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菩薩的發型應該是什麽樣?
這個很難說啊,為什麽呢?
因為觀音菩薩的人物造型,是經常變化的。
白衣觀音圖(唐 吳道子 )
這個也是吳道子所繪制的觀音像
這是正法明如來像,《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記載,阿難曾向釋迦牟尼佛請問觀世音菩薩的來歷。佛陀告訴阿難言:“此菩薩名“觀世音自在”。亦名“撚索”,亦名“千光眼”。善男子,此觀世音菩薩。不可思議威神之力。已於過去無量劫中,已作佛竟,號“正法明如來”。
這是在普陀山的普濟禪寺毗盧觀音寶像
遼代木雕水月觀音像
這是中國清代宮廷畫家禹之鼎的作品,觀音菩薩的造型更是與其他的不同。
以上僅僅是壹部分觀音菩薩畫像或者雕像,在以上圖片中不僅僅說是發型,就連造型都各不相同,各具特色。
個人覺得,造型和發型的演變,應當根據所處歷史人文環境來進行說明的。
畢竟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哪怕是高於生活壹萬八千裏,取材還是來自基本的生活狀況。
佛教,畢竟屬於外來宗教,雖然現在佛教在其發源地的信徒已經比較少了。受到了其他宗教的沖擊,
印度教、耆那教、佛教都是誕生在印度,而且現在印度國內宗教種類也比較多,在印度境內信奉的宗教主要有印度教、伊斯蘭教、錫克教、基督教、和耆那教。耆那教這個就比較有意思了,這個宗教分成兩派,壹派別叫做天衣派,另壹個叫做白衣派。區別在哪裏呢?那就是天衣派又稱裸體派。。。。。感興趣的,自己去找找相關的東西吧。
既然佛教誕生於印度,那麽佛教的壹些元素,就還帶著印度的風采。
這是《青銅鎏金悉達多王子擺件》
唐代時期,佛教素材藝術品,更是與當時的社會風氣相互吻合,
人物形象更是接近於現實生活。(上圖)
比如以胖為美。和物質生活的提高,佛教題材的藝術品中,人物身上更是攜帶了大量的飾品作為裝飾。
當佛教處於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人物的造型更是趨於“秀骨清像”,看起來更是絲衣博帶、神情飄逸。(下圖)
佛教自印度起源之後,於中國歷史漢代漢明帝時期傳入中國。在進入中國之後,兩種不同的文化發生了碰撞與融合。在文學作品、畫像、雕塑等方面,兩種文化融合的極其明顯。
如,在大量佛教故事的影響下,大量充滿神魔色彩以及鬼怪元素的小說出現《搜神記》,畫家也開始大量創作佛教題材繪畫,甚至出現了以畫佛教繪畫而聞名的吳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