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做九朝
做九朝與送祝米是湖北漢川的生育習俗文化。孩子出世後第九天舉行的慶賀儀式謂之“做九朝”。從嬰兒出世的那壹天算起,第九天為嬰兒做九朝,過去舊法接生,許多嬰兒生下就鹹染破傷風(又名臍風),壹般在出生壹天發作,死亡率很高,到了第八天不發病說明小兒算過了“關”,所以做九朝,以示慶賀。相關的親朋好友會聞訊聚在壹起,都來“看月母”,慶祝寶寶的誕生,也祈願寶寶能夠健康長壽,大富大貴。贈送面條、食糖、布料若其它營養品,這天,寶寶的外婆會將買到的衣物玩具還有床等送給寶寶,會給寶寶戴上長命鎖;而其他的親戚好友會紛紛送上見面禮。寶寶的奶奶於是就會請大家夥兒吃長壽面,現在除了吃面外,還會大擺宴席表示感謝。這天,主要以女客為主。 這壹天,外婆家要送“祝米”。舊時,大戶人家的祝米包括孩子壹至十歲的全套衣帽鞋襪、十只母雞、若幹雞蛋、豬肚及豬肺各三個以及若幹糯米、紅糖,此外,還有搖窩、被褥、木炭、供爐等用具。可謂壹應俱全,格外豐富。所送祝米均以擡盒擡去,婆家則在門口放鞭炮迎接,並賞給擡盒人紅包喜錢。中午,婆家辦酒酬賓。這與後來的生日形成鮮明對照。做生日時,親朋送禮雖珍貴,但禮品數量並不多,有的甚至是象征性饋贈,主人卻要大辦宴席款待客人,因此,當地流傳有“賺錢的‘祝米’,蝕本的‘生日”’之說。即使是窮苦人家,九朝這天也要送上少許食品、衣物或辦簡便酒宴。九朝時,有的人家舅舅、舅媽、始參、姑媽也到場。這天為新生兒取乳名,舉行大規模慶典,主人設宴款待前來祝賀的親戚。其他親友則十幾天以後才前來賀喜送禮,這並不為怠慢,而是習俗如此。武漢人至今還有“死人情早送,活人情晚去”之說。親友送禮時,禮品上端放著寫有壹XX先生弄璋之喜”或“弄瓦之喜”的紅字貼。對這些送禮者,主人並不款待用飯,只是給客人煮壹碗糖水雞蛋或糖面條。不過“月母子不送月母子情”,即親友中同有產婦,則相互間免送禮物不為失禮,俗稱“兩免”。2、開門爆仗
正月初壹淩晨,當舊年的鐘聲響過十二響,漢川農村家家戶戶就爭先恐後放鞭炮,霎時,村莊院落處處是僻僻啪啪的鞭炮聲,火藥濃香,煙霧繞繞。天亮壹看,燃放的鞭炮大紅紙片鋪滿地面,與大門的鮮紅春聯交相輝映,呈現出壹片喜慶祥和的氣氛。鞭炮,也稱爆竹,起源於古代人們對“年”這種猛獸的抵禦。宗鎮《荊楚歲時記》中說:“正月壹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放鞭炮慶祝春節,更是發揚先祖遺風。
3、祭祀祖先
春節祭祖,是人們必經的壹項活動。新年將近,各家各戶打掃衛生,將祖宗的牌位撣得幹幹凈凈。祭祖時,先將香紙蠟燭,牲禮酒漿備齊,供奉於祖宗牌位前,然後上香跪拜,叩頭作揖。亦有的為家祖上墳,燃香紙鳴鞭炮,壹副畢恭畢敬的樣子,充分表現了中國人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
4、?貼春聯
如果說門神的來歷與桃樹有關,那麽,春聯則直接來自於桃木。宋代王安石詩雲:“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詩中的桃符,就是當時的春聯。據《淮南子》壹書說,桃符就是用桃木削成的兩塊壹寸多寬、七八寸長的小木板,上面分別寫上“神茶”、“郁壘”的名字,釘在大門的左右兩側,這與門神的崇拜對象完全壹樣,目的在於用來驅鬼避邪。後來,人們為了省事,不用桃木板,而是將它換成兩片紙,畫上神荼、郁壘的相貌或者幹脆寫上神茶、郁壘的名字,貼在大門兩邊就完事了。當然,這種桃符還算不上真正的春聯。
五代時期,西蜀的宮廷裏開始在桃符上題寫聯語用以表達某種意願。《宋史·蜀世家》上說,公元965年初,後蜀皇帝盂昶命學士辛寅遜題寫聯語,“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原來,孟昶皇帝嫌辛寅遜題寫的聯語不工巧,缺乏文采,便自己親筆題寫了這兩句聯語,這就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春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