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現代菲律賓的多數男士平時喜歡穿T恤衫、襯衣或當地的巴隆襯衣。“巴隆”襯衣是菲律賓的國服。這種襯衣傳統上用絲制成,透明,白色,故在裏層通常要配穿壹件短袖圓領緊身汗衫。“巴隆”是壹種兩邊有開口的襯衫,穿在褲子外面。“巴隆”在各種正式場合都可使用,下身穿西裝褲。女土常年喜歡穿無領連衣裙,或穿短袖的短上衣,下身圍“紗籠”。穆斯林男士穿緊身的短外衣和寬大的長褲,圍壹條“紗籠”作為腰帶。女士穿緊身的短袖背心,釘上兩排金屬鈕扣,穿緊腳口的寬大褲子,或穿裙子。
飲食
菲律賓人70%以大米為主食,其余30%的人以玉米為主食。人們最喜歡吃的是用椰子汁煮成的飯。玉米作為食物,先是曬幹,磨成粉,然後做成各種食品。該國代表性的菜肴主要有咖喱雞肉、烤乳豬、烤豬腿、香蕉心炒牛肚、肉類燉蒜、蝦子煮湯等。烹調中常用香醋、糖、辣椒等調味品。由於近代長期受西班牙人烹調法的影響,菲律賓菜肴中的辣味都不濃,可說是香辣可口,味美適中。菲律賓人還喜歡吃煮熟的孵化到壹半的雞蛋和鴨蛋。炒蕃木瓜、洋蔥和蔬菜時愛加胡椒。
菲律賓的壹般老百姓進食習慣是用手抓飯,現西餐在城市中流行,使用刀、叉、匙的機會增多,進食習慣已有很大改變。
居住
菲律賓人的傳統住房是建在陸地、傍水或水上的高腳屋。這種房屋用藤條片編結起來作墻,用壹種叫聶柏棕的葉子作屋頂,竹片作地板,墻上留壹個長方形的口作窗戶。高腳屋離地1—3米不等,四周用竹籬芭圍住。室內幹爽通風,但沒有床,人就睡在鋪有竹片的地板上。目前農村大都保留這種傳統住房。在城市裏,富人住豪華住宅,窮人住在用破鐵皮、舊木板、硬紙皮搭起的小屋中。
婚葬
菲律賓人多數是自由戀愛結婚,壹般實行壹夫壹妻制,結婚儀式均在教堂舉行。但各個民族的傳統婚姻風俗存在著差異,壹些民族特別是土著人的婚俗比較奇特和原始。如比薩揚人壹般禁止近親通婚,但富裕家庭為了避免財產外流,常常是叔伯兄弟姐妹間通婚;他加祿人大都願意在本民族內部婚配,實行壹夫壹妻制。婚禮從模仿搶姑娘開始,然後新郎新娘用同壹個碗吃喝食物,新郎宣布他娶這個姑娘為妻後,大家祝他們子孫滿堂,婚禮便結束。新婚夫婦婚後多數是單獨立戶,雙方父母幫忙蓋房,置備家當;卡林加人、曼達亞人的婚姻由父母包辦,兒女在孩提時就由雙方父母作主訂了婚;穆斯林人的婚姻壹般由父母決定,實行早婚制,十二三歲的女孩被視為已到結婚年齡,婚禮儀式由伊斯蘭阿訇主持,婚宴盛大;巴塔克人尚存在群婚制的殘余,即壹個女人是壹個男人的主要妻子,同時也是另壹個男人的第二個妻子;壹個男人是壹個女人的主要丈夫,同時也是另壹個女人的第二個丈夫,孩子算作兩個丈夫的後代;伊戈羅特人盛行自由試婚制,直到女方有了身孕才正式完婚;巴拉灣島上的苗獨族實行婚姻招標制,姑娘公開招標,誰出的價錢高就作誰的妻子;華僑華人壹般內部通婚,但近年來華人娶菲女或華女嫁菲男的現象日益增多。該國的葬禮按照各民族的宗教信仰或傳統習俗各自舉行,各不相同,多數按照天主教的喪葬儀式,但有的民族也有海葬、土葬的習俗。
宗教信仰
菲律賓的宗教主要有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和當地原始宗教。全國約90%的居民信仰基督教,在基督教中以天主教派人數最多,約占全國人口的85%,故稱菲律賓為“亞洲唯壹天主教國家”。約5%的民民信仰伊斯蘭教;華人多信奉佛教;土著民族信奉當地原始宗教。
主要節日
元旦 1月1日。是菲律賓的新年。
憲法日 1月第三個周末。這壹天舉行慶祝活動紀念新憲法生效。
復活節也稱“耶蘇復活瞻禮”、“主復活節”,每年春分月圓後的第壹個星期日舉行。
聖周節3月15日後的第壹個星期日是聖周節,是為紀念耶蘇上十字架而舉行7天的宗教慶祝活動。
巴丹節 4月9日。1942年4月9日巴丹被日本軍隊占領,人民奮起反抗。紀念為保衛祖國而犧牲的英雄們。
國際勞動節5月1日。
獨立節 6月12日。紀念1946年這壹天菲律賓取得國家獨立。
巴林塔瓦克起義日 8月26日。紀念該國人民拉開了反對西班牙殖民者鬥爭的序幕。
萬聖節 11月1日。華僑稱“亡人節”,類似我國的清明節。這天廣大群眾湧向各地的陵墓,祭奠去世的親人。
民族英雄日 11月30日。紀念為推翻殖民統治、爭取菲律賓獲得自由獨立而犧牲的民族英雄。
聖誕節 12月25日。由於菲律賓是亞洲唯壹的羅馬天主教國家,因此聖誕節是該國壹年之中最隆重的節日。
黎剎殉國紀念日 12月30日。紀念民族英雄何塞·黎剎為國捐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