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可上溯至遠古閩越族文化。周秦以後,特別是西晉和唐朝年間,中原漢族大規模南渡入閩,中原文化開始的泉州大地紮根、衍化,土著文化日漸式微,尤其是唐代,泉州港口經濟崛起,逐漸成為閩南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
宋元時期,泉州刺桐港成為“東方第壹大港”,的埃及亞歷山大港齊名於世,與泉州通商貿易的國家和地區達100多個,呈現出“市井十洲人”、“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中原文化蔚為主流,泉州成了“朱子過化之區”。世界各大宗教,如佛教伊斯蘭教、基礎教(包括天主教)印度教、摩尼教、猶太教等,隨著經濟文化的交流紛擁泉州。泉州文化也受到這些外來文化特別是宗教文化的深刻影響。
經過長期的交流、碰撞、整合,到了明代,泉州文化更顯示出鮮明的個性和特色,地方戲曲由成熟,而趨向鼎盛。明未清初,泉州出現了諸如鄭成功等許多咤風雲的時代英雄人物,促進了泉州文化向海外尤其是對臺灣的傳播和影響,同時期封建政權實施的“海禁”政策,泉州文化更多地體現出本土特色,地方戲曲等又有了新的發展。
泉州山川毓秀,人文鼎盛,哺育出無數英才俊傑,素有“海濱鄒魯”之稱。從唐至清壹千多年間,見載史書的人物就有3500多人,他們中有才華橫溢的文學家歐陽詹、王慎中,學識淵博的思想家李贄蔡襄,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鄭成功、俞大猷,政績卓著的政治家曾公亮、梁克家,智勇雙全的軍事家施瑯等等。
在近代史上,泉州文化出現了新的景象。“五四”運動後,群眾性文化迅猛發展,首先是學校,而後走向社會。隨著新文化運動的深入開展,泉州文化界有識之士紛紛起而應之,掀起了群眾性的文化運動。特別是“9.18”事變後,泉州人民同仇敵愾,進步團體不斷舉辦各種活動,舊劇改革尉為風氣,救亡戲劇不斷上演,抗戰歌曲響徹名山秀水,的近代史上譜寫了革命文化光輝篇章。
閩南方言
泉州方言(即泉州話)分布在今天的鯉城、豐澤、洛江、泉港區、晉江、南安、石獅、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和清濛科技工業區等縣(市、區、管委會),其使用人口達658萬多人。泉州方言是閩南方言的壹個分支。
閩南方言是壹種超地區、超省界的漢語方言。它主要通行於閩南地區、粵東的潮汕地區和臺灣省的大部分地區,海南省和廣東的雷州半島壹些地區以及浙江、江西、廣西、江蘇和福建的中部及東北部地區,也有講閩南方言的。千余年來,閩南、潮汕壹帶有不少人出洋謀生而相繼向外移居。人語相隨,今天的東南亞諸國,有相當壹部分華僑和華裔仍然以閩南方言作為他們的交際工具。
閩南方言分布這麽廣,究其“正宗”,應是福建的泉州、漳州和廈門地區,而泉州方言則是早期閩南方言的代表。這是由泉州在閩南地區的政治、經濟與文化地位所決定的。
眾所周知,泉州是閩南開發最早、同時也是福建開發較早的地區。早在唐代,它的經濟已經十分繁榮,泉州位居當時其他五個州府(福州、建寧、延平、汀州和漳州)之首。宋元以來,泉州刺桐港海外交通貿易達到鼎盛時期,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齊名,成為海上絲綢緞之路起點。泉州因此而成為閩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泉州的主導地位使泉州方言具有權威性,不斷地影響著漳州和閩南各地的方言土語。以泉州音為標準音的梨園戲這壹閩南最古老的劇種和南音這壹著名的古老曲藝,從誕生起到20世紀的今天,都沒有因為閩南標準音的轉換而受到影響,泉州人黃謙編寫於清嘉慶年間的韻書《香音妙悟》壹直被當作閩南各地韻書的藍本。由此可見,泉州音在歷史上的影響之大。
廈門話正好是泉漳之間的壹個土語,正所謂有“半漳半泉廈門腔”。鴉片戰爭之後,隸屬於泉州府同安縣的廈門被開辟為五個通商口岸之壹,從而逐漸成為閩南對外貿易和進出海外的中心。廈門話也因此逐漸擴大影響;廈門音終於取代泉州音,成為閩南話的代表。
宗教文化
泉州城北清源山,秦漢時就有方士、隱者的活動。西晉太康年間(280-289年),泉州最早的道教宮觀白雲廟在泉州府治南建置。佛教此時也在南安九日山下創建延福寺。
唐景支二年(711年),泉州設置,經濟發展,海外貿易逐漸發達,為多種宗教在泉州的傳播提供了條件。大批道教宮觀我佛教寺院相繼創建。佛教在泉州的傳播過程中,不斷與泉州地方傳統民俗文化相融合,逐漸形成具有泉州地方文化色彩的佛教文化。
隨著泉州港的興起和海外貿易的發展,伊斯蘭教和摩尼教也傳入泉州。五代時,閩王政權推崇倡導道、佛二教,泉州的道教和佛教達到鼎盛階段。
宋代,最高統治者確立以儒、道、釋合壹為格局的中國文化傳統。限制道教、佛教勢力的發展,嚴格僧尼的剃度制度和道士的受箓制度,這樣反倒提高了僧尼、道士的素質。所以宋代出現不少著名高僧和道士,也出現了不少著名的佛教、道教著作。
宋祐二年(1087年),泉州設立市舶司,海外貿易十分活躍,社會繁榮,文化發達。佛教寺院積聚了大量的財富,因此出現歷史上空前的佛教僧人造橋、造塔盛事,泉州開元寺著名的鎮國塔、仁壽塔,以及著名的洛陽橋、安平橋,就是宋代僧人發起建造的。宋代,伊斯蘭教、景教(基督教)都在泉州流傳,阿拉伯人、波斯人在泉州建造了清凈寺。
元代,元廷對各門宗教采取兼收並蓄的態度,道教、佛教、伊斯蘭教、景教和明教(摩尼教)可以自由傳播,天主教和印度度也在元朝前期傳入泉州,多種宗教在泉州***存並傳播。這與元代泉州成為世界最大貿易港的地位是相適應的。
穆聖的後裔典·烏馬兒,景教徒喬治·闊裏吉思,相繼擔任福建省(省治泉州)平章政事,駐紮泉州;對泉州伊斯蘭教、景教的發展影響極大。泉州港主馬八兒國挹伯魯馬爾,在泉州建造印度教濕婆神廟。泉州城內有三座歐洲人興建的華麗的天主教堂。泉州伊斯蘭教清凈寺增至六七座。元廷派遣“管領江南諸路明教、秦教”的高級僧官西雷蒙駐紮泉州。管領泉州路景教僧官吳咹哆呢思,住持興明寺。泉州開無寺有三千多僧人。
這壹切表明,元代泉州是世界宗教的輻射點。
元末,朝廷內訌,泉州港成為爭奪的焦點,出現長達十年的“亦思巴奚”戰亂,直至元亡。明初,泉州又出現盲目的排外運動,各門外來宗教受到嚴重摧毀。明末,天主教再度傳入泉州,但因不尊重中國的傳統文化,於乾隆年間被禁絕。鴉片戰爭後,根據不平等條約,基督教、天主教再度傳入,對泉州教育、衛生帶來影響較大。清末,日本教也傳入泉州。
新中國成立以後,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泉州的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等,成立了種自的宗教組織。“文化大革命”中,停止壹切宗教活動。1978年以後,泉州的各門宗教相繼恢復宗教協會。恢復正常的宗教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