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的種類:
原色
色彩中不能再分解的基本色稱為原色。原色能合成出其它色,而其他色不能還原出本來的顏色。原色只有三種,色光三原色為紅、綠、藍,顏料三原色為品紅(明亮的玫紅)、黃、青(湖藍)。色光三原色可以合成出所有色彩,同時相加得白色光。
顏料三原色從理論上來講可以調配出其他任何色彩,同色相加得黑色,因為常用的顏料中除了色素外還含有其它化學成分,所以兩種以上的顏料相調和,純度就受影響,調和的色種越多就越不純,也越不鮮明,顏料三原色相加只能得到壹種黑濁色,而不是純黑色。
間色
由兩個原色混合得間色。間色也只有三種:色光三間為品紅、黃、青(湖藍),有些彩色攝影書上稱為“補色”,是指色環上的互補關系。
顏料三間色即橙、綠、紫,也稱第二次色。必須指出的是色光三間色恰好是顏料的三原色。這種交錯關系構成了色光、顏料與色彩視覺的復雜聯系,也構成了色彩原理與規律的豐富內容。
復色
顏料的兩個間色或壹種原色和其對應的間色(紅與青、黃與藍、綠與洋紅)相混合得復色,亦稱第三次色。復色中包含了所有的原色成分,只是各原色間的比例不等,從而形成了不同的紅灰、黃灰、綠灰等(此處表示列舉省略)灰調色。
由於色光三原色相加得白色光,這樣便產生兩個後果:壹是色光中沒有復色,二是色光中沒有灰調色,如兩色光間色相加,只會產生壹種淡的原色光,以黃色光加青色光為例:
黃色光+青色光=紅色光+綠色光+綠色光+藍色光=綠色光+白色光=亮綠色光
色彩的色系:
有彩色系
指包括在可見光譜中的全部色彩,它以紅、橙、黃、綠、青、藍、紫等為基本色。基本色之間不同量的混合、基本色與無彩色之間不同量的混合說產生的千千萬萬種色彩都屬於有彩色系。有彩色系是由光的波長和振幅決定的,波長決定色相,振幅決定色調。
有彩色系中的任何壹種顏色都具有三大屬性,即色相、明度和純度。也就是說壹種顏色只要具有以上三種屬性都屬於有彩色系。
無彩色系
指由黑色、白色及黑白兩色相融而成的各種深淺不同的灰色系列。從物理學的角度看,它們不包括在可見光譜之中,故不能稱之為色彩。但是從視覺生理學和心理學上來說,它們具有完整的色彩性,應該包括在色彩體系之中。
無彩色系按照壹定的變化規律,由白色漸變到淺灰、中灰、深灰直至黑色,色彩學上稱為黑白系列。黑白系列中由白到黑的變化,可以用壹條垂直軸表示,壹端為白,壹端為黑,中間有各種過渡的灰色。純白是理想的完全反射物體,純黑是理想的完全吸收物體。可是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純白和純黑的物體,顏料中采用的鋅白和鉛白只能接近純白,煤黑只能接近純黑。
無彩色系的顏色只有明度上的變化,而不具備色相與純度的性質,也就是說它們的色相和純度在理論時等於零。二色彩的`明度可以用黑白度來表示,愈接近白色,明度越高;越接近黑色,明度愈低。
中國畫色彩分類:
國畫中所使用的色彩是以中國特有的顏料為物質基礎的,歸納起來大致分為兩類:礦物色和植物色。沈宗騫在《芥舟學畫編》中論:“作畫所用之色,皆取經久不退者。而不退之色,惟金石為尤,故古人不單用草木之色也。但金石是板色,草木是活色,用金石者,必以草木點活之。則草木得以附金石而久,金石得以藉草木而活。而制合之道,又在細心體會,須物物識其性情而調用之。”
石色
石色即礦物色,是由天然礦石采集之後,經粉碎、研磨、漂洗、膠液懸浮、水飛等等壹系列的加工之後制成的顏料。其色質較為穩定,歷久不變色,而且色相純美,色彩發光效果好,覆蓋力極強。礦物色設色方法壹般是采用粘合劑將已研磨成粉末狀的礦物顏料塗繪於畫面之上。
草色
草色即植物色,主要原料是從植物的根、莖、葉中提取的汁液,主要調合媒介是水。由於其制取技術比礦物色的技術復雜,又常會受到時代、地域、民族和制取技術的局限,因而帶有相當大的偶然性,這也決定了它的廣泛應用要晚於礦物色。
中國古代色彩觀演變:
潘天壽先生曾說:“東方繪畫之基礎,在於哲學。”從色彩觀的形成來看,中國畫色彩表現為哲學化的意象性。
在陰陽五行學說基礎上建立的“五色觀”,並非只單指這五種顏色,而是壹個可以無限推進的色彩體系。間色可以按五行相生相勝的理論旋轉又能得到再間色,色彩的明度和濃度也能無窮變化,《淮南子》雲:“色之數不過五,而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由此而來的豐富色彩和西方色彩學的配色原理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顯示出色彩壹般的規律。古之賢者將時間萬物進行歸納總結,形成了陰陽八卦五行理論,用簡明卻不簡單的符號或語言,明確而又具有深意的表達了先人們對於世間萬物的理解。“五行”最早被記載在《尚書·洪範》中:“五行,壹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萬物有“五行”,五色在五行中,木為青,火為赤,土為黃,金為白,水為黑。以此關聯,在五行中蘊含著五色,世間萬物也都彼此聯系。《左傳》雲:“天有六氣,發為五聲,征為五色。”這種搭配的觀念被當時的陰陽學家們無限推廣誇大,幾乎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影響著當時人們的日常生產與生活。
儒家的影響
受到“禮”教思想的影響,“五色觀”又被賦予了等級和尊卑的觀念。孔子講正色,是從五色,亦即青赤黃白黑。正色為尊,間色為卑,上下尊卑、官位等級、宗教祭祀等都要選配相應的色彩,也就是說色彩被納入“禮”的範疇而具有了象征意義。長久以來,這種用色分等級的制度就自上而下的存在著。隋煬帝制定了隋代官服制度,帝王將相各服其服,並下令不準百姓服黃色衣裳,從此黃色也就成為皇帝專用的服色。在官員的官服中,也用顏色來區分等級。
另壹方面,“比德”亦是儒家色彩美學思想的主要特色之壹,受其影響,在我國戲劇臉譜色彩中,不同色彩的妝容有其特定的寓意,表示著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品德,如紅色表示忠勇,黃色表示剛猛,黑色表示剛直不阿,白色表奸詐陰險。
中國畫的色彩在漢及其漢以前即以五行色為主,並以黑紅色為主色調。
佛教的影響
佛教自魏晉南北朝時期勃興,改變了這種黑紅色的基調,青綠興起。佛教的色彩深受佛教思想所影響,並被作為強化教義教理的手段。在佛典中色彩亦被分為五類,並帶有壹定的表征含義,例如以“五色”喻示“五智”、“五法”等。從“救世”的教義來看,佛教以白色和金色為主色的色彩象征。此外,佛教還崇尚黃色、青色、綠色,並視紅色為貴。印度佛教繪畫中的色彩觀隨著印度佛教的東傳,與西域各國藝術結合後產生新的火花,繼而被中原藝術吸收、轉納,最終對中國傳統青綠山水的色彩觀形成了重要影響,使青綠山水在中國繪畫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大放異彩。
道家的影響
道家對於色彩的追求極為簡單化,主張“無色而五色成焉”,體現在藝術上,就是追求無色之美。面對儒家的五色綺麗,老子努力刪繁就簡,歸根曰靜,認為“五色令人目盲”,因而清淡素雅的黑白二色自然就成為他對色彩的必然選擇。同時,黑白二色也是最能代表東方玄妙精神的色彩。另外,道家主張“玄學”,崇尚黑色,認為黑色是淩駕於其它任何色彩之上的顏色。所謂“天玄地黃”,玄即黑,是幽冥之色,是超然生死的天界之色。道家的“道法自然”,回歸自然,返璞歸真,追求自然色彩的平淡素凈之美的色彩觀,特別是對後來文人畫家的色彩美學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唐代王維提出“山水之中,水墨為上”的觀點,就給文人畫定下了基調。張彥遠雲“草木敷榮不待丹綠之采。雲雪飄甩不帶鉛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鳳不待五色而粹,是故運墨而五色俱謂之得意。”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輕視,之後的文人繪畫皆以“水墨為上”,“運墨而五色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