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本位”是官的本來涵義的異化。本來,官是壹個較為好聽的名稱:處理國家公務曰官。官者,公也。《漢書·蓋寬饒傳》中說:“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傳子,官以傳賢。” 《說苑至公》:“博士鮑白令之對秦始皇曰:‘天下官則讓賢,天下家則世斷,故五帝以天下為官,三王以天下為家。’” 可見,官的本義是“為公”。正因為以“公”相通,才有了堯舜禪讓的美名和佳話。
韓非子在其名篇《五蠹》中就說到“以是言之,夫古之讓天下者,是去監門之養而離臣虜之勞也,故傳天下而不足多也。” 但是在後來,人們的這種觀念就發生了轉變。也就是在韓非的那個時代,社會上就產生了重官的思想:“今之縣令,壹日身死,子孫累世絜駕,故人重之。” 歷史發展到了今天,人們對官的概念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逐漸形成了官本位的思想觀念。
中國傳統社會是壹個以人倫來維系的社會,中國社會重視家庭、血緣關系和人際關系。古代中國社會是等級化的。數千年的皇權統治使等級觀念深入人心,官本位思想濃厚。讀書人鉆研儒家經典,參加科舉考試,學而優則仕(讀書人把握機會,學以致用以求壹展所長)。產生了“官本位”的價值取向,最後形成“官本位”社會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