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歲那年,他寫了歷史劇《亨利六世》三部曲,劇本上演後大受觀眾歡迎,並為他贏得了很高聲譽,讓他逐漸在倫敦戲劇界站穩了腳跟。
1595年,莎士比亞寫了壹個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劇本上演後,莎士比亞名霸倫敦,觀眾像潮水壹般湧向劇場去看這出戲,並被感動得流下了淚水。
1599年,莎士比亞傾註全力寫成劇本《哈姆雷特》,又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以後的幾年裏,莎士比亞又寫出了《奧賽羅》、《李爾王》和《麥克白》,它們和《哈姆雷特》壹起被稱為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
1616年,莎士比亞由於生病離開了人世,活了52歲。在這52年的生涯中,他為世人留下了37個劇本,壹卷14行詩和兩部敘事長詩。他的劇本至今還在世界各地演出。在他生日的那天,每年都有許多國家在上演他的劇本紀念他。
莎士比亞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劇壇上的壹位“巨人”。他繼承並發揚古希臘羅馬戲劇和英國民間戲劇的優秀傳統,不顧“三壹律”之類的清規戒律,突破喜劇和悲劇的界限,從內容到形式進行創造性的革新。針對中世紀封建制度和禁欲主義的束縛,他尊重婦女、歌頌愛情,塑造出壹系列理想化的資產階級新女性的可愛形象。在歷史劇和悲劇中,他又刻劃了壹系列封建暴君的形象,無情地揭露和批判封建暴政。他還在戲劇中提倡人道以反對中古神道,把人比作天神,強調人的偉大和力量,說人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他也常常在劇中揭露宗教的偽善。莎士比亞戲劇藝術的特點,是幻想與真實的巧妙結合。馬克思在1848年後為了 “想使自己的英語知識達到完善的境地”,曾把“莎士比亞特殊風格的詞句都搜尋出來加以分類”,進行學習。
他的墓現在他家鄉的壹座小教堂旁,每年都有數以千萬計的人象朝聖壹般去瞻仰。在他的墓碑上刻著這樣的碑文:
“ 看在上帝的面上,
請不要動我的墳墓,
妄動者將遭到詛咒,
保護者將受到祝福。”
英文版等待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