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節日的意義有哪些?

節日的意義有哪些?

中國的傳統節日自漢以後基本定型,有壹定增減,民國以後,由於

正式西化而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民間仍然堅持其中壹些政府未法

定的少數.直至文革,政府更削減了宣傳除春節以外的傳統節日,

即使對於春節,也被宣傳成“過革命化的春節”.改革開放以後,

民間開始慶祝壹些傳統節日,報刊上也相應作了些介紹宣傳.目前,

包括法定假日以外,民間慶祝的傳統節日大約占傳統節日的三分之

壹.

傳統節日裏包含了許多民俗文化和傳統人文觀念,以及宗教因素,

對於研究古代社會的文化、歷史和社會生活,有壹定的意義,下面

羅列主要傳統節日,以餉對這方面感興趣的朋友.

壹.正月拜年

正月,又稱元旦,或稱正月初壹.正月初壹是壹年、四季、十二個

月起始的壹天.《春秋傳》上將正月叫做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

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因此,正月是從自有歷法以後,上古就有

的節日.

正月有很多習俗,如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這項風俗至今還保

持,飲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但壹些具體活動

現已廢棄,包括漢晉時期,如周處在《風土記》裏所說:“正旦,

當生吞雞子壹枚,謂之練形.”《東京夢華錄》載北宋政府在正月

要舉行大朝會,皇帝和百官要舉行大型團拜活動,並宴請各國使節,

特別重視對遼、高麗使團的賜宴待遇.此項活動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後,民國政府法定保留的傳統節日僅有正月,但改名為

“春節”,並將元旦放在西歷壹月壹日,唯政府和民間都更重視春

節,人民***和國政府法定春節放假四日,但目前許多私人企業都不

同程度將春節做了適當延長,有的甚至包括周末算在內,延長至元

月十五.

二.立春祭農

立春在元月壹日至元月十五之間,這是古代傳統的祭農節日,按東

漢應劭《風俗通義》,祭農本在四月間開展,漢文帝改到二月,而

在晉時,再改到立春.立春這天,官員要親自穿戴慶祝,坐小春牛

表示支持和重視開春後的農事,民間也相應有慶祝活動,這個節日

其實才是真正的迎春.西晉傅鹹《燕賦》說:“四時代至,敬逆其

始.彼應運於東方,乃設燕以迎至.〔羽軍〕輕翼之歧歧,若將飛

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儀形之有似.禦青書以贊時,著宜春之

嘉祉.”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個傳統節日.

三.元宵燈火

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壹年壹度最熱鬧的壹天,因為過了這壹天,

絕大部分人們都要上班了.元宵活動盛大在有燈會和煙火活動.舞

龍舞獅,社戲雜耍,從白天起就開始進行,直至深夜.為了保持與

民同樂的姿態,這天金吾不禁,金吾就是執金吾,就是守衛皇宮的

近衛兵,金吾不禁指在皇宮門前金水橋壹帶不禁止普通老百姓參觀

遊玩.焰火就設在金水橋附近施放,以便於皇帝和嬪妃在皇城門樓

上欣賞.舊時煙火都是由紮在煙火架上的各種爆竹禮花逐次燃燒造

成的效果,我小時候看過,比西式煙火更精彩絢麗,但危險性大.

唐蘇味道詩“火樹銀花合,金橋鐵索開,暗塵隨馬去,流螢逐人來.”

生動地總結了元夕的景象.

元夕到來,許多禁錮在深閨裏的青年婦女,官宦家眷都被破例允許

出來觀燈,這就為青年男女的接觸創造了壹個難得的機會,演出了

許多愛怨的愛情故事,在明代白話小說裏多所描述.北宋歐陽修詞

《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畫,月上柳梢頭,人約

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

寫出了元夕邂逅,相思壹年而伊人不見,此情何以堪.辛棄疾詞“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心上人竟然從天而降,其

激動的心情可知矣.

元夕的慶祝活動至今在北方農村保持著,南方也有所恢復,多數僅

限於電視上觀看歌舞節目.

四.三月曲水

三月三日這天,按照《荊楚歲時記》,“士民並出江渚池沼間,為流

杯曲水之飲.”,“曲水”就是河流彎曲之處,水流速度減緩,舊

時,遊人乘坐畫舫順水飄流,每至港灣或河流彎曲處,則停下來飲

酒賦詩.這個節日起源很早,晉武帝都不知道它的意思,摯虞回答

他的疑問說是周公時候就有了,原來是把酒杯裝酒,浮於河流裏.

王羲之《蘭亭集序》裏的“曲水流觴”就是這個意思,初讀古文而

不看註解的人很容易被曲水的意義搞糊塗.

五.寒食禁火

寒食在清明節前二日,冬至以後壹百零五日,這壹天要禁火,從上

到下只吃瓜果點心壹類冷食.寒食起源於晉文公火燒介子推的故事,

故事說:

晉公子重耳和介子推壹起逃亡國外,晉公子經過衛國時饑餓乏食,

他的隨從介子推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來給文公吃.文公回國當了

國君以後,論功行賞時,只有介子推壹個人沒有得到祿位.子推於

是作《龍蛇之歌》並隱居起來.晉文公訪求子推,子推不願出來,

於是文公在子推隱居的山上前後左右放火燒樹,希望逼使子推出來,

子推抱住枯柳,讓火燒死.文公哀悼他,命令老百姓五月五日不得

生火,後來五月五日在兩漢時候被改到上面寫的時間.

這個故事並不見於《左傳》和《史記》的記載,南宋洪邁的《容齋

隨筆》專門考證過它.元張養浩曲《中呂.兼堯民歌.寒食道中》

“清明禁煙,雨過郊原”似說寒食來源於唐堯傳說.

不知今天山西農村還保持寒食節的紀念否?

六.清明上墳

清明節祭祀祖先和亡故的親人,大約在南北朝以後才興起的,因為

南朝宗懍的《荊楚歲時記》未曾記載.北宋時要家家插柳枝在門庭,

官府要舉行所謂“鉆燧改火”的儀式,就是用榆木鉆木取火,還要

舉行龍舟比賽,熱鬧非凡,不是簡單地掃墓活動,所謂:“清明時

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那麽悲滄.

清明活動至今還在上下保持著.

七.四月佛誕

四月八日是佛祖生日,如西方的聖誕節,是佛教東傳以後的全民宗

教節日.這個節日大約在唐時才出現.這壹天,大小禪院都有浴佛

齋會,和尚以香藥糖水贈送香客,民間則煮酒,吃春季瓜果紀念.

現在,慶祝洋節日聖誕節的絕大多數國內青年人大概不知道以前中

國還紀念壹個西方神的生日.

八.端午龍舟

五月五日是壹年壹度的端午盛會,非常熱鬧,民間要自發組織龍舟

比賽,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艾草於門庭.這個節日相傳是紀念楚

大夫屈原憂國憂民,奮身投汨羅江的故事,老百姓以糯米以棕葉包

成飯團投入江中作餌,讓魚鱉不食他們尊敬的屈大夫.但據邯鄲淳

《曹娥碑》說:“五月五日,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這

是相傳於吳國之俗,事在伍子胥,與屈原無關.《越地傳》則說這

個風俗起源於越王勾踐,看來,端午節起源於吳越風俗.

喝雄黃酒,掛艾草,采雜藥的風俗可能出自上古,采雜藥,《禮記.

夏小正》:“此月蓄藥,以蠲除毒氣.”早說了.

端午節慶祝活動國內現在仍然很熱烈,唯不像六十年代以前那樣萬

人空巷,去看龍舟表演,中小學生上課都坐不住了.海外華人只是

看見商店裏賣粽子時才想起了它.

九.七夕乞巧

在七月七日晚,已有文另載,不贅.

十.中元鬼節

中元節在七月十五日,俗稱“冥節”,這天據說要燒紙錢餉亡魂,

寺院要設法會,作道場以超度亡魂.這個節日起源於佛經裏的“目

連救母”,所以宋時很熱烈,要在街市上搭戲臺唱雜戲“目連救母”,

按佛經,這個故事說:

目連在陰間看到他的亡母親在餓鬼群中,立即盛了壹缽飯給他媽吃,

飯沒有吃進口,就化為火炭,這樣目連之母未能得食,目連大聲喊

叫,跑回來稟告佛.佛說:“妳母罪孽深重,不是妳壹個人對付得

了的,需要十方眾僧神威之力.到七月十五那天,妳應當為正在地

獄受苦的七代父母備辦各種美味和五果,放在盆盂中,供奉十方高

僧大德.我會告誡眾僧都祝願施主的七代父母進入‘禪定’,然後

去接受食物.”目連照佛爺講的作了,其母遂解脫了俄鬼的壹切痛

苦.目連於是告稟佛說:“以後佛家弟子孝順父母的,也應當設置

盂蘭盆會供養十方高僧大德.”佛說:“說得好!”

所以這個故事實際上是把儒家的孝道和佛教經義結合起來,便於佛

教的普及宣傳,故中元節又被稱為“盂蘭盆會”,在《聊齋誌異》

裏,多處提到盂蘭盆會.我小時候,多次聽見老人說“七月半,鬼

亂竄”,而不知其究裏.現在絕大部分留美學生只知道壹個“萬聖

節”(Halloween,在陽歷十月三十壹日),而不知道中國的盂蘭

盆會,盂蘭盆會比萬聖節的嬉皮笑臉莊嚴認真多了.

盂蘭盆會可能在東晉時出現,現在大概只有寺院裏才恢復有,太封

建迷信了.

十壹.中秋賞月

八月十五的中秋夜晚,月亮顯得分外明亮和大,中秋節的紀念活動

就開始了.中秋圍坐吃月餅,然後走出戶外賞月,還有壹家人團聚

之意,這可能來自蘇軾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但願

人長久,千裏***嬋娟.”這是蘇東坡思念他在外地的弟弟蘇子由寫

下的詞.但中秋望月起源並不在這個意義,就是明擺著賞月,卻來

自唐明皇在著名道士葉法善的幫助下遨遊月宮的優美故事,還攜帶

有仙曲《霓裳羽衣曲》的神話傳說,鄙人有帖說明,不贅.

至於中秋夜吃月餅的習俗,則不見於南宋筆記的記載,傳說是元末

農民紅巾軍起事時,以圓餅為號.

中秋節在兩宋時很熱鬧,據《武林舊事》載,南宋時的中秋夜,都

人要燃放十萬羊皮紙做的燈,讓它們順錢塘江水飄流,是夜星星點

點的錢塘江面上,宛如星漢,良多樂趣.

十二.重陽登高

九月九日是傳統的重陽佳節,這壹日正逢秋高氣爽,是郊遊登高望

遠的好時候.王維《九月九日登高憶山東兄弟》裏寫道:“獨在異

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

表現他對親人真切的思念感情.九月九日佩茱萸草,在風和日麗的

日子裏,登高坡之頂,飲菊花酒,使人想到生命的和自然渾然壹體,

所以想到長壽.

重陽節解放後已經不再有慶祝活動.

十三.臘八煮粥

十二月八日是祭祀竈神的日子,《周禮》說“顓頊氏有子曰黎,為

祝融,祀以為竈神.”,所以對竈神的祭祀起源可能在西周以前.

東漢劉珍等編寫的《東觀漢紀》說在祭祀竈神時要以黃羊為牲.到

了兩宋時期,祭祀竈神的活動中出現了吃所謂“臘八飯”,就是以

各種果子雜料煮粥而食,此風俗可能來自佛教對中國民間巫神活動

的滲透改造,這壹天,和尚們看見大家都在祭祀傳統巫教神祗,恐

於其教義宣傳不利,乃趁熱鬧來個粥會施舍齋飯給貧苦無依的人民

吃,以抵消“邪教”的影響,但老百姓管不了那麽多,照例拿來,

反正是變著花樣吃就是了,於是就發明了“臘八粥”.

佛教抵制“邪教”的動作很成功,把以前跳神之類活動完全消滅了,

東漢張衡的《東京賦》還說:“每到年末要舉行盛大儺儀,驅趕各

種惡鬼.方相神拿著兵器,巫覡拿著苕帚,上萬個小孩頭戴紅巾身

穿黑衣,手執桃弓和棘箭,向各處無目的地發射.”在《荊楚歲時

記》裏還看見有記載,可是到了《東京夢華錄》裏,已經看不出有

這樣歡樂的慶祝場面了.

倒是“臘八粥”流傳下來了,至今許多家庭還有此種風俗,有些現

代巧媳婦還做得很有心得.

十四.除夕守歲

除夕是壹年中最後壹天,這壹天,普通人家盡量爭取團圓,全家圍

爐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辭舊歲,迎新年之意,而戶外則是爆竹聲聲.

壹家大小在壹起度過壹個溫馨的壹年中最後壹個夜晚,至今在神州

大地還濃濃的保持著,只不過春節聯歡的精彩節目破壞了溫馨的氣

氛.

在《荊楚歲時記》裏,記載有:

家家戶戶備辦美味佳肴,到守歲的地方,迎接新年的到來,壹家人

在壹起開懷暢飲.留下些守歲飯,到新年的十月十二日,就把它撒

到大路邊或街道旁;認為有吐故納新的意思.

看來那時的人團年和現在的人差不多,也要守歲.

而在《東京夢華錄》裏,我們看到除夕的慶祝活動又有了新的發展,

上面說:

至除日,禁中呈大儺儀,並用皇城親事官.諸班直戴假面,繡書色衣,

執金槍龍旗.教坊使孟景初身品魁偉,貫金副金蝦銅甲裝將軍.用鎮

殿將軍二人,亦介胄,裝門神.教坊南河炭醜惡魁肥,裝判官.又裝

鐘馗、小妹、土地、竈神之類,***千余人,.士庶之家,圍爐團

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

這個儺儀,就是假面表演,只是那時沒法現場轉播,也拍不成電影,

誠是憾事.

附:七夕話乞巧節

昨天是舊歷的七月七日,過去傳說,七月七日晚上,天上的牛郎織女要從隔開

的銀河上踏過喜鵲組成的橋相會.這當然不是事實,橫跨銀河系兩側的距離長

度是以千萬光年為單位來計算的,即便乘坐與光線壹樣快的飛行器,跨過銀河

系也絕對不可能在壹夜之間實現.

  • 上一篇:腋臭微創手術痛苦嗎 腋臭微創手術是怎樣做的
  • 下一篇:英國封建社會社會的起止時間什麽?大概是哪壹年開始,哪壹年結束?標誌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