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花山壁畫的傳說也充滿了浪漫的色彩。其中流傳最廣的壹個故事是這樣的。
古時候有個奇人叫蒙大,他十來歲就食量驚人,且力大無比。那年兵荒馬亂,官刮民財,老百姓苦不堪言。蒙大忍受不了壓迫,決心起來造反,但苦於沒有兵馬刀槍,怎麽辦?他每天上山砍柴,總是呆呆地坐在石頭上壹籌莫展。壹天,來了壹位銀須白發的老人,送給蒙大壹疊紙和壹支筆,老人吩附道:“妳在這紙上面畫兵馬刀槍,等到滿壹百天,紙上的兵馬就會變成真人真馬了,但千萬不要讓任何人知道”。老人說完便飄然而去。從此,蒙大每天幹活回來,就關在屋裏寫寫畫畫,廢寢忘食。他母親覺得奇怪,追問他,他總是說:“壹百天後妳就知道。”誰知在第99天時,母親實在耐不住了,心想:只差壹天不要緊吧,待我看看他畫的是什麽。於是,趁蒙大不在家,便推門進去打開畫箱。剎那間,只見那些尚未成真人真馬的紙片嘩啦啦飛出屋外,粘在村前的崖壁上,變成了壁畫。
傳說太過神奇,除了為花山巖畫增添了更多神秘色彩之外,並不能解釋巖畫的真正源起。關於這些畫的來歷,也是眾多學者力圖解開的壹個謎。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幾代研究人員提出了多種“假說”。
2.花山巖畫的主題內容
相比對“為何作畫”漫無邊際的猜測,對於繪畫內容的研究,因為有著直觀的畫面作為依據,就顯得有的放矢得多。 據專家考證,這些戰國至東漢時期繪制在天然崖壁上的圖畫,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關於花山巖畫最早的記載,出現在明代張穆的《異聞錄》中,文中是這樣描述的:“廣西太平府有高崖數裏,現兵馬執刀杖,或有無首者”。光緒年間的《寧明州誌》記載:“花山距城五十裏,峭壁中有生成赤色人形,皆裸體,或大或小,或執幹戈,或騎馬”。
明江東岸的花山巖畫繪制在臨江絕壁上,整個畫面長200多米,高約40米,有畫像1800多個,包括人、馬、狗、刀、劍、銅鼓和羊角鈕鐘等,以人像居多,***有1300多個。巖畫人像有正面和側面之分,正面人像高大,皆雙腿叉開彎膝而立,雙臂高舉,神情瀟灑。巖畫中的中心人物居於畫的中央,身材魁梧,頭戴虎冠,身佩長劍,威風凜凜,是隊伍中的首領。壹般的頭領也是體魄健壯,剽悍異常,與眾不同,突出於群體之中。側身人像數量眾多,有的頭戴飾物,有的赤身裸體,有男有女,動作剛健有力。眾多的體形較小的人物簇擁在身形高大的“首領”周圍,形成眾星捧月的構圖。遠看,巖壁上壹片赤紅如血,近看畫像密密麻麻,整幅畫面把許多元素混雜在壹起,喧鬧而熱烈。 這些畫面在表達著怎樣的主題?錯綜復雜的符號代表了什麽意思?人物為何整齊劃壹地跳起舞來?目前專家學者們也是各有各的見解,沒有形成***識。
從眾多人物的姿態上看,畫面更像是壹場盛大的祭祀或節日慶典。畫中人物大多雙臂向兩側平伸,曲肘上舉,雙腿分開成屈蹲,明顯是模仿青蛙的姿態,而蛙神崇拜正是壯族的古老傳統,青蛙舞至今仍在民間有所流傳;其次,畫面中出現很多銅鼓,這種重要的禮器也多用於祭祀場合;另外,壹些人物形象有明顯的性別特征,畫面出現了身懷六甲的婦女、成群結隊的小人,有人認為這反映了古駱越人的生殖崇拜。據這些內容可以推斷,畫面表達了壹種歡樂、莊嚴、神聖的場面,如果不是祭祀,也是某種慶祝儀式。而在古代駱越人的生活當中,盛大的節日慶典,往往是和祭祀同時進行的,在舉行儀式的過程當中,當然也少不了敲銅鼓、跳蛙舞。
不管畫面具體描述了哪壹個場景,它都實實在在地反映了古駱越人的生活場景,表達了人們對英雄的崇敬和對力量的歌頌,以及祈望人畜興旺、風調雨順的美好心願。
3.花山巖畫是怎樣畫上去的
中國巖畫分為南北兩個系統。南系除廣西左江流域,還有四川、雲南、貴州、福建等地。南系巖畫大都以紅色塗繪,顏料是以赤鐵礦粉調合牛血等而成的。制作年代在戰國至東漢期間。北系以陰山、黑山、阿爾泰山等為主,綿延數千裏,氣勢宏闊。北系巖畫大都是刻制的,刻制又包括磨制、敲鑿與線刻。制作時間的跨度很大,最早的可能在新石器時代,最晚的在元代。在黑龍江、內蒙古陰山山脈、賀蘭山北部烏蘭察布高原等地是北系巖畫集中的地區。北方巖畫多表現狩獵、遊牧、戰爭、舞蹈等,圖形有穹廬、氈帳、車輪、車輛等器物,還有天神、地祗、祖先、日月星辰、原始數碼以及手印、足印、動物蹄印等。賀蘭山的巖畫,形象古怪,面目各異。新疆巖畫多為生殖崇拜的內容。這些圖像大都鑿刻在深灰或灰藍色的巖石上,鑿刻或磨刻的圖像斑駁、稚拙、粗獷、簡潔、渾然而多變。連雲港的巖畫刻在深褐色的巖石上,巖畫的紋路和巖石的色彩既壹致,又有微妙的變化。色彩的深淺交替,使圖像產生壹種躍動的感覺。在南系巖畫的十幾個地點,***有圖形壹千多個。這些巖畫表現了人們祭祀以及生產生活的場面。南系巖畫普遍用紅色塗染,這同原始藝術中習慣使用紅色的現象是壹致的。原始人在他們頻繁的狩獵和戰爭活動中,鮮血不斷地 *** 他們的視覺神經,導致紅色在視覺中的穩定性。紅色那熾熱的調子和生命之火相呼應,使巖畫獲得了無限的生命展現,當紅色置於某種祭祀儀式氛圍中,紅色和血色,使巖畫產生強烈的 *** 效果,從而具有了壹定的恐懼感、神秘感。隨著氣象變化,巖畫周圍的環境發生變化,從而使巖畫具有不同的整體效果。巖畫和巫術儀式的結合須要選定某個特定的季節和時間,更增加儀式的空間氛圍。內蒙古陰山磴口縣莫勒赫圖溝崖壁上刻有許多人面形,這裏巨石兀立,深谷蒼涼,容易使人產生敬畏感。江蘇連雲港將軍崖的巖畫,刻在錦屏山南面入口處凸出的巨石上,形似穹窿,灰蒙蒙的色彩給人造成神靈如在天上飄然而立的感覺,令人肅穆。繪於河流轉變處峭壁上的花山巖畫,由近兩千個紅色人形構成的巨大場面,造成隨時有可能壓迫過來的沈重感。巖畫對面是開地,高聳的畫壁同綠色植物形成強烈的對比,與江水的流動合成壹種神秘而凝重的氛圍,在陽光或月光下呈現出奇異的色彩。可以想象,祭祀中人們的歌聲、水聲、鼓噪聲混合交織,響成壹片,紅色巖畫也仿佛和人們壹起躍動起來,產生了難以言喻的莊嚴神秘的效果。
滿意請采納
4.花山巖畫的特點是什麽
花山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寧明縣城西南的明江河畔,是壹座斷巖山,臨江斷面,形成壹個明顯內凹的巖壁。巖壁上留存有大批壯族先民駱越人繪制的赭紅色巖畫,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花山巖畫。
花山巖畫是我國戰國至東漢繪制在崖壁上的圖畫。是左江流域巖畫群的代表,也是我國單體最大、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壹處巖畫。
花山巖畫高達40米,寬221米。這裏***有圖像1800多個,最大的高達3米,最小的有0.3米。巖畫的人群分布在幾千平方米的崖壁上。巖畫氣勢雄偉,內容豐富,是我國最大的壹處巖畫點。
花山巖畫內容豐富多彩,繪畫技巧高超,非常富有特色,可以說是巖畫中的精品。
花山巖畫
5.花山巖畫的總結繪畫方式
為了解開這個謎團,專家學者們反復觀察壁畫周圍的地形,大致總結出了幾種可能的作畫方式,但這些猜想無壹例外地有著重大的缺陷,無法完美地解決登高繪畫的問題。
其壹,自下而上攀援法,即利用崖壁畫上部或下部的樹枝、樹根、或巖石裂隙等地形地物,攀援而上達到作畫地點的方法。然而,在崖壁上有許多倒石錐坡、錯落體、臺地或石坎,這些畫面位置有壹定的高度,根本沒有支撐點,而且崖壁陡峭光滑,無法攀登,站立尚且艱難,作畫更不可能;
其二,自上而下懸吊法,此方法是以繩索、藤條之類為輔助工具,利用樹根、巖縫等地物,從崖壁頂部懸吊攀援而下以達到作畫地點。因為整座花山崖壁呈向外傾斜姿勢,底陷上突,從崖頂到地面的垂直點與巖壁的距離達二十多米。如從崖頂往下吊人,無論如何也難於貼近崖壁;
其三,高水位浮船法,這是在山洪暴發、江水上漲之時,利用高水位浮船或木排到畫壁下作畫的方法。然而畫像最高處距地面40多米,如果江水真的漲到這壹高度,明江流域早已壹片江洋,在這種情況下畫師還有閑情逸致作畫,那他們的心理素質恐怕非比尋常,強大得不可思議。
其四,直接搭架法,在坎坡上構搭壹定高度的木架,畫者攀在木架上作畫。這種方法看似比較合理,但細究起來也有缺陷。從崖底至河邊的平臺最窄處僅3米寬,要搭架子,必須得從河裏搭起,其難度可想而知。
6.花山巖畫的理論依據
有壹種理論認為,巖畫是駱越民族首領用以顯示統治力量,宣揚自己文治武功的。據考證,兩漢時期,今崇左、寧明、龍州、扶綏等地分散著駱越民族的多個部落,其中寧明當地這個部落勢力較為龐大。專家認為,當時花山部落大首領聯合其他小部落結成聯盟,而巖畫就是記錄當時部落會盟的繪畫。左江流域上百公裏的石山壁都發現了零星的巖畫,跟花山巖畫相比,其他巖畫規模較小,但畫中的人形大同小異,由此可以推測,巖畫的分布顯示了這個部落聯盟的範圍,同時也象征了各個大小部落頭人的權力。
另外有壹種說法也比較靠譜,認為駱越人繪制花山巖畫是為了祭祀神明。古時人們的原始宗教崇拜非常虔誠,對祭祀活動尤為重視,每逢祭祀均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即便如此,他們還是覺得不足以表達對神明的供奉,於是把祭祀的場景描繪在巖壁上,用巖畫打造壹場永不落幕的祭禮。
除此之外,專家們還提出了“誓師”、“慶功”、“鎮水”等多種理論,盡管每壹種理論都能自圓其說,但因為沒有任何確切史料加以佐證,只能認為是壹種假說。
7.美麗的花山巖畫作文
寫作思路:緊扣主題,有時讀者會被作家的思想和想法所迷惑。在這種情況下,作家傾向於使用太多的細節,而且非常具體,這不是讀者所需要的。盡量給讀者提供真正需要的細節,為了避免混淆,不要涉及過多的細節。
正文:望都漢墓壁畫是中國為數不多的保存完好的東漢墓室壁畫之壹。東漢時期是自秦朝統壹後,我國古代繪畫藝術由戰國時期不同地域的繪畫風格相互融合,形成雄厚博大、昂然向上的時代風格時期,加之不斷吸收域外藝術的新因素,因此,在題材內容和表現形式及技法方面,均較戰國繪畫有了巨大的豐富、提高和拓展。
漢墓壁畫布局均衡、疏朗。從壁畫內容和僅分布於前室的布局意向來看,前室可能誇耀墓主生前的地位,甬道頂部的券形壁上,畫有鳥獸騰馳其間的雲氣,雲氣則意寓墓主死後進入"天界"。漢代的升仙迷信意識,通過墓室結構的空間與壁畫內容的整體設計表達出來。
在用彩上,壁畫用墨勾勒單線輪廓,再填施朱、黃、黑三色。面部線條工細,衣紋用筆粗簡有力。賦彩雖用平塗,但顏色有濃淡之分,已屬最初的渲染手法。
在繪畫技法上,物像造型以線條為主,勾勒的細線流暢,富有彈性,粗線則連勾帶染,組成醒目的衣褶。人物形象的處理,采用3/4的側面造型,使動態與臉部神情都得到簡潔而充分的表現。這種不加背景的單個人物具有肖像畫的性質,較寫實地刻畫出不同人物的身份與形貌特點。
在漢代墓室壁畫中,望都壁畫具有獨特的風格,預示魏晉以後人物畫的更大進展,對我國古代社會、政治演變及繪畫藝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望都漢墓於2006年5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