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要關於扇子的詩詞歌賦

要關於扇子的詩詞歌賦

關於扇子

其壹說:

中國扇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民族文化的壹個級成部分,它與竹文化、佛教文化有著密切關系。歷來中國被譽為制扇王國之稱。扇子主要材料是:竹、木、紙、扇、象牙、玳瑁、翡翠、飛禽翎毛、其它棕櫚葉、檳榔葉、麥桿、蒲草等也能編強或制成各種千姿百態的日用工藝扇、造型優美,構造精制,經能工巧匠精心鏤、雕、燙、鉆或名人揮毫題詩作畫,使扇子藝術身價百倍。中國扇文化起源於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在烈晶炎炎夏季,隨手獵取植物葉或禽羽,進行簡單加工,用以障日引風,故扇子有障日之稱,這便是扇子的初源。扇子在我國已有三、四千年歷史,經數千年沿革演變完善改進已發展成為幾百種的扇子家族,但總的歸納為二大類;壹平扇(即是團扇、葵扇、麥草扇、玉版扇等)不能折疊,二折扇可自如敞開收疊。平扇來之於"障扇"(掌扇)"竹+捷"(古代用竹片編制成的扇子稱"竹+捷")。戰國秦漢時期,壹種半規形"便面"其形似單扇門,故又稱"戶扇"單門扇可遮面窺視成為當時扇子的主流。"便面"壹律用細竹篾編形制成,上至帝王,下至平民者使用它。

西漢時期,對稱"合歡扇"(又稱宮扇、紈扇、團扇),其形尚圓,合歡扇特點是面素白色以扇柄為中軸,左右對稱似圓月,紈扇以竹木為架,面成圓形或橢圓形,用薄絲絹糊成。當時以中原壹帶所制紈扇最為考究,有"齊紈楚竹"之說,即指用山東絹和湖南竹制作扇面的紈扇。漢時十分流行這種紈扇,並賦詩頌之,如班婕的扇詩,"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 此種對稱式團扇出現後,歷代沿用而不衰,並成為我國傳統風格的扇型。

清代時,對稱類型的扇面除圓形外,有長圓、扁圓、方圓、梅花形、葵花形、瓜淩形、腰形、馬蹄形……這些扇形突出的特點是對稱、輕 盈、工藝性強。

折扇,古稱"聚頭扇",或稱為撒扇,或折疊扇,以其收攏時能夠二頭合並歸壹而得名。南宋時,折扇的生產已有相當規模。折扇盛行於明代,皇帝下召命宮內工匠仿制高麗扇,吸取外來工藝制作,促進國內扇子發展。

扇子起源於中國,在中國已有3000多年歷史。最早出現在殷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雞毛制成,稱之為“障扇”,故“扇”字裏有個“羽”字。當時,扇子不是用來扇風取涼,而是作為帝王外出巡視時遮陽擋風避沙之用。西漢以後,扇子開始用來取涼。三國時諸葛亮輕搖鵝毛扇,妙計橫生,運籌帷幄。羽扇出風緩軟,不入腠理。東漢時,大都改羽扇為絲、絹、綾羅之類織品,以便點綴繡畫。壹輪明月形的扇子稱之為“紈扇”或“團扇”,也叫“合歡扇”。當時扇子有長圓、葵花、梅花、六角、匾圓之形;亦有木、竹、骨等材之柄;還有扇墜、流蘇、玉器之飾。扇面上常繡以山水花卉,款式爭奇鬥艷,閨閣仕女手搖團扇,清風徐來,不但可以平添主人嫻雅文靜的儀態,又能體現女性天真活潑的個性。

在扇子上題詩作畫第壹次出現於三國。據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載有曹孟德的主簿楊修與魏太祖“畫扇誤點成蠅”的故事。《晉書·王羲之傳》有壹則王羲之為老婦題扇的佳話。當時有位“老母”,“持六角竹扇,求書於王羲之”,“羲之為書五字”,她售出時便由十二文漲至“百文”。今浙江紹興蕺山南邊有“題扇橋”,相傳便是王羲之題扇處。

北宋時,出現了攜帶極為方便的折扇。折扇,亦叫“聚頭扇”、“撒扇”或稱“聚骨扇”。其扇骨有用牛角、玳瑁、象牙、翡翠、湘妃竹、檀香木等珍貴材料制成;形式有琴式、如意頭、竹節式、蚱蜢眼等;扇骨分七、九、十二、十四、十六、十八股之多。

到了南宋,畫扇、賣扇、藏扇之風盛行,並出現了扇鋪和畫商。明清文人墨客題扇畫扇成為壹種時尚。近現代的惲壽平、鄭板橋、金農、石濤、任伯年以及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傅抱石、李可染等都是題扇畫扇的藝術大師。眼下,這些名家的翰墨丹青扇子,每柄價值都高達數萬,乃至數十萬元.

其二說:

關於扇子的歷史和詩文

扇面入字入畫,使人賞心悅目,給人以美的享受。欣賞扇面書畫務須細細品味,慢慢咀嚼其中的藝術意蘊。老舍先生平生熱衷於收藏書畫扇,幾十年來,他集得扇子有數百把,其中有明、清和現代書畫家題詩作畫的扇子,亦有戲劇界名流的書畫扇。鄭逸梅先生愛扇成癖,視扇為“書畫皆絕的珍品”。他最珍愛章太炎的篆書扇和吳湖帆所繪綠梅的書畫扇。當代女作家葉文玲有藏古玩的雅好,書畫扇亦在她的收藏之列。她書房的書櫥中有把扇面,上有劉海粟題寫的“清風”二字;馮友蘭題寫的“明月”二字;裴艷玲書寫的“亂石崩雲”四字;華君武所繪的幽默畫,曹禺的題詩等等,葉文玲非常珍愛。

扇子史傳上最初稱為“五明扇”。相傳舜為廣開視聽求賢自輔,曾制作五明扇。殷周時期已出現了壹種“翟扇”,那是用五光十色的野雞尾羽做成的,故有“羽扇”之說。《爾雅》中談道:“以木曰扉,以葦曰扇。”從這可推測,早期的扇子可能是長方形的葦編物。早期的扇子並非用來納涼,而是用作統治者禮儀之具,所以又叫“儀仗扇”。我國秦漢以後,扇子的形制主要有方、圓、六角等形,扇子的面料采用絲織的絹素,由於宮中用得多,故又稱“宮扇”,隋唐兩代,盛行於世的主要是紈扇和羽扇,以及少量的紙扇。宋以後,折扇漸漸流行。明清時期,浙江、蘇州、四川等地盛產折扇,題字作畫亦興於此。這壹精湛的技藝從明代開始傳入歐洲,然後風行世界。

白羽扇

唐白居易

素是自然色,圓因裁制功。颯如松起籟,飄似鶴翻空。

盛夏不銷雪,終年無盡風。引秋生手裏,藏月入懷中。

麈尾斑非疋,蒲葵陋不同。何人稱相對,清瘦白須翁。

唐李嶠

翟羽舊傳名,蒲葵價不輕。花芳不滿面,羅薄詎障聲。

禦熱含風細,臨秋帶月明。同心如可贈,持表合歡情。

唐陸暢

寶扇持來入禁宮,本教花下動香風。

姮娥須逐彩雲降,不可通宵在月中。

扇上畫牡丹

唐羅隱

為愛紅芳滿砌階,教人扇上畫將來。

葉隨彩筆參差長,花逐輕風次第開。

閑掛幾曾停蛺蝶,頻搖不怕落莓苔。

根生無地如仙桂,疑是姮娥月裏栽。

唐司空圖

珍重逢秋莫棄捐,依依只仰故人憐。

有時池上遮殘日,承得霜林幾個蟬。

詠破扇

唐唐怡

輪如明月盡,羅似薄雲穿。

無由重掩笑,分在秋風前。

悲紈扇

唐韋應物

非關秋節至,詎是恩情改。

掩顰人已無,委篋涼空在。

何言永不發,暗使銷光彩。

古扇

唐項斯

昨日裁成奪夏威,忽逢秋節便相違。

寒塵妒盡秦王女,涼殿恩隨漢主妃。

似月舊臨紅粉面,有風休動麝香衣。

千年蕭瑟關人事,莫語當時掩淚歸。

詠扇

唐徐夤

為發涼飆滿玉堂,每親襟袖便難忘。

霜濃雪暗知何在,道契時來忽自揚。

曾伴壹樽臨小檻,幾遮殘日過回廊。

漢宮如有秋風起,誰信班姬淚數行。

詠破扇

唐楊淩

粉落空床棄,塵生故篋留。

先來無壹半,情斷不勝愁。

代秋扇詞

唐鄭谷

露入庭蕪恨已深,熱時天下是知音。

汗流浹背曾施力,氣爽中宵便負心。

壹片山溪從蠹損,數行文字任塵侵。

綠槐陰合清和後,不會何顏又見尋。

郭沫若曾為扇廠工人欣然題詩壹首:

清涼世界,出自手中。精逾鬼斧,巧奪天工。飛遍寰宇,壓倒西風。

人們之所以鐘愛扇子,是因為壹種深沈的中國文化的結。

扇子後面,有許多故事,許多人,許多種不同的生活。我想起壹些古畫,畫中的士大夫們神定氣閑,靜坐著對弈或品茶。旁邊是幾個年方及笄的小丫鬟,打著長柄的薄如蟬翼的扇子,那是壹種貴族的做派吧;又有歷代深閨中的女子,搖著輕羅小扇,撲花中蝴蝶、捉月下流螢;她們在臨水的閣樓上,從雕花的窗裏探出頭來,也是壹把輕盈的明月般的團扇,半遮著曼妙的容顏或斜倚腮邊襯出明眸皓齒的二八年華;又或在茶樓酒肆,風流才子將折扇瀟灑壹揮,談詩論酒,或將折扇壹合,打躬作揖,扇,是風流年少不可缺的行頭。

扇常常被作為愛情的信物。古代女子將自己美好的願望寄托在自己貼身的物件上。漢班婕妤作《怨歌行》“新制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圓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風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這不僅是後妃對君恩短如朝露的感慨,也是在男尊女卑、壹夫多妻的社會裏對執著愛情的渴望。東晉時的桃葉,對不計名位,深情愛戀她的書法家王獻之,寫下《團扇歌》:七寶畫團扇,燦爛明月光。與郎卻耽暑,相憶莫相忘。”那是對愛人樸素而深情的盟約啊。再有壹個秦淮河邊的李香君,她的斑斑血跡在候方域相贈的扇子上染就朵朵桃花。“桃花扇底送南朝”,這把扇子,映射出個人的際遇和歷史的滄桑。

多姿多彩的扇面,有用精密的絲綢所做,有用雪白的絹紗縫制,有用潔白、玄色或泥金的紙糊就,是壹片鐵畫銀鉤、或是青山綠水、蟲魚鳥獸、花草樹木、仙人、仕女、孩童……在小小的方寸之間,有著壹個豐富的世界。富貴平庸之人愛工筆畫的花卉仕女,散淡之人愛潑墨山水,端方之士景仰聖賢畫像,高潔之士提詩以明誌,小小壹方扇,其人的審美情趣和境界可窺壹斑。

另壹種的灑脫、幽默或辛酸也關聯著扇子。諸葛亮羽扇綸巾,談笑風生。輕輕揮動潔白的羽毛扇就揮來了東風,揮來滿船的箭,也揮來蜀國的壹分江山。漢鐘離坦胸露腹,搖著壹把芭蕉扇,怡然自得,大俗即大雅。濟顛和尚背插著壹把破蒲扇,腰懸酒葫蘆,似醉亦醒。恐怕,扇子已經成為他們形象的壹個特征,彼此不能分離了。傳說中的唐伯虎放蕩不羈,流連美色,真實的他卻是落魄而不得誌。看他的《秋風紈扇圖》,那種孤高落寞,無人賞識,自覺不合時宜又不肯俯就的情緒通過秋風裏的紈扇和悲戚的美人表露無疑……  

扇子,在歷史的長廊中與人的情感、生活息息相關的扇子,和風箏、茶、書畫等物品壹樣,有著鮮明的中國印記的,在電風扇、空調日漸充斥我們的生活的今天,似乎要被我們遺忘了。偶有人在蘇杭遊玩,帶來精致的月圓形的扇子,把玩著,壹種久違的馨香飄入我心中……

濃縮的書畫藝術——扇面

折扇的結構由扇面和扇骨兩部分組成。扇面按質地不同又主要有紙面和絹面兩種。扇面作為藝術品始於宋代,北宋時已有人在紙面折扇上題詩作畫,而南宋時才出現絹面折扇。由於宋元時期流行團扇,用折扇的人不多,而折扇又是易損日用品,所以流傳下來的實物極為稀少。明代中期,折扇書畫逐漸流行起來。由於扇面的形狀呈半圓弧形,因而其構圖別具壹格,形成妙趣橫生的畫境。無論是山水、人物、花鳥、走獸等“繪畫”,還是詩詞歌賦等“書法”,都可以創作出格調清新多變、布局錯綜紛繁的構圖效果,從而突破了傳統的繪畫和書法模式,為中國書畫史開辟了嶄新的壹頁。

但應該指出的是,並非存世的所有扇面都值得收藏和投資。道理很簡單:扇面書畫與壹般的書畫作品壹樣,只有精品才具有升值和鑒賞價值。下面按不同的時代及類別,大致介紹壹下具有投資價值的扇面。

明代成化以後,扇面藝術進入輝煌時期,許多著名書畫家(如仇英、沈周、蘭瑛、唐寅、董其昌等),都在扇面上留下了不朽的作品,這是中國書畫藝術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扇面彌足珍貴,很難覓得,不少收藏投資者把它們視為最高的追求目標。

在明代扇面書畫的基礎上,清代又有了新的發展。這壹時期名家輩出,作品形式多樣,除繼續表現各家名派的個性藝術風格外,還流行雙人甚至多人聯合創作,有夫婦合作、師生合作、友人合作等多種形式。比如高翔畫的“梅花疏枝瘦朵”扇面,便由金農和陳章題詩。乾隆的幾柄消暑折扇,扇面的壹面由劉統勛題寫書法,另壹面由鄒壹桂畫蘭花、蝴蝶,或蔣遷錫畫牡丹花。其中由雙人合創“壹字壹畫”扇面的方式,後來被文人雅士們廣為仿效,例如:梁啟超的書法扇面,由余紹宋配畫山水圖;陳法琛的書法扇面,由其弟子陳懋侗配畫工筆折枝牡丹。有意思的是,“柯橋竹石圖”扇面是由壹位名家與其5個弟子聯合創作,其配合默契,作品風格渾然壹體,令人叫絕。

民國以後,“壹字壹畫”扇面的合作更為流行,此種形式壹直沿襲至今。由於合作夥伴各自都有相當高的藝術修養,能夠前呼後應、互為襯托,自然能夠收到異曲同工的藝術效果。這類扇面備受藏家青睞,從歷年的拍賣價位看,壹般都大大高於單人的作品。

從清代起,折扇藝術再顯歷史的輝煌,很多書畫家在扇面構圖上刻意創新,尤以山水畫的構圖有超常的突破。通常山水畫的構圖講究“地平線”,而扇面卻是上寬下窄,且呈半圓形狀,如果依然水平地處理地平線,則扇面下端的兩角勢必形成空白。為了使構圖合理,景物自然,創作者們相繼創立了滿幅構圖、邊角構圖和壹河兩岸構圖的三種新章法。其中,滿幅構圖是讓景物占大部分空間,整體感覺實多虛少,通常以描繪山景居多;邊角構圖是把主要景物集中在左側或右側的下角,或自左邊或右邊向下伸展,整體感覺虛多實少;壹河兩岸構圖則主要是表現江河兩岸風光,如壹江春水或左右橫穿,或上下直流,或斜向而瀉。這三種構圖形式為後來扇面山水畫的發展開辟了新篇章,很多畫家創作了大量構圖精妙、題材新穎、氣勢磅礴、風光秀麗的山水扇面佳作,深受歷代藏家青睞。如袁江、王鑒、黃賓虹、張大千、馮超然等的山水扇面,在海內外書畫市場被推崇為傳世之作,極具保值增值意義。山水扇面的成就,對花鳥扇面的創新也頗有影響力,近現代畫家高翔、王雲、楊晉、任伯年、齊白石、傅抱石等都有格調清新的花鳥扇面問世,其同樣走俏國內和國際市場。

此外,自明清以來,壹些著名的書畫家都有壹種習慣,即在繪畫、書寫扇面時,總要先考慮扇骨的工藝水平,甚至只有出自名手的扇骨,才肯揮毫落墨。如明代蘇州制骨名家李昭、馬勛、馬福、柳玉臺等所制的扇骨,便都有落款,它們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都具有很高的鑒賞價值和經濟價值。

  • 上一篇:蒙古習俗的老式婚俗是怎麽樣的?
  • 下一篇:重陽節傳統習俗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