏遠近,石炮落處,天崩地陷,山倒石裂”。看看他在戰場上的表現:淩振又放壹個車箱炮來,那炮直飛在半天裏響;淩振就岸邊撒開炮架,搬出號炮來,連放了十數個。號炮者,興兵列陣埋伏沖殺的信號,僅為戰場之幫襯,不是戰場之重要武器,宋朝還沒有實質上的火炮,淩振的炮兵部隊只是壹群放爆竹的高手。可以說明宋朝的爆竹制作技術已經很成熟。宋代的除夕夜,爆竹之聲通宵不絕。《東京夢華錄》說:“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聞聲於外。”宮廷高院深墻內燃放爆竹的聲音,傳到了宮外。宮外大街小巷都有人競相燃放爆竹。據載,宋朝的爆竹品種不下百余種,有單響、雙響、連響。其中,飛上天空才爆響的二踢腳爆竹,這是淩振火炮的原型。
宋人過年都要飲酒。水滸中飲酒的文字不在少數,說明在宋朝飲酒成為壹種時尚,特別是過節,宣和五年宋江軍營中的元旦酒宴、宋江領軍剿滅了王慶班師回京的元旦筵宴。還有宋江在花榮寨裏度民間元宵節和描寫京師元宵節,都刻畫的令人如臨其境。還有宋江安排自己的管理酒宴,說明了對酒宴的重視程度,《水滸傳》全書六百多場(次)飲酒,描寫相關的酒業狀況、歲時飲酒習俗、飲酒禮儀、宴飲時尚、飲酒器具、酒令、酒的種類品牌等等,通過這些環境、背景描寫,顯示了那個時代酒文化的特點,向讀者展現了壹幅豐富的宋代酒文化全卷。
宋朝人過春節是和“燈”分不開的。水滸中也多次提到“燈”和元宵節,宋江“正月十壹”進京賞燈謀求招安,東京城到處“往來錦衣花帽之人,紛紛擠擠,各有服色”。正月十五傍晚,燈會進入高潮,“家家門前紮縛燈棚,賽懸燈火,照耀如同白日,正是樓臺上下火照火,車馬往來人看人。”天漢橋邊紮起鰲山,街邊樓上“笙簧聒耳、鼓樂喧天,燈火凝眸,遊人似蟻”。大名府也家家門前紮起燈棚,在城大街小巷,家家都要點燈。大名府留守司州橋邊,搭起壹座鰲山,上面盤紅黃紙龍兩條,每片鱗甲上點燈壹盞,口噴凈水。去州橋河內周圍上下,點燈不計其數。銅佛寺前紮起壹座鰲山,上面盤青龍壹條,周回也有千百盞花燈。翠雲樓前也紮起壹座鰲山,上面盤著壹條白龍,四面燈火,不計其數。這與歷史記載是相吻合的,據《東京夢華錄》說:“大內前自歲前冬至後,開封府絞縛山棚,立木正對宣德樓,遊人已集禦街兩廊下。”冬至以後,開封府便開始雇人在禦街宣德樓前搭建彩山架子,燈山上彩之後,“金碧相射,錦繡交輝”。還有臨時搭建的“橫三門”,上面大書“大觀與民同樂”或“宣和與民同樂”字樣,壹派富足祥和的景象。
宋朝人過春節不僅僅穿新衣,還要男女戴花以示慶賀。《水滸》第七十二回“柴進簪花入禁苑,李逵元夜鬧東京”,宋江正月十壹進京賞燈謀求招安,東京城到處“往來錦衣花帽之人,紛紛擠擠,各有服色”。柴進、燕青在東京酒樓上,“憑欄望時,見班直人等多從內裏出入,襆頭邊各簪翠葉花壹朵”,壹位姓王的班直告訴他們:徽宗給每個班直“皆賜衣襖壹領,翠葉金花壹枝”,有宮花錦襖,才能自由出入大內。可以看出宋朝人過春節是要簪花的,這在梁山好漢中是有所體現的,東京的中級軍官林沖、徐寧都戴美麗的花,連大名府的儈子手蔡慶,生來愛戴壹枝花,貧苦漁民阮小五“鬢邊插朵石榴花”,燕青更是“鬢畔常笄四季花”,壹年四季都戴花。宋江所作的《滿江紅》中寫道:“鬢邊不可無黃菊”,由此可知,如果不是出席菊花會的眾頭領,每人都在鬢邊插上了菊花,至少宋江本人是插了菊花的。第八十二回,梁山好漢們頭上全部戴著禦賜的金花,參加了皇帝的筵席。男人簪花發展到宋朝,幾近極致。壹朵小小的簪花,甚至成為上層社會身份的標識、等級的象征。當時每逢重大節慶,君臣都有戴花的習慣,此即《宋史·輿服誌》所說的,“襆頭簪花,謂之簪戴”。《東京夢華錄》說宋徽宗每次出遊回宮,都是“禦裹小帽,簪花乘馬”,從駕的臣僚、儀衛,也都賜花簪戴。當時節日不同戴的花也不同,如:上元夜戴鬧蛾、玉梅、雪柳;端午戴茉莉;立秋戴楸葉;重九簪菊。對美的欣賞滲透到社會各個角落和民俗。
從水滸中梁山好漢過春節,我們可以透視出宋朝的春節真正的體現了與民同樂的樸實儒家文化理念,還原了了宋朝市民豐衣足食的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