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文《論語》、古文《論語》和《論語》註釋漢代經學有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的論爭,形成兩個學派,兩派的論爭壹直延續到清代後期。秦代焚書坑儒,儒家經典幾瀕毀滅,幸存的儒生堅守儒家衣冠和禮儀,依靠口耳相傳,傳述他們的經書。漢初開書禁,搜求和寫錄古籍,立官學傳授;整理出寫本。這些寫本都用當時通行的文字——隸書(當時的簡筆字)書寫,稱今文經。後來,又出現了壹部分用戰國時代通行的篆文書寫的經籍,稱古文經。今文經和古文經不只是書寫的字體不同,篇章文句和文字訓釋也有差異。漢代傳經重視師法門戶,於是形成對立的學派。
漢代流傳的《論語》,也有今文和古文之分。
今文《論語》有兩家,魯人所傳者稱《魯論》,齊人所傳者稱《齊論》。
《魯論》凡20篇,《齊論》凡22篇。《齊論》多出的兩篇,《漢書藝文誌》自註曰:“多《問王》、《知道》”;學者們又懷疑“問王”為“問玉”之誤。不過這兩篇今皆不存,是非已很難稽考。魏何晏《論語集解序》說:“《齊論》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頗多於《魯論》。”現在我們只能知道《齊論》的訓釋之詞較《魯論》多。
古文《論語》只有壹家,據說是和古文《尚書》壹同為魯恭王在孔子故居墻壁中發現的。這事和古文《尚書》壹樣真偽難辨,我們可以不再管前人的這些糾纏不清的筆墨官司。《漢書藝文誌》記“《論語》古二十壹篇,出孔子壁中,有兩《子張》”。古文《論語》簡稱《古論》,篇名比《魯論》多壹篇,是把《堯曰》篇的“子張問”另分為壹篇。《古論》的文字與《魯論》、《齊論》也有四百多字不同。《魯論》、《齊論》最初各有師傳,相信《古論》的人較少。
我們現在流傳的版本,不是《魯論》,不是《齊論》,也不是《古論》,而是《張侯論》。
張侯,指西漢末年安昌侯張禹,他先傳《魯論》,又講習《齊論》,把這兩個版本融合為壹,篇目以《魯論》為根據,稱為《張侯論》。張禹是漢成帝的師傅,他的這個本子為壹般儒生所尊奉,便通行天下。東漢靈帝時代刻熹平石經,用的就是《張侯論》。
東漢末年鄭玄以《張侯論》為本,參照《齊論》、《古論》,作《論語註》。魏何晏又以鄭玄註為本,作《論語集解》,這就是通行的宋本《十三經註疏》中的《論語》版本。
《論語》內容豐富而文字簡約,這為註釋和講解留下發揮的天地,古代解釋《論語》的書達三千余種,下面擇其最主要的略作敘錄。
《漢書藝文誌》記漢人傳授《論語》12家、229篇;《隋書經籍誌》補記漢時周威、包鹹為《張侯論》作章句,馬融作訓詁。但這些註釋已經全部亡佚。東漢末年鄭玄作的《論語註》,現殘存壹部分,尚可看到《齊論》、《魯論》、《古論》的壹些面貌。
《隋書經籍誌》記魏司空陳群、太常王肅、博士周生烈均曾撰《論語》義說,這些也已經亡佚。《論語集解》撰者何晏、孫邕、鄭沖、曹羲、荀凱五人,“***集《論語》諸家訓註之善者,記其姓名,因從其義,有不安者輒改易之”。這個註釋本集孔安國、包鹹、周威、馬融、鄭玄、陳群、王肅、周生烈等漢魏各家古註,是現存最古的註本。梁皇侃為《集解》又作《論語義疏》,再集魏晉數十家之說為何晏《集解》申說,唐代傳入日本,為日人所推重。
宋邢昺為何晏《集解》作新疏(《四庫全書》作《論語正義》),邢疏“翦皇氏之枝蔓,而稍傅以義理”,詳於章句訓詁和名器事物,“其薈萃群言,創通大義,已為程朱開其先路矣”(《鄭堂讀書記》)。宋人編《十三經註疏》,所收《論語》即題為“何晏集解”、“邢昺正義”,合稱《論語註疏》,通行至今。
南宋朱熹以《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四書”,為之集註。其中,《論語章句集註》訓詁、義理並重,也較為通俗易解。朱註是明清兩代科舉用書,為讀書人所本,影響很大,但理學氣味較濃。清人毛奇齡《論語集求篇》專為駁斥朱熹《章句》之作。該書旁征博引,資料宏富,於禮儀、軍制、方名、象數、文體、詞例,反復推勘,以證朱註之謬;但其中也有些地方強生枝節,半是半非,甚至有立論不足為據者。參讀時須加辨別。
清人註疏中影響最大的是劉寶楠的《論語正義》,他認為:皇疏“多涉清玄,於宮室衣服諸禮,闕而不言”,而邢疏“又本皇氏,別為之疏,依文衍義,益無足取”。(《後序》)他打破漢學宋學的門戶之見,不守壹家之言,廣泛征引,擇善而從,力求實事求是,折中大體得當。劉氏於道光八年(1828)開始著述此書,1855年於書將垂成時病故,由其子劉恭冕繼續寫,於同治四年(1865)全書寫定,前後歷時三十八年。這部書集前人註疏之大成,至今仍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近人楊樹達撰《論語疏證》,匯集三國以前古籍中與《論語》有關資料,排比於《論語》原文章句之下,間下己意以為按語。主旨是以事例為證,疏解《論語》古義,考訂是非,解釋疑滯,發明孔子學說。引書約70種。陳寅恪《序》稱:“乃自來詁釋《論語》者所未有,誠可為治經者辟壹新徑,樹壹新楷模也。”
近人程樹德撰《論語集釋》,是集古今《論語》註疏大成的名作,引錄典籍680種,取舍謹嚴,博而不濫,凡120萬言,體例周備,疏解詳明,便於披閱。
近人錢穆詮釋《論語》的專著《論語新解》,以篇次為序,對原文註釋、解析、串講並白話試譯,不乏新見,在港臺及海外較流行。
近人楊伯峻撰《論語譯註》,包括原文、註釋、譯文、余論四部分,並附《論語辭典》,是當代較好的白話譯本,流傳廣泛,但仍有壹些闕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