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有肉不在褶上”,這是壹句家鄉人常說的口頭禪,形容那些不顯山不露水的人,也用來告訴那些愛出風頭的人大可不必那般鋒芒畢露。
“包子有肉不在摺上。”大概意思是說作人要把真本事藏在裏面,要內斂,要不顯山不露水。 這句再普通不過的俗話,恰恰準確地反映了中國的特質。
中國人祖祖輩輩是農民,在這片並不肥沃的土地上,吃飯問題自古至今都是第壹大問題。從孔聖人的“民以食為天”到現在的黨中央的壹號文件,無不在談吃飯問題。中國人見面第壹句話自然是最關心的“您吃了嗎?”農耕需要風調雨順,因此中國人的性格和順而含蓄;農民整年春種秋收,秋收的東西要收藏囤積起來吃上壹整年,所以中國人把包容與內斂視為美德。反應在吃上,也就自然喜歡把各種好東西藏在內裏。因此,包著精華美味,用貌似溫柔的水蒸制而成的包子,無疑是最能體現中國人特質的經典美食了。而且不論長城內外,大江南北,有不吃餃子的地方,卻少見不吃包子的區域。順便提壹下海洋文學熏陶下的西方人。漁民最希望的是晴朗的天氣,所以他們見面首先是問“天氣怎麽樣?” 漁民捕上魚來當然是先吃最新鮮的,包藏和存儲對他們來說並不重要。所以他們喜歡吃的東西也是把精華的部分放在外面,然後簡潔明快地用烈火幹柴去烤。批薩、蛋糕,無不如此。吃,其實就是壹面映照出不同地域人性特質的鏡子。
回過頭來再說包子。包子的外表大同小異。但包子裏所蘊藏的內容卻實在豐富多樣,異彩紛呈。從最粗俗的大菜包子到精細的蟹黃小籠,還有那讓外國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灌湯包兒,天上飛的,地上長的,水裏遊的,這麽說吧,只要是能吃的東西,幾乎沒有什麽不能做成包子餡兒的。這真是體現了中國兼收並蓄,融合包容的文化品性。也確實應了“有肉不在摺上”的俗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