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論述骨傷的治療方法

論述骨傷的治療方法

骨傷科

來源:神農網 |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壹、骨傷的治療 蒙醫骨傷治療方法大體上與中醫學和現代醫學的手段類似,也有復位、整復、固定、按摩、功能煆煉及全身用藥等療法。蒙醫骨傷很重視膳食治療、推拿按摩和護理。在固定材料方面亦有其獨到之處。 按摩是蒙醫傳統的治骨傷方法之壹。在醫治骨傷的各個階段按摩法也各不相同。骨傷初期壹周,由於軟組織、血脈、淋巴管不同程度地受到影響,血、“協日”熱偏盛,惡血集聚,表現紅、腫、熱、痛。此期為了散積血、消腫,在夾板間隙和遠近端噴酒輕揉,痛處指嵌,在有關穴位點壓,可舒筋活血、促進代謝,有利於痊愈。 過了初期階段,壹般都能夠進入復位穩定時期。但七元不同程度地受損失,所以在治療骨傷全過程中采取加強臟腑功能,補充七元,營養筋骨的治療原則。同時可在脾、肝、心、腎、肺穴噴酒按摩,沿脊椎上下推拿加強血流。 藥物治療初期根據病情對癥選用七寶湯、七雄丸、二十五味樟腦散、珍珠丸、單味三七散。中期散瘀清熱、接骨,可選用九味秘方散、六味青銅散、八味朱砂散、六味石塊明散。後期強筋養骨、補元,鎮“赫依”、舒筋,選用健脾歸津散、二十五味大湯散、三十五味沈香散、十八味水銀丸。如果是開放性損傷,首先清創,塗藥,整復,同時選用清熱生肉藥物。如五味珍珠丸、六味麝香丸、八味紅花止血散,可接通血脈,修復創傷,生新肉,骨傷愈合。 護理:註意被褥衣著的清潔,防止褥瘡,註意夾板和捆綁布帶的松緊度。要註意飲食護理,《飲膳正要》中說五谷之果為主食,五類水果為助食,五類之肉為補食,五類蔬菜為養食,五味調食則補養元氣。骨傷初期飲食宜多食稀粥、水果蔬菜、新鮮奶食,忌油膩、酒和海味。中期宜食炒米、谷類、牛羊豬軟骨、肝、腎、豆類和菜類、骨湯等。後期應食五谷、蛋、蔬菜類。 功能鍛煉:活血,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供足營養,促進愈合。功能鍛煉應從少量小幅度到長時大幅度。如上肢骨傷應從手指運動、前臂肌肉等開始鍛煉。 正骨材料 1.白酒:白酒按摩對正骨頗為重要。具體操作有兩種,壹是將白酒直接塗擦在骨折部;另壹種為噴酒法,即醫生嘴裏含壹口白酒,用兩手輕輕地撫摸患處,隨而把酒重重地、均勻地噴在骨折處,接著進行按摩。蒙醫認為白酒具有散熱、止痛、舒筋、活血等功能。特別是在患處噴酒後,既能使緊張攣縮的肌肉舒展,又能使松弛乏力的肌肉增加張力,以維持屈伸肌組之間的平衡,有利於骨折的愈合。 2.青銅鏡:在臟腑穴位處按摩,可解毒,增強“赫依”血循環。 3.圓形銀鏝:在骨折處和瘀血部位進行按摩,有解毒、改善“赫依”氣血運行之功。 4.銅針:在疼痛部位的有關穴位處有規律地敲打按摩,可增強“赫依”血循環,恢復感覺。 5.蛇蛋花石:開放性骨折時在傷處按壓可止血、鎮痛。 6.夾板:必須有良好的彈性,以適應肢體肌肉舒縮變化的生理要求。壹般用柳木、紅白松木、牛皮、牛骨等材料制成。 7.墊:應柔韌並能維持壹定形狀,不易變形,又有壹定支持能力;能散熱,對皮膚無刺激;能吸水分並且能保護酒力性。需消腫時可用兔毛、羔絨等制墊。骨肉脫離者用鞣皮、紙等做墊,開放性骨折用油鞣革墊。除此之外可用氈、紗布等制墊。根據骨折的具體情況可制成方形、長形、梯形等墊。如並列骨幹骨折應放長型墊以分開雙骨,肢體斜坡處放梯形墊。壓墊的大小、厚薄要適宜,形狀需與肢體相吻合,放置位置要正確。位置放錯,則起反作用,使骨折再移位。 8.縛帶:夾板兩端和中間進行捆綁。但應註意血循環不受到影響,血脈不受壓為原則。 9.繃帶:包裹夾板用。 10.砂袋:大小布袋,內裝細砂,鑲於患部兩側。具有固定骨折,吸去血、“協日”熱,脈熱,骨熱和鎮痛作用。 復位法 1.調整位置,松弛肌肉 調整好所傷肢體,對復位做最初的準備。將骨折肢體擺至最佳位置,可使肌肉處於松弛狀態,對復位創造有利條件。如,髕骨骨折復位時采取下肢完全伸直位,鎖骨骨折復位采取挺胸位等。 2.拔伸吻合 為矯正重疊移位的基本方法,也是常用方法。沿著肢體縱軸,由遠近骨折端作牽引和反牽引。做到用力輕重適宜,持續穩準,使移位的骨折端慢慢地拔伸過來。 3.旋轉屈伸 主要矯正骨折斷端間的旋轉和成角畸形,特別是關節部位骨折時常用此法復位。在拔牽下,由遠端旋轉壓合復位。 4.推擠提壓 矯正側方位移位時常用此法。可以用手指壓骨折端的凸起處,使其復位。 5.扣擠分骨 凡是兩骨並列部發生骨折時,骨折斷端因骨間肌或骨間膜的收縮而互相靠攏。整復時應以兩手拇指及其它四指,由骨折部掌側、背側擠骨間隙,使靠攏的骨折斷端分開,遠近端互相穩定,使並列的雙骨折能像單骨折壹樣。 6.成角折頂 橫斷骨折而移位時,單伸牽引,常不能解除骨斷端交鎖,以致骨斷端不能良好整復,術者用兩手拇指頂住骨突出的壹面,其余手指環抱凹陷的壹面,先將骨折片向成角的壹面,加大成角,解除骨片交鎖,然後逐步向成角的相反方向折頂,使之整復。 7.勾提頂壓 矯正不明顯部位骨折或脫位或者斷端鑲入時常用此法。如尾骨骨折或脫位時采用食指勾提頂的同時用拇指壓,使其復位。 整復後按摩推拿 為了使骨折面緊密接觸,理順軟組織,改善血循環,輕柔地循肌肉、肌腱的活動方向,順骨摸筋,達到安肌散瘀、舒筋活血、消腫、促進愈合的作用。蒙醫傳統按摩法有十四種。即順骨捋法、摶法、按法、蹭法、揉法、搖法、撚法、抖法、擠法、攥法、捏法、抻法、搓法、嵌法。 1.捋法 適用於胸骨、脊椎骨、四肢骨折及脫位的治療。主要用於病程中期或末期。用手接觸患者傷處及周圍,適度的用力,循序漸進地進行捋摸。能達到舒筋活血,散瘀止痛之目的。 2.摶法 適應於顱骨、尺骨、股骨、指趾骨折。主要用於橫斷骨折,粉碎骨折整後。兩手掌夾擠傷處,進行反復輕柔來回摶滾。具有調理肌筋,斷面密合等作用。 3.按法 適應於骨折變形錯位凸出部位。用手掌根輕柔地作用於患處,具有舒筋止痛的作用。 4.蹭法 適應於顱、頸骨、胸肋骨、脊椎骨及四肢骨等骨折以及關節脫位。復位固定後,在夾板兩端及痛處用手指和手掌由慢至快,由快至慢多次上下蹭摸。具有散瘀活血,解痙祛麻等作用。 5.揉法 適應於腰、肱、股、脛腓骨骨折。主要用於治療後期和大關節脫位。用手掌力上下反復搓揉。可起到消腫散瘀,止痛作用。 6.搖法 適應於四肢關節脫位、關節近處骨折、脊椎骨折及整復後使骨折面進壹步對合以及矯正骨折與周圍組織、關節囊粘連等。整復者壹手固定骨折近端,另壹手稍稍左右或上下搖擺骨折遠端,幫助骨折進壹步對合。 7.撚法 適用於肱骨、尺骨、股骨、脛骨骨折,特別是旋轉性、斜性骨折用此法整復。整復者用兩手掌緊擠於斷處按骨折移位方向逆向回旋。 8.抖法 適用於四肢骨骨折陳舊,肌肉收縮,關節僵直,血循環不良等。術者兩手握骨折遠端上下波浪式抖動。 9.擠法 適用於肩胛、脊椎骨及四肢骨骨折。用手掌、拇指等用力於傷處,由下而上推壓。可散瘀,消腫,舒筋。 10.攥法 適用於肩腫、髖、膝等部位骨折腫脹。患處雙手緊握逐漸用力。可起散瘀,消腫,止痛作用。 11.捏法 適用於鼻骨、頸骨骨折及陳舊性脊椎骨折等。用拇指與食指指腹捏拿之力彈拔斷處、痛處的肌肉、肌腱、筋膜。可活血、生肉、散凝等。 12.抻法 用於顱骨、下頜骨、肋骨骨折、肌筋痙攣等。用雙手拇指或手掌在表面從裏往外抻摩。 13.搓法 用於顱骨、頸骨、胸肋骨、脊椎骨、四肢骨骨折,特別是粉碎性骨折。用拇指或手掌、掌根部在傷處或腫痛、硬化位上下搓。可松弛肌肉、肌腱之收縮,散腫結,矯正碎折。 14.嵌法 用於頭部傷痛、頸強直、傷骨暈厥、傷後肌肉僵硬等。用拇指甲在痛處或人中穴重力嵌按。有止肌肉痛,消除暈厥,刺激中樞作用。 骨折的治療 l.顱骨骨折 顱骨骨折可分線性骨折和凹陷骨折。全身表現有耳鳴耳聾,頸項強直,呼吸深慢,口吐白沫等。如有鼻出血、嘔吐、嗜睡時可能有腦組織損傷。 治療:線性骨折不需特殊處理,清潔口腔、鼻腔,內服八味紅花止血散、人參湯等。凹陷骨折可手術復位,服六味石決明散和五味珍珠散等。 2.鎖骨骨折 鎖骨位於表淺,最易遭受外力損傷而發生骨折,臨床常見。常由於跌撲時肩部或以手掌觸地,外力傳至鎖骨而折斷或者直接棒打彈傷。 臨床表現:病人多用健側的手托患肘,頭偏向患側,下頜轉向健側。骨折處壓痛,可聽到骨擦音,並可摸到重疊畸形。 整復:患者挺胸,助手在患者背後板住兩肩,術者用拇、食、中指按上提下使骨折端復位。整復後骨折端用分骨墊置於兩側固定,腋下放棉卷,以放滿腋窩為度,卷心穿壹繃帶,將繃帶兩端在背後作結。患側肘內收90度,貼軀體,吊胸前6周。 3.肩胛骨骨折 由直接暴力引起骨折,局部常有皮膚挫傷痕跡與腫脹,肩胛岡區壓痛,肩部活動受限。 整復:根據其骨折的情況用抻、揉、攥等法復位。局部敷藥包紮,三角巾固定3-4周,內服藥可加熊膽或牛膽與紅花。 4.肱骨骨折 肱骨骨折可分肱骨頸骨折、肱骨幹骨折及肱骨髁上骨折三種。 (1)肱骨頸骨折:有內收型骨折和外展型骨折。表現有肩部劇痛、腫脹、壓痛、短於健側,肩關節外形呈圓型。 整復:助手反方向牽引(外展者內收,內收者外展),術者兩手拇指抵於斷骨上段外側,余八指在下段內側進行提捺正,使其復位。復位後夾縛固定,肘內收90度,吊胸前。 (2)肱骨幹骨折:上臂痛,功能喪失,局部明顯腫脹,壓痛,遠端叩擊痛,有移位者可呈現彎曲及成角畸形,短於健側,局部粗於健側。 整復:壹助手兩手環握腋肩部向上拉,壹助手握肘部向下拉,作對抗牽引調整力線。醫者雙手掌握骨折移位方向以正之。醫者應酌情令其助手牽引中千萬不要拔拉過度。 夾縛固定:復位後裹棉墊,小夾板四塊排勻,紮帶三道紮縛,肘屈90度,前臂中立位,托板懸吊於胸前,固定5-7周。 (3)肱骨髁上骨折:肱骨下端的髁上骨折是常見的,可分為伸展型、屈曲型兩種。 癥狀:傷後肘部腫痛,嚴重壓痛,肘關節呈半屈曲位,功能消失。伸展型者肘後呈凸出;屈曲型,肘後較凹陷。 整復:患者坐位,上助手雙手握其上臂,下助手壹手握肘,另壹手握其腕部,肘在半屈位徐徐用力順勢拔伸牽引。術者先以兩手對擠糾正骨折之側方移位,然後糾正前後移位。 夾縛固定:復位後,將棉墊兩端中間剪成缺口,形成四頭,上兩頭裹肱骨下端,另兩頭裹前臂上端,用四塊夾板固定紮帶,前臂加托,用於頸部。 前臂骨骨折 前臂骨由尺橈二骨組成。在受傷時尺橈骨可同時折斷,也可單根折斷。傷後,傷處腫脹,疼痛,功能喪失,異常活動,骨擦音等。 復位:在助手的幫助下雙手拇指與食、中、無名指相對分別卡於折端,尺橈之骨間,先擠分骨,然後整兩骨之四個折端之移位,以糾正復位。 夾縛固定:整復完畢,在前臂內、外側,尺橈骨之間折端部位放分骨卷,然後托以棉墊,四塊小夾板紮帶三道,肘屈90度,吊胸前。 脊椎骨骨折 脊椎由頸、胸、腰、骶骨組成。骨折後腰背疼痛,不能坐,脊突有後突畸形、壓痛,脊椎兩旁肌肉緊張板硬,肢體麻木,不能活動,大小便失禁,失語,截癱等。 整復與固定:患者仰臥硬板床上,兩助手各牽拉腋部,兩下助手分別握兩踝部,做上下對拉牽引,並將下肢上提,使患者脊柱胸腰段呈高度伸位,術者按壓後突之棘突畸形,即可糾正。整復後,將患者保持脊椎過伸位翻轉。傷處墊以適宜之軟枕頭,取仰臥硬板床。 肋骨骨折 表現局部疼痛,深呼吸,咳嗽和噴嚏時劇痛,體難輾轉。病人畏痛而懼咳嗽和深呼吸等。局部凹陷或突起畸形,移位折端可很易觸知,可有骨摩擦聲。 整復:在助手的幫助下,局部噴酒,令傷者深呼吸,在咳嗽的同時術者下壓突出的折端借氣將陷內的折端鼓出,即可復位。 固定:外蓋棉墊,然後用多頭帶或寬繃帶包紮固定。 骨盆骨折 骨盆由髂骨、恥骨、坐骨、骶骨、尾骨組成。骨折後在骨折處疼痛,平臥時翻身不便,局部壓痛,皮下有血斑,以兩手擠壓兩側髂骨或分離兩髂前上棘時則骨折處疼痛。 整復:骨折移位時,患者仰臥,助手牽引患側下肢,醫者復位,上移則下推,分離則合其位。復位後以多頭帶固定,砂袋固定5-7周。 股骨骨折 股骨骨折臨床上較多見。可根據部位分為股骨頸骨折、股骨幹骨折。 1.股骨頸骨折:老年人跌撲,傷後胯部疼痛,不敢站立。內收時患肢縮短並外旋,膝關節輕度屈曲等。 整復:外展無需整復,用長夾板,附在傷肢外側,用繃帶包紮固定。內收型,傷者仰臥,助手兩手固定骨盆,另壹助手握髖關節上,向遠端牽引後使腿內旋位,術者按其大粗隆部猛力壹推,使其折端嵌入。 固定:方法同骨盆骨折固定法或砂袋固定,即腿應置於外展30度並內旋位,兩側用砂袋鑲住,防止變位,固定6-8周。 2.股骨幹骨折:疼痛劇烈,喪失活動能力,患肢縮短外旋和成角畸形明顯。 整復:傷者仰臥,壹助手固定骨盆。 (1)中上段骨折:壹助手壹手握膝下,壹手握踝部,將患肢擡高和外展,並略加外旋,進行拔伸,縮短重疊矯正後,術者向內側推上端,向外側拉下端,使斷骨兩端對位。 (2)中段骨折:助手應將患肢稍外展拔伸,術者同時在大腿外側推按即可對正。 (3)中下骨折:助手屈曲膝關節,使肌肉得以松弛,再拔伸牽引,術者乘機將下端向上提,即可對正復位。 夾縛固定:用8-12塊夾板固定,紮帶三道,砂袋固定。 脛腓骨幹骨折 脛腓骨幹骨折甚多見,分為脛排骨單根骨折或脛腓骨幹雙骨折,其中以脛骨骨折最為多見,脛腓骨幹雙骨折次之。 表現:傷後小腿部疼痛,迅速腫脹,不敢承重。可有成角畸形或觸之有骨擦音及假關節活動。 整復:患者仰臥,壹助手握膝上,壹助手握其足背及足跟,相對牽引,使骨端充分拉開後,術者可用壹手握住上端,另壹手握其下端,矯正內、外、前、後的移位。復位後,用五塊夾板置於小腿的前內、前外、後外、內後、外側,勿壓迫跟腱。三條帶紮縛,用砂袋固定4-6周。 二、軟組織損傷的治療 凡跌打閃挫等引起筋膜、肌肉等損傷為軟組織損傷。臨床表現傷處腫脹,疼痛,皮下瘀斑,關節活動受限,重者骨傷。 治療:噴灑手法按摩治療。根據部位之大小選用指揉法和肘揉法以活血散瘀、消腫止痛,並用理筋手法以松解攣急,舒筋。如傷部嚴重腫脹或筋膜斷裂,嚴禁手法理筋及推拿。 三、關節脫位的治療 關節脫位的臨床表現有傷後關節之骨端脫離正常位置,可出現特有的畸形,局部腫脹、疼痛,皮下瘀血斑,關節活動功能全部喪失或部分喪失。全身表現有心悸、失眠、惡心、納差、頭暈頭痛、氣急、傷處刺痛。 治療原則:應盡快予以整復,切忌暴力。應壹次成功,恰當固定,配合推拿按摩。 藥物治療:活血散瘀的藥有三果湯、三紅湯、十三味大紅湯、九味秘方散。止血消腫、舒筋藥有十三味麝香丸、珍珠丸、杜仲湯,五味石方散、九味朱砂散。壯骨健身藥有十八味水銀丸、二十五味文冠木散。清臟腑熱藥有八味清心沈香散、九味牛黃散、十味清腎訶子散等。可根據傷情對癥選用或聯合用藥。 外治:主要是外敷藥物治療。 手法治療法有以下2種。 1.復位 常用復位法有以下幾種。 (1)推拿按摩:整復前後在適當穴位進行推拿按摩,有活血、消腫、止痛作用。 (2)捏法:用拇指和其它四指在患處進行反復捏提。 (3)拔牽法:在患處的上下對抗拔牽復位。 (4)按法:用拇指或手掌在突起處按壓復位。用於胸鎖脫位等。 (5)搖法:握患關節遠端,來回搖動,以松解痙攣,恢復功能。 (6)突然拍打法:乘患者不註意,突然拍打復位。 (7)刺激法:乘患者不註意,突然給予刺激,利用患者的突然反應復位法。用於頸部關節脫位。 (8)挺法:在患者兩肩胛骨之間用膝頂住,往後扳雙肩,使胸前挺。用於胸鎖骨關節脫位。 (9)推法:用拇指或手掌推入復位法。多用於膝關節脫位。 (10)攥法:用雙手環攥患處復位法。多用於髖關節脫位。 (11)蹬拔法:用肢蹬,手拔復位法。用於肩關節前內脫位。 (12)旋轉推法:術者位於患者身後,旋轉患部,推入脫位法。主要用於頸部關節錯位等。 (13)擠法:關節兩端向中間擠吻合法。用於恥骨聯合分離的復位。 2.固定法 關節脫位整復後的固定方法有以下幾種。 (1)夾板固定:主要用於四肢關節脫位合並骨折。 (2)“∞”形繃帶固定:主要用於胸鎖關節脫位。 (3)環形繃帶固定:主要用於臏骨脫位。 (4)多頭帶固定:主要用於下頜骨脫位。 胸鎖關節脫位 胸鎖關節脫位時表現局部腫痛,影響上肢活動。前脫位時骨端突出,後脫位時影響呼吸或吞咽。 治療:前脫位時,傷員坐位,助手用膝頂住傷員兩肩胛骨間,雙手向後扳傷者肩,術者同時用拇指按下鎖骨內端,即可復位。後脫位時,術者牽引出移引的鎖骨內瑞。 固定:“∞”形固定。 下頜關節脫位 下頜關節脫臼時表現張口不能閉合,語言不清,表情障礙,兩關節窩凹陷。若單脫則下頜向健側傾斜,下頜關節部外形不對稱。 治療:患者低坐位,仰面,頭倚墻壁。術者兩拇指纏以紗布,並列伸入口內,指腹分別按扣住下頜體,先將拇指用力下按,余指上提下頜角,兩拇指感復位聲音,口即能合。單側脫臼,壹手正之,另壹手維護。 固定:四頭帶固定壹周,固定期間宜吃軟食。 肩關節脫位 肩關節脫位時表現肩峰突出,峰下凹陷,出現“方形肩”的畸形,在腋下或喙突可摸到圓滑的肱骨頭,若勉強將肘貼及胸壁,則手摸不到健側肩。可見局部腫脹,疼痛。 治療:病員仰臥,術者立於傷側,用兩手握住傷肢手腕部作拔伸牽引,將壹足(石肩關節脫位用右足,左肩關節脫位用左足)脫去鞋頂在病員傷側腋窩緊靠胸壁,逐漸用力拔伸牽引,先作輕度外展外旋,以後內收內旋,當肱骨頭滑入肩盂時,可感到壹個響聲,復位完成。 固定:無須特別固定,將上臂內收、內旋、屈肘,貼於胸壁,用繃帶懸吊於胸前。 肘關節脫位 肘關節脫位時表現肘部腫脹、疼痛,不能伸屈而彈性固定於半屈位,鷹嘴尖明顯後突,肘前窩飽滿,可摸到滑出的肱骨下端,肘三點紊亂。若有側方脫位時,可明確察知鷹嘴尖偏向壹側。 治療:患者坐位或仰臥位,壹助手握上臂下段,術者立於傷側,壹助手握腕上,與助手作對抗牽引,調線若有側方位,先予以糾正,另壹手拇指按住向前移位的肱骨下端,余指扣住尺骨鷹嘴,在牽引的基礎上施用向前扳鷹嘴突向後推肱骨下端,並同時使肘屈即可復位。 固定:肘屈、前臂用三角巾懸吊於胸前3至7周即可。 橈骨頭半脫臼時表現患臂下垂,肘部微屈,前臂內旋,不敢擡舉。將前臂外旋時痛甚,橈骨頭部壓痛,被動屈肘亦產生疼痛,無明顯腫脹。 治療:術者與患者相對,手握肘,拇指在外側按住橈骨頭,另壹手握患側腕部,使臂外旋、屈肘,同時拇指下壓橈骨頭,即有復位音或有復位感。復位成功,其癥狀消失,活動如常。 固定:屈肘90度,前臂懸吊於胸前3-4天。 髖關節脫位 髖關節脫臼時表現髖部腫痛,活動受限,足趾發麻。後脫臼時大腿內收內旋,髖膝半屈位,臀後高起,患肢縮短。前脫臼時,大腿外展外旋,髖膝半屈,足跟觸及健側小腿下段,髖外平坦,腹股溝或會陰處高突,可觸及滑出之股骨頭。中心脫臼時,股骨粗隆部凹陷變軟,量診短於健側。 治療:整復後脫臼時患者仰臥位,助手站在健側雙手分別按住髂骨翼以固定。術者站在患側,其傷肢內收,內旋位,屈髖膝90度,小腿夾於術者兩大腿之間,兩手向上提拉腘窩並稍微晃動,可有復位聲音即已復位。 整復前脫臼時在上述方法的基礎上,大腿根內側可繞壹布帶,向外牽拉時,即可有復位音,即已復位。 整復中心脫臼時患者仰臥,壹助手握患肢踝部,調線使定中立位,另壹助手把住腋窩,兩助手反向牽拉,術者立於患側,壹手推髂骨部,另壹手抓住繞過患腿根部之布帶,向外拔拉,即可將內側之股骨頭拉出,觸摸大粗隆與健側比較,兩側對稱,即已正位。 固定:復位後臥床壹周。

  • 上一篇:西班牙美食有哪些?
  • 下一篇:請大家談壹談中國傳統室內設計風格吧!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