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桃樹坪,位於長江三峽西陵峽口北岸的宜昌市南津關。她依山傍水,風光秀麗,占地面積80余畝,南臨長江,西與白馬洞比鄰,東面有長江索道,遠眺可見葛洲壩、三遊洞。因當地由古至今以桃花聞名於世,故有桃花村的美名。
相傳,西漢元帝時南郡秭歸(今湖北興山)王昭君應選入宮,乘船自長江三峽而下,在南津關棄船,換乘龍鳳驛車北上。桃樹滿山,桃花盛開,昭君被這裏秀美景色所吸引,在桃花村遊玩數日後才北上。現在桃花村還保留著許多與昭君有關的“昭君池”、“泉水音”、“思鄉橋”、“昭君渡”等23處名勝古跡及景點。
桃花,中國名花之壹,在周代開始栽培,距今有3000多年,漢武帝時傳到國外。每當春意盎然、和風送暖的時節,桃花村裏40多個品種、近2000株桃花竟相盛開,五顏六色。分外俏麗,美不勝收。“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對桃花的贊美之詩令遊人感懷萬千,贊譽桃花村是三峽畫廊中的壹幅奇絕美景。
1997年,桃花村管理處與南京中景實業公司***同投資百余萬元在圓內興建了大型“水滸”人物、動物雕塑展,全景24組,169余尊,選材於我國古典名著《水滸傳》,擷取了壹些膾炙人口的故事,采用了傳統的仿古雕刻手法及重彩工藝效果並借鑒了繪畫、戲劇等藝術表現形式,栩栩如生的再現了水泊梁山好漢108將的千姿百態的形象,人物造型各具神韻,無壹雷同,其表現手法及規模在全國均為首創。
白馬洞
位於宜昌西北的南津關,長江三峽西陵峽口。它面臨奔騰的長江,左鄰聞名遐邇的葛洲壩水利樞紐,右倚秀麗的下牢溪,與名揚天下的峽口名勝三遊洞隔溪相望。相傳,白馬洞是因唐僧師徒四人及白龍馬西天取經路過此地,白龍馬曾在此山洞寓居而得名。有關白馬的佳話,早就在古夷陵壹帶流傳。
白馬洞風景區景色宜人。步入景區,由13塊巨大的漢白玉築成,重98噸,高6.68米,長8.8米白馬石雕矗立牌樓正中,有如駿馬引頸嘶鳴,又似龍駒回首而臥。穿過牌樓,沿林中小徑而下,便到了白馬洞口。洞口碧波蕩漾,飛閣流丹。洞內河道蜿蜒,幽深莫測。洞長2100余米,總面積10000平方米,有“白馬匿蹤”、“瓊閣仙音”、“凈瓶灑露”、“觀音顯聖”等11個景區,37個景點,景中有景,洞中套洞,乘舟入洞探奇,可見華燈映水,畫舫淩波,幌若神遊夢中。舟行200米水盡陸現,又見溶洞重重疊疊,交錯延伸,既有盈尺小徑,又有宏廳巨殿,穹頂溶石變幻莫測,千姿百態;足下景觀撲溯迷離、目不暇接,大有時而如登九天,時而如臨地府之感。在第壹層主洞尾部的陡壁上,有壹組雪白的巨大鐘乳石貼壁而掛,它四蹄欲動,銀綜將聳,恰似壹匹栩栩如生的“白馬”。踏青石板前行,路旁矗立著壹根“玉柱擎天”鐘乳石,它上連天,下接地,渾然壹體。它通體純白,如冰似玉,獨傲群芳,是白馬洞內又壹奇觀。
天然塔
在宜昌市南部長江北岸。相傳為晉代郭璞始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重修。磚石疊砌,八棱七層,高約42米,層層出檐,其下皆有鬥拱裝飾。塔座八角,有石雕八大金剛負塔,形象生動。底層塔門西向大江,石額刻“天然塔”三字,邊框飾二龍戲珠及雲紋圖案;門楹刻:“玉柱聳江幹,巍鎮荊門十二;文峰淩漢表,雄當蜀道三千。”塔內有145級石梯盤旋至頂。登臨塔頂,俯瞰宜昌港,舳艫相接,帆桅如林;對江五龍山,五峰連峙,蒼翠欲滴,狀若五龍蜿蜒臨江。每當朝陽初起時,塔光山影倒映江面,宛如壹條巨型鋼鞭,壓在五龍之上,因而又有“鞭打五龍”之稱。
馬鈴巖風景區
馬鈴巖風景區在宜昌縣小峰,宜秭公路附近,距宜昌市29公裏,是距宜昌市區最近、有天然大瀑布和奇峰異石的壹大景區。
這裏流水潺潺,清澈見底,天然礦泉,水流不斷。春有百花、夏有涼風、秋有楓葉、冬有溫泉。壹年四季景色如畫,萬花叢中,百鳥爭鳴。銀色飛瀑,從天而降,直落狀如馬鈴的巨巖之巔,此乃天下壹絕,蔚為壯觀。景區內還有馬王夫婦巖、雷火馬鈴、天河渠、劉海戲蟬、追風駒、蟬潭、淚泉等14處自然景點。
馬鈴巖旅遊風景區壹個綜合性服務區:區內有古代巴國民族風情客房、吊腳樓、古典式茶樓、巴人風味餐廳、現代卡拉OK、天然遊泳池等設施。巴人吊角樓聽幽幽泉音,懷千古情愫;露天茶莊觀懸崖飛瀑,品淡淡香茗;林中亭臺聞嗽嗽鳥鳴,眺田園山色。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行知提示:
1、交通:馬鈴巖在宜秭公路附近,除坐車外,喜歡運動的人還可以騎單車前往,只需2小時左右,
2、娛樂項目:坐船、野炊、露營、漂流等。
長阪橋
當陽市處於鄂西、沮漳河中下遊,荊山山脈以南,東與荊門市接壤;東南與江陵相鄰;南抵枝江;西與宜昌相連。當陽是著名的三國古戰場,108回的《三國演義》 中發生在湖北的故事有76個,而在當陽的就有37個,因而當陽被稱為“三國勝地”,也留下了眾多的三國遺跡和古戰場,而其中最為出名的莫過與長板坡了。
長阪坡位於當陽市玉陽鎮常山趙子龍突出重圍絕代雄西南,是中國最著名的三國古戰場之壹。據傳,《三國演錦屏草木識英雄義》、《三國誌》記載的趙雲、張飛大戰曹操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明萬歷年間,史官確認長阪坡為東漢常山趙子龍大戰曹軍的古戰場。
長阪坡又稱當陽橋。因在當陽市北郊並西連長板坡而名。原名官橋。傳說三國時蜀將張飛曾在這裏橫矛獨退曹兵,改稱橫矛處。古有擋水壩,其上曾建張(飛)趙(雲)祠,故又稱壩陵橋。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追擊劉備至此,張飛手綽蛇矛,立馬橋上,大喝曰:“燕人張翼德在此,誰敢來決壹死戰。”聲如巨雷,嚇得曹操回馬而走,眾將亦壹起西奔,棄槍丟盔者不計其數。有詩雲:“長阪橋頭殺氣生,橫槍立馬眼圓睜。壹聲好似轟雷震,獨退曹家百萬兵。”遂成千古趣聞。現遺址尚有清雍正九年(1731年)所立石碑,上刻“張翼德橫矛處”。以紀其事。
行知提示:
1、交通:先到達宜昌,然後乘坐去當陽的車,當陽市內有發往長板坡的中巴。
2、當陽市內有玉泉山、關羽廟等景點。
下牢溪
發源於宜昌縣的牛坪埡,自北向南流經柏木坪、白馬嶺、覃家廟、姜家廟,至南津關註入長江,全長26.7公裏。
下牢溪清澈見底,碧澄如玉,溪流蜿蜒曲折入層巒疊嶂之中,兩岸奇峰竟秀,翠林藏鶯,繁花戲蝶,飛泉鳴琴,壹步壹景,幽靜美妙,秀麗動人。
相傳遠古時期,治水英雄大禹之父鯀,為了懲治壹條孽龍,將其鎖在下牢溪底,溪名因此而得。遊客行至下牢溪幽谷之中,仰望兩岸重山峻嶺,石門、石鼓、老虎嶺、羊圈洞、獅子堖,壹個個鬼斧神工之作,使人目亂神迷,如同進入神話世界。深居峽谷之中的下牢溪天然浴場,可容千人同時使用,浴場旁有依山而建的楚家山寨、仿巴楚古式風雨橋,把遊人帶入世外桃源。不遠處的獅子堖森林浴場四周有各種珍貴樹種和奇花異草百余種,遊人可在此享受四季美景的森林浴。
高嵐風景區
高嵐位於湖北省興山縣境內。往南約30公裏是長江三峽的西陵峽,風景區以高嵐河與夏陽河匯合處的兩河口為中心,面積20余平方公裏。往北不遠便是傳說有野人出沒的神農架。目前,由於交通條件限制,前往遊覽的人還不多。
高嵐風景區的範圍,大體上是壹條約15裏長的山溝,兩邊是姿態萬千、奇拔秀麗的山峰。山溝裏奔流著壹條清澈的小溪。而在小溪旁,則是壹條平坦的公路。旅遊者可以沿著這條公路邊走邊欣賞兩旁山景,也可以坐在車上緩緩前行,觀賞四周的景致,這同坐船遊漓江有異曲同工之妙。漓江被人們稱為山水畫廊;高嵐,也是壹個山水畫廊。只不過高嵐的水小,不能行舟;但是,高嵐的山峰卻更富變化,秀麗動人。國家已決定在三峽興建壹座巨在的水壩。大壩以上將成為壹片人造海洋。整個三峽的水位將被提高數十米。高嵐風景區最精彩的景色是奇峰林立。這些山峰,有許多酷似動物的形狀,因此有些山峰以動物命名,如駱駝峰、孔雀嶺、鴛鴦石、猿猴嶺等等。其他的山峰也很奇,其中有壹座稱為棋盤峰,是壹座略呈圓形的幾十米高的、四周是懸崖峭壁的山峰,而在峰頂,有壹方石酷似棋盤,甚至有方格,有棋子。
形象逼真的睡佛山:作為高嵐山峰代表的卻是壹座稱為睡佛山的峰巒。遠遠望去,猶如壹位大肚彌陀佛正在仰天酣睡。“佛”的前額、鼻子和嘴的輪廓都非常清晰。比起昆明西山的“睡美人”山來,這座佛山形象更逼真,逗人喜愛。有壹部介紹高嵐風光的電視片,攝影師感到這座山峰實在是壹個難得的景觀,應該用較多的膠片來表現,於是他用旋轉拍攝的方法,使這位“睡佛”從酣睡中慢慢地站立起來。
這裏的山峰滿目青翠,峰頂上往往也長出壹些碩大的樹木。在懸崖峭壁之間,有不少細小的瀑布和流泉。壹場大雨,就變成千百條飛瀑,直沖山澗,這種景色在別處是難得見到的。
遊覽高嵐風景區可以同時遊覽秭歸的屈原故裏和王昭君故裏以及秭歸縣城外的長江邊上的屈原紀念館。王昭君是西漢文帝時宮女,文帝把她出嫁匈奴,歷史上稱之為“昭君和親”。王昭君在漢匈兩族的和好、增進民族團結上,是作出了貢獻的,因此受到歷史的好評。她的故裏就在秭歸往興山去的路途上。據說,香溪這條河名稱的由來也與王昭君有關。傳說王昭君出塞前回故鄉省親,喜歡在這條溪水上洗臉,從此溪水就常年芳香,被稱為香溪。
香溪
又稱昭君溪。由發源於神農架的九沖河與龍口河匯流而成。上起興山縣城西北皂角樹,流經昭君村前,至秭歸縣城西7.5公裏香溪口匯入長江,全長37公裏。相傳西漢元帝時和親匈奴的王昭君入宮前在此面水而居,常在溪邊烷洗,因洗滌了香羅帕,致使溪水芳香四溢,因名“香溪”。溪水湛藍碧透,溪底彩石斑斕;兩岸峰巒峻秀,宛如畫屏;沿河綠蔭夾岸,芳草萋萋。每當陽春三月,溪漲水暖之時,常見狀如團傘,輕若羅紹,色呈粉紅或蔚藍之桃花魚,張弛浮遊於碧水之中,與夾岸桃花,爭艷比美。清人有詩雲:“花開溪魚生,魚戲花影亂。花下捕魚人,莫作桃花看。”描述花影魚蹤,交相輝映的景色,頗富詩情畫意。
麥城
麥城在當陽市區東南21公裏的沮水西岸。傳為春秋時楚昭王所築。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吳人伐楚,伍子胥為攻此城,於其左右築驢、磨兩城,故有“東驢西磨,麥城自破”的諺語。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蜀將關羽,遭吳襲擊,潰退於此,故有“關雲長敗走麥城”之傳說。千百年來,城因洪水浸蝕沖刷,流沙覆蓋淹沒,日漸荒廢。現僅存部分夯土城垣,長100余米,寬10余米,高近10米。氣勢沈雄,頗為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