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舞起源於何時何地介紹如下:
蜈蚣舞起源於潮汕,始創於清光緒年間,距今已有100余年歷史。
蜈蚣舞,流傳於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的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
蜈蚣舞是壹種大型的廣場性動物舞蹈,起源於清代同治至光緒年間,由西門鄉人陳成錦與其好友石文勇首創。蜈蚣舞根據蜈蚣的動態和習性進行模仿,表演者半蹲的姿勢起舞,模擬蜈蚣蜿蜒爬行,穿梭盤繞,惟妙惟肖,受到民眾的喜愛並流行開來,傳沿至今。
2008年6月7日,蜈蚣舞經中華人民***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Ⅲ-54。
表演形式:
蜈蚣舞舞姿與武術融為壹體,氣勢磅礴,情趣盎然。舞蹈動作的設計是模仿蜈蚣的神態和動作。蜈蚣是節肢動物,表演者均用半蹲的姿勢起舞,運用武術的“雙下常”“丁字馬”“單弓”“雙弓”“單恰”“觀音坐蓮”等動作。
在起舞的全過程中皆由彩珠引路,整條蜈蚣兩眼青光閃爍。十三節腰身各點上燭火,壹條紅尾巴高高翹起,上下搖擺。加上焰火助威,彩珠習射。舞蹈由“彩珠引路”“快速出洞”“晃頭搖身”“上下擺尾”“蜿蜒盤旋”“懸空翻肚”“吐煙噴焰等7個環節組成,其中“懸空翻肚”技巧要求高。
夜間起舞,13節硬框內燭火點燃通體透亮,剪式尾巴搖曳高翹加上焰火輝映,蔚為壯觀。以潮州大鑼鼓伴奏,常用的樂曲和曲牌有“出閘”“龍擺尾”“飛鳳銜書”“白字吹鼓”等。?
蜈蚣舞主要以做好的“蜈蚣”軀體進行表演,用於舞蹈的“蜈蚣”總重超過100公斤,加上要運用“丁字馬”“弓步”“觀音坐蓮”等武術動作,表演者都要有壹定的武術基礎。蜈蚣舞表演人員至少16人,壹般壹次表演下來要演壹個多小時,需要備3套人馬換班接替表演,加上伴奏的潮州大鑼鼓樂隊,整支表演隊伍需160—170人。
蜈蚣舞師法自然,幾經變革創新,形成獨特的藝術形式。表演時由壹人擎彩珠帶引,十五人執蜈蚣,藏身蜈蚣腹下,彎腰屈腿,表演者運用“丁字馬”“弓步”“觀音坐蓮”等武術步法,操縱蜈蚣蜿蜒爬行,穿梭盤繞,變化出“2”“3”“6”“7”“8”“水波紋”“盤梅花點”等隊列圖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