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簡單壹點的介紹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簡單壹點的介紹

1、獻哈達。

獻哈達是過去蒙古族在晉見王公貴族、向親友祝壽、會見尊貴客人時進行的壹種傳統禮節。後來,哈達廣泛應用於喜慶、祭祀、賓宴、交往等場合,表示莊重、誠摯、友好和吉祥。哈達相當於禮巾,大約長3至5尺,幅面1尺左右,多用白、蘭、黃、銀灰等各色絹綢制作。這些年,肇源蒙古族獻哈達儀式,多在縣及蒙古鄉那達慕盛會。或蒙古族鄉村迎貴賓時進行。

2、敬酒。

敬酒是蒙古人最普通和常見的壹種禮儀。當客人入座進餐,主人首先要向客人敬酒。古時,蒙古人向客人敬酒,要當著客人的面將酒到入杯中自己先喝,再斟滿杯敬給客人。這是延傳了古代“試毒”之俗。而現在逐漸演化為先敬客人。蒙古人以三為吉數,壹般都是敬三杯。主人敬酒,必須右手遞給客人,客人也要用右手來接。在向客人敬酒時,往往伴隨著祝酒歌,酒興高潮時,還要起舞,表達主人對客人由衷的祝願。

3、祭火。

崇拜火是蒙古民族的古老傳統。在蒙古人看來,火是神聖的。壹家壹戶的祭火,有繼嗣之義,舉行婚娶大事、新年,都要祭火。圍繞火盆、爐竈,有著壹系列祭禮和禁忌。

最隆重的祭火是在臘月,臘月二十三,傳說這壹天是火神密仁紮木勒哈降生的日子。儀式非常隆重,往往在壹兩天前就開始打掃庭院、房屋,準備祭品。

傍晚,夜幕剛剛垂下,家主點燃壹把香,繞行住宅壹周,來到裝備好的火撐子前,舉香在火撐子左右各繞三圈,把香插在火盆內,祭儀便算開始。

火撐子,蒙古語叫突力嘎,是壹種腰纏三箍,上有四個支撐點的火架子。火撐子架在火盆上,裏邊放幹柴。有的不用火撐子,便在火盆裏搭起四邊形幹柴架。把藍、白、黃、紅、綠五彩布條,掛在火撐子或木柴的四眉上,分別代表藍天、白雲、黃教、紅火、綠色的生命。

火撐子前,鋪壹席白毛氈,擺壹張木桌,白氈上用炒米撒上圖案,蒙古語稱哈斯塔嗎嘎,譯意即玉璽。桌子中央的壹只碗裏盛著炒米、茶葉、紅棗、黃油、羊胸脯肉等,上插燃燒著的香。桌上還有壹個盤子,盛著綿羊的四根肋條、頸骨、灌腸、胸脯、羊尾……裝盤的次序是用頸骨、肋骨墊底,灌腸居中,再上是胸脯,最上是肥腴的大綿羊尾,盤中祭品在當晚的儀式上用。碗中的祭品留待二十四日以後、大年初壹以前,每日早晚兩次向火撐子裏投祭,火撐子裏的火至少三天不斷。有的保持三個月,甚至到下壹年祭火。蒙古人將最小的兒子叫守火盤的人,即含接續香火之意。

參加祭儀的主要是家主和男孩。左鄰右舍、親戚朋友也可以參加,女孩和外姓回避。供品也不贈出嫁姑娘吃。

祭火開始,參加者各端壹個盛食品的小木盤或碗,坐地準備招福。

祭辭有的是藏經,有的是蒙語,有的深奧,有的通俗,都是優美的韻文,譬如其中的壹篇說:

“燧石為母,鐮鐵為父,

榆木的生命,仁慈的火神。

奉上滿杯的美酒,奉上豐盛的祭品。

祈求人丁興旺,祈求五畜昌盛……

福來!福來!福來!福來!”

祭火完畢,全家人吃“阿木斯” 壹種加進黃油、大棗的米粥 。

4、祭天。

蒙古族把每農歷臘月三十日作為祭天日。午夜在院中燃起壹堆篝火,放壹張八仙桌,擺上奶酪、奶幹、奶油、白糧四碟食品,另放壹壺白酒,壹只酒杯,壹個香爐。全家按老少輩跑在桌前,長者點燃三柱香、插在香爐、杯裏倒上白酒,向天空灑祭,致祭天詞後,向篝火嗑三個頭,把四碟祭品和壺中酒全部倒入火中,燃起鞭炮。祭天儀示結束,回到蒙古包或居室守歲,吃所飯。

5、過大年。之前壹介紹,在這裏就不做過多介紹、

6、拜年。

大年初壹早晨,所有親戚到最長人家聚集,下輩人向長輩人叩拜,上輩對下輩表示祝願。然後,依次輪流拜年。拜完年整理茶桌,從年長到年幼依次就座,品嘗濃郁、芳香的奶茶。喝過茶,擺上酒席,酒杯裏斟滿新年酒,也按年長年幼順序壹個個將杯中酒喝完。新年酒又稱之為“新年禮”。飲酒期間歌舞相伴,孩子們放鞭炮,盡情玩耍。如有不能同大家壹起歡聚的老人或殘疾人,派人送去新年酒和新年飯,以祝健康長壽。這樣的賀年禮節壹直延續到正月十五。

7祭敖包。

“敖包”蒙古語音譯為土石堆。長期以來,蒙古人壹直把敖包當作地方保護種,逐漸形成了通過祭祀敖包來禳災求吉的觀念。現今蒙古人祭敖包的主要目的是祈求風調雨順、人丁興旺。敖包的種類很多,有紮薩克敖包(旗敖包),努圖克敖包、埃裏敖包。肇源現存的東義順敖包,是達瓦旗人家族敖包,後成為旗敖包,已歷200余年。

祭敖包時,用牛、羊、哈達、奶制品、酒等,首先由祀人到祭詞,然後舉行賽馬、摔跤、射箭、唱歌、跳舞等活動

  • 上一篇:葡萄牙vs韓國(歐洲豪門對冠軍亞洲隊的激烈對決)
  • 下一篇:藏醫——藏族醫學特色診療:尿診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