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客家歷史老故事,以弘揚客家民俗、風情等獨有的客家傳統文化老故事

客家歷史老故事,以弘揚客家民俗、風情等獨有的客家傳統文化老故事

客家,是中國漢族的壹個龐大的民系***同體,形成歷史悠久,人數眾多,有關方面介紹,客家人現有總人數5500萬,其中中國約4500萬,在海外客家人當中,大多數居住在亞洲的壹些國家,其中馬來西亞約125萬、印度尼西亞約150萬、泰國約37萬、越南約30萬、新加坡20萬、緬甸10萬,其他分布在美洲、歐洲、澳洲等地對分布如此寬廣的客家歷史源流的研究,直到20世紀才引起人們的廣泛註意,但此前的客家源流也有壹些零星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中葉。

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漢人,由於戰亂、饑荒和政府獎懲的原因,輾轉南遷,先後擴展到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四川、湖南、臺灣等省以及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目前世界上已有壹億以上的客家人。

客家先民自中原遷居南方,總計大遷移五次。秦漢之間,趙佗自立為南越王。漢武帝發兵南下平定南越,然後在秦代南疆三郡的基礎上設置了九郡,其中就有閩中郡。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群雄割據,戰亂頻繁,烽火連天。居住在黃河流域的大批漢族民眾,紛紛往南遷移,正所謂“群雄爭中土,黎庶走南疆”。三國時,曹魏曾采用招致邊民內遷的政策,延至西晉。建武年間,晉元帝率臣民南渡,即“永嘉之亂,衣冠南渡”。

從漢末至東晉,中原漢人南遷長江流域,這是第壹次大遷移。

東晉時期,長江流域戰火紛飛,漢族民眾又繼續向南遷移。羅香林教授《客家源流考》稱:“迄晉武帝統壹中國,以見及三國割據的由來,而盡罷州郡兵權,邊州因而空虛。會八王相繼作亂,國力因而削弱,邊區內徙的部族,便得相繼乘機而起,於中國內地的壹部分,建立他們的割據政權。晉代的中央政府,不得已也遷到建康,就是現在的南京,內地的人民有遷移力量的,或有遷移的機會的,都相率南遷,當時稱為‘流人’。”當時,福建地處東南海濱,局面較為穩定,因此南遷的中原民眾壹批壹批湧來,沿武夷山南下或由贛南到汀州、寧化的石壁寨(現名石碧村)壹帶,然後繼續移遷汀州郡各屬地;壹部分則由贛北向贛南散居各邑。入汀的中原民眾與當地閩越族、畬族逐漸融合,成為汀州早期客家人。唐朝二年,閩粵之間有少數民族不滿政府的壓迫,聚眾反抗。朝廷命左郎將陳政為嶺南行政總管,統率大軍入閩鎮守。唐鹹通年間,駐軍因故反叛,以龐勛為首,率軍進攻中原,後黃巢起義,十幾年動亂,使得中國各地人民分頭遷徙。其後,黃巢部下朱溫弒唐昭宗,改國號梁,開始了五代紛爭的割據局面。從東晉至五代,漢人又由長江流域南遷,這是第二次大遷徙。當時中原氏族入汀者數以千計。

宋高宗南渡,金人南下,元人入主,客家人的壹部分,又由閩贛分遷至粵東、粵北。這是第三次大遷徒。在此期間,中原氏族流亡入汀者日眾。據說陳朝皇室陳元光裔孫陳叔明***有九子,成為巨族,奉諭巨族分居,乃散布九州。“九子分九州,滿子封汀州”的陳魁(其實為第六子),字參琬,敕封大夫,攜帶家室97口遷汀州,為汀州陳姓始祖。汀州寧化石壁寨是當時江西入閩和閩北南來的重要通道,成為中原人入閩的中轉站和客家許多姓氏先祖的居留地。就在此時,“散居於汀州、邵武各屬的客家人,再遷梅州”。客家人從中原遷徒到中國南方,以及出海至南洋群島乃至世界各地,有壹大部分都經過了汀州寧化石壁。

明末政治腐敗,又值連年災荒,赤地千裏,民不聊生,加之文官貪斂,武官誅戳無辜,致使官逼民反,農民起義各地蜂起。清軍入關,進逼京師,旋又南下,史可法殉難,南都失守,福王出降,腥風血雨,遍於國中。清兵入閩,汀州、贛州大批民眾倉皇逃難,分遷至粵中及濱海地區,乃至川、桂、湘及臺灣,且有壹小部分遷至貴州南邊及西康之會理。此為客家人的第四次大遷徙。明末清初張獻忠農民起義失敗後,四川壹帶遭兵火之災,田園荒廢,地廣人稀。康熙年間詔命農民遷往開辟墾殖,這是清代有名的壹次大遷移,所謂:“移湖廣,填四川。”。

清同治年間,受廣東西路事件及太平天國起義的影響,部分客家人分遷於廣東南路與海南島、臺灣、香港、澳門、南洋群島,甚而遠至歐、美各洲。這是第五次大遷徙,是太平軍失敗以後的屬於世界範圍的遷移。

客家先民東晉以前的居地,北起並州上黨,西屆司州弘農,東達揚州淮南,中至豫州新蔡、安豐。上黨在今山西長治縣境,弘農在今河南靈寶縣南20公裏境上,淮南在今安徽壽縣境內,新蔡即今河南新蔡縣,安豐在今河南渭川固始等縣附近。客家先民未必盡出於此,然此實為他們基本住地,欲考證客家源流,不能不註意及此。

客家是壹個具有顯著特征的漢族分支族群,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布範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壹。從西晉永嘉之亂開始,中原漢族居民大舉南遷,抵達粵贛閩三地交界處,與當地土著居民雜處,互通婚姻,經過千年演化最終形成相對穩定的客家民系。此後,客家人又以梅州為基地,大量外遷到華南各省乃至世界各地。客家四州為梅州、贛州、汀州、惠州。福建省寧化縣石壁是客家傳說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被成稱為“客家祖地”。

歲時節令的民俗活動起源很早,如春節,源於上古社會的“臘祭”,“過年”的傳統也起源於上古。除過年過節,還有四時節令,以及其它俗信紀念。這些活動表達了人們的善良心靈,特別是隨著時代的前進,人們在傳承舊俗中,不斷摒棄陋俗、繼承良俗、增添新俗,使傳統的歲時節令民俗活動更加絢麗,展示出中華民族客家人的傳統文化風采。

客家服飾講究樸素實用,寬敞簡便。普遍喜穿素色,尤以藍、黑、白色最為流行。農村女子普遍系著的壹種圍裙"掩腹",其實可以掩胸,下擺寬及兩側,上端縫花刺繡,另加“頸鏈”、“腰鏈”和“牙牌”、“手鐲”等服飾。姑娘梳辮,少婦盤髻。勞動者則多穿對補救短衫的,俗稱褂哩。讀了書的男子多改著西式褲。

鞋襪方面,多穿布鞋,是家庭婦女自制的。

  • 上一篇:自制10斤月餅的做法及配方
  • 下一篇:婚禮有哪些遊戲項目?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