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道是:取回真經返神州,榮歸故裏使人愁。都說家鄉變化大,誰知遍地爛尾樓!另有詩為證:大聖故裏美名揚,六千萬元擺道場。如今已成爛尾樓,婁煩百姓很受傷。
2,搞名人故裏開發首先應該尊重史實,要有證據支撐;
3,搞名人故裏要考慮投入產出比,這究竟是對社會有利還是無利,如果勞民傷財,那就實在沒有必要。
4,用錢堆不出美麗的“名人故裏” 據史料記載,山西婁煩,明代以前稱樓煩,唐高祖李淵曾任樓煩郡太守,唐宋時樓煩為皇家的“禦馬監”,史稱“樓煩駿馬甲天下”,這與古典小說《西遊記》中孫悟空當過“禦馬監”的“弼馬溫”完全相吻合。婁煩仍存有早在《西遊記》成書之前的明代弘治(1488年 - 1505年)、正德年間(1506年 - 1521年)就制成的西遊記寺鐘、碑石和花果山上始建於唐代猴王廟等文物實體。在婁煩花果山下有歷史悠久的大聖堂、道人溝、潘家莊蟠桃園等西遊記地名村莊,而且當地居民大多數都姓孫,民間還流傳有孫悟空原型孫大廷的口碑傳說。 《西遊記》的思想資源來自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儒、釋、道三教,而婁煩自古以來三教文化很興盛,自今還有壹座始建於南北朝三教合壹的寺院“三教寺”。除此之外,明末清初大學者傅山曾闡述過孫行者的老家在山西婁煩的信息,清康熙縣誌更有“孫悟空婁煩人”的直接記載。
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大思想家傅山所著的《傅山全書》卷三十八中曾經透露過孫行者是山西省靜樂人。婁煩原屬於靜樂縣,是1971年分出去的,婁煩境內有弼馬溫像、花果山、禦馬廟、還有唐代的禦馬街。
事實上,不止是婁煩,山西各地都有關孫悟空的傳說,還存有壁畫、古石碑刻。而這其中最有利的證據是靜樂縣誌記載的:婁煩有花果山與鐵鐘。婁煩境內的花果山下幾個村內人家都姓孫;在婁煩境內也有壹明代廟鐘,刻有孫悟空四人取經之圖,鐵鐘上刻有鑄造時間為1498年(明弘治十壹年),比《西遊記》成書早七八十年,比吳承恩出生還早兩年。
據《新唐書·舊唐書》中記載,李淵曾為婁煩郡守,李世民的六匹千裏馬都出自婁煩。《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記載:孫悟空九見黃河清。這也說明了孫悟空與黃河有關系。
在吳承恩出生之前,婁煩境內就出現了很多關於孫悟空的傳說,它的原型是孫大廷。從地方方言、地名、村名、寺廟、玉帝廟上看,在《西遊記》裏均有體現。豬八戒溝、大聖堂,在明代現存的石碑上都有記載。 在婁煩民間,流傳壹個孫大廷的故事:數百年前的壹個夜晚,星稀月明,在婁煩縣的花果山下有壹個潘家莊村,壹戶姓孫的人家還沒有休息,壹個五六歲的孩子正躺在炕上玩耍,母親正在油燈底下納鞋底。突然,孩子對母親說:“娘,我要長大!”話音剛落,只見他開始不停地往大長,眼看兒子在無止境地長高,母親急忙用鞋底在他肩上輕輕拍了壹下,孩子不長了,這個男孩就是孫大廷。
孫大廷長到十幾歲時,總喜歡在房頂、樹杈、山腰寺廟等處睡覺。壹天,他在村南的三關廟睡著了。等他醒來時,發現衣襟竟被廟裏的柱子壓住。他壹急,壹支胳膊抱住柱子向上提,竟把柱子拔了起來,把衣服從底下抽了出來。從此,便有了壹身大力氣。
有了壹身驚世駭俗的力氣後,孫大廷開始幫村裏人做好事。潘家莊村口有壹塊巨大的碾盤和壹塊碾滾,相傳就是他當年壹人挑進村子的。而且當年村民用的煤,很大部分都是他與煤場窯主打賭得到的。
有壹年,朝廷舉行比武大賽,孫大廷被舉薦去考武狀元。當時正值奸臣當道,身懷絕技的他,因沒有打通官節,落榜了。落榜後的孫大廷,在花果占山為王,除了訓練了壹批士兵外,還將山裏的猴子訓練成有素質的猴兵。因此人們稱孫大廷為猴王,官府得知後,派兵包圍了花果山進行招安,孫大廷將兵送給朝廷,自己便去了花果山清涼寺出家當了和尚,師傅賜法名為“悟空”,因其俗家姓孫所以大家都稱他為“孫悟空”。 花果山又名龍和山,山頂的清涼寺,始建於唐代,後毀於戰火。存重修於明代正德年間(1506年 - 1521年)八卦形石廟壹座,被當地群眾稱為“神猴廟”。廟內有孫悟空石雕像。山上有水簾洞,山中樹木蔥蘢,山花爛漫,在廟的周圍春、夏、秋能夠嗅到甜瓜的香味。山的西北部有壹村莊叫道人溝,每當夏秋之交日落以後,站在山下面西望群峰,只見周圍高山已是黑影幢幢,唯有花果山陽光照耀,山後霞光四射,五彩繽紛。此景被譽為奇特的“龍和晚照”。傳說是玉皇大帝派天將捉拿孫悟空鬥到天黑時,讓太陽神返回所致。
在花果山上,有壹個禦馬場,是唐朝時期的皇家牧監(養馬場)。相傳在唐朝時期,牧監內飼養著千余匹千裏馬,有壹只猴子不停地在馬中間上躥下跳。史料上記載,這就是弼馬溫。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熱熱鬧鬧的山西婁煩“孫悟空孫大聖故裏”景區折騰了兩年,投資6千萬,只建成了壹座接待中心。曾經爭得面紅耳赤的“名人故裏”,建設過程卻是虎頭蛇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