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栽培荷花的歷史,至少可追溯至西周後期(距今約2700年)。據統計,荷花的別名、專稱、雅號多達80余個,實為花中罕見。“荷”為最早之名,始載於春秋中葉的中國詩歌總集,《詩經·鄭風》就記載:“隰有荷花”。公元前473年,吳王夫差在太湖之濱的離宮為讓寵妃西施欣賞出水芙容,修建了“玩花池”。成書於漢代的中國第壹部詞典《爾雅》對荷的解釋是:荷,又名芙蕖(歷代亦寫為“夫渠、扶渠”),是總稱。各部器官分別定有專名。漢朝以後蓮的含意擴展了,不單指果實而與“荷”通用,二者不分,都視為荷花的總稱。至於荷之雅名,不同的歷史時期,經過詩人雅士的渲染,層出不窮。如楚大夫屈原《離騷》“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荷花有“芙蓉”之名。唐朝杜甫《夏日李公見訪》詩“水花晚色靜,庶足充淹留”,水花即荷花。宋朝範成大《詠荷》中的“淩波仙子靜中芳,也帶酣紅學醉妝”,荷花又添淩波仙子的美名。宋朝周敦頤在他的《愛蓮說》中謂:“蓮,花之君子者也。”這是荷花被譽為“君子花”之源。可見,古往今來,荷花是我國人民最喜愛的傳統名花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