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用面粉1千克同酵面和成面團發酵,春、秋季發酵5~6小時,夏季發酵4~5小時,冬季發酵7~8小時。
2.將3.5千克面粉和成面團(用水按不同季節要求),壓成面片,包入發好的酵面團、再將所剩0.5千克幹面粉放在面塊上,用木杠反復擠壓,直至幹面粉與濕面團結成硬面團為止。
3.經過反復揉搓,放進瓷盆,蓋以濕布,餳半小時。
4.待手感發軟時,取出面團放青石墩上,用壓面杠反復折壓,直至柔軟光潤,移案板上搓成條(要求不見縫隙),切成50個劑。
5.劑子刀口面朝下,用雙手掬住。右手向前,左手向後,左手拇指壓住饃頂,搓成下大上小的饃坯,形狀如椽頭。
6.將饃坯整齊地排放在案上,蓋上濕布回餳。待饃坯微微發虛即為餳透。
7.在籠屜上抹壹層菜子油,擺上饃坯。鐵鍋置火上,水開後上籠,汽圓後,再蒸約40分鐘即成。
蒲城椽頭蒸饃形狀與制作方法都較特別。因成品上圓,周方,底部齊槎,如壹切斷的椽頭,所以取名椽頭蒸饃。制作時須反復揉搓,並用木杠反復壓,目的在盡量減少水分,成為“硬面”。蒲城縣城有位叫劉義芳的老廚師,壹九九壹年已經七十九歲。他從小學廚,做過多年的椽頭蒸饃。據他記憶所及,以往縣城裏賣椽頭蒸饃,最出名的要數姓邵、姓林兩家。姓邵的是祖傳,賣了多少代。那時他們都是自家磨面,用石磨子,選上等小麥,以縣內堯山以南,而且是苜蓿茬口的為最佳;先淘凈、擦幹,入甕壹天,口咬粒酥時再磨;去掉土泥氣味大的頭道粉不用,專用二至五道好粉。天天半夜起來做饃,大杠子壓了,小杠子又壓。那案板緊貼著的墻上,打有壹個洞,專門用來支撐壓面杠,壓杠子時,人坐在外邊壹頭,使出全身力氣擠壓那面團,壹遍又壹遍,幹得渾身是汗。切成圓錐體饃形後,大頭向下,置於熱炕上,加蓋棉被,待自下而上發過原體高的壹半時,將小頭朝下繼續發,發成圓柱體後上籠,用大火蒸熟。他們的饃就是好,不用出門,不須吆喝,很快就賣完了。“壹分耕耘,壹分收獲”。蒲城椽頭蒸饃所以珍貴,同做饃人付出的辛勤勞動分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