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賓
蒙古族自古以來就有各種迎賓禮節。預約的會客,不論是社會團體還是私人會面,主人總是遠遠的迎候著客人。有人會在路邊等候,有的騎馬飛馳而來,有的騎著摩托、乘著越野吉普車趕來,在隆重的場合還會分幾個梯隊迎接客人。
如果您到大草原旅遊,您壹定會到草原上蒙古族的住舍——蒙古包作客,因為這是蒙古族從古到今的傳統。當來到這裏,您壹定會情不自禁地贊美主人的住處,“這真是壹塊好地方,草原的大自然景色多美好!”或者您會用臨時學會的蒙語“賽努!賽努(好啊!好!)表示自己的情懷,壹句蒙古語說出來,這裏的主人會由衷地高興。
當草原上的主人把您迎進蒙古包後,賓主相序而坐在蒙古包的左側。壹般來了十分尊貴的賓客,主人會主動讓您坐在正北(男坐進包後的西側,女坐進包後的東側)位置上。這時候,主婦會把香甜的奶食品、手扒肉擺在客人面前,然後端上壹碗滾燙飄香的奶茶,請客人們品嘗。接著在問候和笑聲中開始敬酒,主人手捧哈達,托著銀碗、齊眉舉盤,把美酒敬獻在您的面前。如果客人壹飲而盡,主人會非常高興,頓時主客情融,氣氛很快會熱烈起來;如果您不善飲酒,接過銀碗品壹品也可以。但最好是把碗中酒喝了,這表達了對主人的尊重與親密。
待客
這裏的主人首先給客人斟上新熬的奶茶,擺上奶食、糕點、炒米等茶食為客人壓饑解渴,有的還做點面條,讓客人們少吃壹點墊個頻祝?然後敬酒。由主人先用小酒?酒盅)向客人們每人敬壹杯,這就是敬酒的開始。接著用大杯(比銀碗小壹點專用敬酒的銀制器皿)從客人中的年長者開始,依次壹壹進行;敬酒達壹定杯數就要奏樂唱歌為客人們喝酒助興;酒後用飯,招待客人的最高禮節為整羊宴,其次為羊背子宴。
神奇的蒙古包
如果說草原是綠色的大海,蒙古包則是大海中的點點白帆。蒙古包作為草原上特有的建築,既美觀又實用,而且結構簡單,便於拆運。
蒙古包具有結構簡單,便於拆遷組裝,就地取材,自產自用等特點,非常適於遊牧生活,蒙古包充分反映了遊牧民族的聰明才智。在大海般的綠色草原上,星羅棋布的蒙古包白帆點點,會使人感悟人與大自然的和諧!蒙古包其形呈天幕式,圓形尖頂,外用壹層或二層羊毛氈圍裹,裏面用“哈那”和“烏尼桿”支撐。“哈那”是數十根同樣粗細、拋光後的木棍,用牛皮繩連接,構成可以伸縮的網狀支架。“烏尼桿”是用木棍支撐的傘狀包頂支架。蒙古包頂端還有“陶腦”——天窗,既可通氣又可采光。整個蒙古包用數根毛繩牢牢固定,抵禦風的侵害。
華麗的民族服裝
蒙古族的服飾包括衣、帶、靴及頭飾等,款式講究,裝潢精美。蒙古袍是蒙古族人民的主要服裝。蒙古袍衣體寬大,袖子較長,下端不開叉,衣領較高,服帶中圍,非常適應廣闊草原遊牧生活中的防寒及壹衣多用的需要。腰帶是蒙古袍必不可少的,腰帶壹般由綢、緞等料制成,長達數米,顏色視袍子的顏色而定。男子紮腰帶時,袍子向上提,下擺束得較短,即顯得精幹瀟灑,騎乘或勞動時也方便。女子之相反,紮腰時壹定要把袍子拉展,以顯示身材的苗條健美。穿蒙古袍系腰帶除裝服飾上的需要外,實用價值也很大,系上腰帶騎馬時可以保持腰和肋骨的穩定和垂直,冬天還可保暖。
“查幹薩日”的祝福
蒙古族把正月稱為“查幹薩日”(漢語意為“白月”);草原上的春節活動主要有祭火、祝壽、拜年等,並且從農歷臘月二十三開始,到正月(查幹薩日)達到高潮。
祭火
蒙古族很早以來以祭火的習俗迎接春節,因為燃旺的火焰象征著壹年裏壹切幸運吉祥。祭火在過去比較盛行,每家祭火的日期和方式也不同。“哈日楚戶”(貧民)壹般在臘月二十三日祭火,而“臺吉”(貴族)在臘月二十四日祭火,有的牧戶把系有五色彩綢的五小捆蘆葦插在門外樹上,將劈成細條的柞樹放在燃旺的火撐子上方的四條腿上,戶主穿好禮服跪在正門處的墊子上,把用油網包好的羊胸骨奉獻給聖火。婦女們則將美酒、黃油灑進聖火,並按順序站立,叩頭。富裕的牧戶則搞大型祭火,祭祀時用整羊,並將左鄰右舍請來喝茶吃酒。有的將聖火點燃後三天不熄,三天中不許遷場,不許在聖火上烤腳。目前,傳統的祭火在新壹代牧民中已很少舉行了,但是在草原旅遊點和慶祝的喜慶日子,人們還是點壹堆篝火助興。
祝壽
春節期間牧民活動的主要內容之壹。祝壽的對象為正當“本年”的長者。祝壽開始時,先為85、73高齡者祝壽,時間壹般在臘月25或26日,臘月27至除夕的幾天裏,則為61、49的本年者祝壽。給長者祝壽時,晚輩除要行禮祝賀外,還要贈送壽禮以示尊敬。祝壽禮的輕重多寡,壹般視祝壽對象的年齡大小而定。
除夕
草原上春節的高潮,附近的牧民們都要相互喝茶,然後人們扶老攜幼聚集在年長者的家裏,進行除夕“乃日”(宴會)或家人聚集在壹起看電視節目。接著牧人們要到邀請自己的每家去作客,有時因戶多,宴會往往通宵達旦。
除夕時,牧民家家都要擺放“花盤”即將點心、奶食、糖果等整齊地擺放在壹個大盤子裏,擺放的形式大部分呈圓柱體,也有方形的,每層壹種,很有規則。這壹習俗,不僅在牧民家中壹直保留,而且在城市的蒙古族家中,也沿襲著這傳統。
拜年
草原上春節最隆重的活動,拜年在正月初壹晨曦微露時候開始,牧民們先祭敖包,然後開始家庭內部拜年,先是晚輩向長者問安跪拜,然後由長者祝福晚輩幸福長壽。拜年時,晚輩要衣帽端正,手捧哈達進行。
家庭拜年後,牧民們相互互拜。互拜時,先到年長者的家裏,隨著互拜的進行,人們自動結伴而行。每到壹家,要以同行者的年齡大小依次而入。拜年時,牧民們壹般要獻上壹兩首頌辭或頌歌。對出色的歌手,戶主會捧起放有哈達的奶食盤頌祝辭。草原上的春節富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是牧民們辛勤勞動壹年後歡歌笑語的時刻。
草原宗教
內蒙古自治區也是壹個多種宗教並存的民族地區,現有喇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東正教、漢佛教和道教7種宗教。漢佛教在我區有悠久的歷史,其它宗教從十七世紀後先後傳入。
錫盟的喇嘛教是屬西藏佛教格魯派,傳播已有200多年的歷史。解放前,錫盟有喇嘛教寺廟192座,喇嘛12750人,大多分布在牧區的蘇木。1960年廟宇減少為102座,喇嘛3542人,1966年廟宇減少到92座,喇嘛2290人。在十年內亂期間,黨的宗教自由政策遭到破壞,喇嘛受到了很大的沖擊,絕大多數寺廟被破壞,經書被焚毀;寺廟停止了活動,造成了嚴重的後果。粉碎“四人幫”後,特別是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以來,政府重申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錫盟喇嘛教的喇嘛和信教群眾逐漸恢復他們的正常宗教活動,有的寺廟國家還撥給維修經費加以修繕,壹些年老多病無依無靠的喇嘛領取了生活補貼,自養事業有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