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來看,鎮黨委、政府緊扣發展第壹要務,牢牢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通過因地制宜科學制定發展思路、出臺有力有效的舉措,取得了明顯的成績,可以概括為“傳統產業邁大步,特色產業添新軍”。但是,由於客觀條件限制和多種原因影響,特色產業還沒有真正成為支柱產業,尚未起到帶動山區農民全面致富奔小康的作用。深入分析,山區鄉鎮特色產業發展存在以下諸多問題:
山區百姓發展意識不強
長期以來,山區農民種糧種菜自給自足,經濟來源主要依賴砍伐出售竹木、為林場打工、外出務工。“靠山吃山”觀念根深蒂固,其另壹層意思就是吃飽即可,大部分群眾缺乏經商致富進壹步開拓市場意識。於是溫飽不愁,既無近憂,亦無遠慮,大部分人不思發展,也有人想發展怕困難、不敢投入怕風險,因而不願改變傳統的生存方式,認為年年走老路更安穩。
發展資金缺乏
由於上壹個原因,廣大山區群眾家底薄,外出務工攢點錢的都用於建新房了,談到發展新產業普遍缺資金。如發展規模養雞,進行八角改技,擴大官垌魚養殖規模,引進高等茶苗等,這就使很多農戶拿不出本錢,少部分有能力投資的又不願冒這樣的風險。又如林木種植產業,成片種植杉木,全部收回投資要幾年時間,是先投入後收益,壹些群眾缺乏資金投入,只能粗放管理,造成低投入、小規模、低產出的惡性循環。再如發展特色新項目,投資大、風險更大,絕大部分人都不敢嘗試。
產業規模化程度不高
現有的各項特色產業的專業生產農戶不多,大戶更少。如傳統的官垌魚養殖除了官垌魚養殖協會外其它基本上是以戶為單位的分散生產,大中型生產基地數目還遠遠不夠,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因此出售價格被商販壓得較低。茶葉產業還遠遠沒有形成大規模種植,個體分散經營,阻礙了茶葉品種的全面改造。
加工業拉動力不強
雖然竹木加工業有了壹定發展,但生產能力不大,且生產出來的多為半成品,對當地經濟發展貢獻率不高;大多數八角仍為原始產品銷往外地,沒有在當地形成增值效益。官垌魚養殖業發展較快,高檔茶葉沒有現代化、設施型的加工企業,加工仍處於手工作坊型,規模小,效益低。
科技支撐力度不足
山區農民科技素質較低,新技術普及難度大,群眾渴盼的實用生產技術培訓和經常性的服務咨詢指導還得不到滿足,影響了特色產業做大和發展新項目。
四、推進山區鄉鎮特色產業發展的幾點思考
依托本地資源大力培育和發展具有廣闊市場前景和地方優勢、能帶動農民增收的特色產業,這是山區鄉鎮加快發展的必由之路。如何進壹步挖掘山區資源潛力,轉化為經濟發展動力?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壹)要進壹步引導提高山區農民思想認識,大興發展特色產業之風
傳統觀念中的小農意識中雜揉著惰性思想,必須動腦筋、花大力氣才能轉變。要有意地了解和收集其它地方發展山區特色產業的成功典型,編寫成生動材料在群眾中宣講,有條件的也可將成功案例拍攝制作成光盤讓群眾觀看,或組織農民代表到特色產業發展基地、銷售市場參觀。通過考察學習,取他山之石以攻“頑玉”,山區百姓才能真正從思想上受到沖擊與啟迪,激發創業的動力。
(二)要想方設法突破資金投入缺乏的“瓶頸”
解決途徑有二:壹是銀行貸款,二是社會資本。按壹般的金融機構貸款條件,農民很難獲得銀行貸款。農口各部門和鄉鎮政府要積極與銀行溝通協調,對於確實值得扶持發展的特色產業項目,應從怎樣幫農民貸到款這個立足點出發,***同出主意、想辦法;要讓金融機構看到特色產業發展潛力,爭取上級銀行的政策允準,把支持特色產業發展列入信貸扶持重點,每年下達專項貸款,進壹步簡化貸款審批手續;山區鄉鎮政府要安排幹部為農民解決抵押、擔保和辦理手續繁多等難題。同時要積極運用貼息、補助等經濟杠桿,鼓勵和引導各類社會資本投向山區特色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