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鄆城是中華武術的發祥地之壹。北宋時期的鄆城,宋江在此建了壹座占地三畝半的青磚武館,十八兵器樣樣俱全,天下各派武林英雄會聚於此,相互交流,比武打擂。各路拳派不斷地落入鄆城,使鄆城縣出現了拳種繁多,流派林立的局面,僅拳種就有孫臏拳、水滸拳、炮拳、黑虎拳、掌洪拳、梅花拳、少林長拳、陰陽拳、二紅拳、佛漢拳、太極拳、形意拳等近二十個,套路壹百多種。崇文尚武,拜師學藝成為當地民間的壹大風俗。
當年,宋江集結36名身懷絕技的武林誌士聚眾起義,這與他前期以武會友,廣交天下武林豪傑是分不開的,不然,就不會“壹時震撼京師”。據考證,“水滸拳”就是宋江眾義士練兵作戰中創造出來的。至今在大洪拳中,還保留著“鉤鐮槍”、“雙斧”、“方天畫戟”等套路,並保留著“李逵拽旗”、“宋江穿靴”等武術動作術語。
盡管英雄已折戟,時代已變遷,但崇文尚武之風濃郁,民間習武之氣盛行依然是鄆城的壹大特色。
不論男女老幼,人人練武。最小的三歲就開始習武,最大的也就是八,九十歲的老人。小兒習武是磨練意誌,老人習武是鍛煉體魄,青年人比武則是切磋武藝。父親傳兒子,兒子傳孫子,世世代代如此延續。
盡管水滸故裏拳門遍地,英雄後裔俠肝義膽,但在街上很少看到打架的。如果兩個人發生了磨擦,產生了矛盾,調和無效,在即將出手的壹剎,雙方同時抱拳相問:哪個拳門?師傅何人?幾代傳人?哈哈!這壹抱拳相問,就化幹戈為玉帛。師叔、師侄,師兄、師弟,晚輩向長輩施禮道歉,長輩誇晚輩沒有忘記拳門的戒約。
實際上,練武術的都講究武德,像以善為本,以義為根,不能以強欺弱,恃技殺財等等。如果誰喪失了武德,以強欺弱,在外面與別人打架了,眾人都會嘲笑他,並指責其是壹個不懂事的半吊子。但,路見不平,撥刀相互,見義勇為則是鄆城武林界***同提倡的美德。
宋江武校自成立以來,多次參加國內外重大武術比賽,先後奪得金銀銅牌壹千多枚。1997年的山東省跆拳道比賽設將金牌16枚,宋江武校代表隊奮力搏擊,奪走金牌12枚。1999年,宋江武校散打隊在山東省錦標賽中獲六連冠,拳打隊獲三連冠。這個學校還多次代表山東省參加全國性比賽,而且每次都獲取前三名的成績。近兩年,宋江武校還培養出了全國散打王爭霸賽奪冠的邵金寶、張永健、樹懷清;亞洲散打錦標賽冠軍王曉慶;第六屆世界武術散打錦標賽折金的袁新東、康永剛等多名武林高手。
為了培養文武雙全的學生,學校制定了“以德建武,以文保武,以文養武,文武並進”的辦學方針。建校之初,他們設立小學,初中兩個年級部,到了1989年又增設了高中班。武科教學內容是十八種拳的基本套路、拳擊和散打。中華武術博大精深,而水滸英雄故鄉的武術又讓這些來自全國各地的孩子們感到驚奇,並由此加深了學文崇武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