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客家土樓為什麽呈幾何圖形

客家土樓為什麽呈幾何圖形

客家土樓是以土作墻而建造起來的集體建築,呈圓形、半圓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其中以圓形的最引人註目,當地人稱之為圓樓或圓寨。土樓屬於集體性建築,其最大的特點在於其造型大,無論從遠處還是走到跟前,土樓都以其龐大的單體式建築令人震驚,其體積之大,堪稱民居之最。在我們參觀的土樓中最普通的圓樓,其直徑大約為50余米,三、四層樓的高度,***有百余間住房,可住三、四十戶人家,可容納二三百人。而大型圓樓直徑可達七八十米,高五六層,內有四五百間住房,可住七八百人。從土樓這種民居建築方式體現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風情。

從歷史學及建築學的研究來看,土樓的建築方式是出於族群安全而采取的壹種自衛式的居住樣式。在當時外有倭寇入侵,內有年年內戰的情勢之下,舉族遷移的客家人不遠千裏來到他鄉,選擇壹種既有利於家族團聚,又能防禦戰爭的建築方式便被采納下來。同壹個祖先的子孫們在壹幢土樓裏形成壹個獨立的社會,***存***榮,***亡***辱。所以禦外凝內大概是土樓最恰當的歸納。圓樓是當地土樓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築,壹般它以壹個圓心出發,依不同的半徑,壹層層向外展開,如同湖中的水波,環環相套,非常壯觀。其最中心處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為祖堂,圍廊,最外壹環住人。整個土樓房間大小壹致,面積約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同的樓梯,各家幾乎無秘密可言。

土樓結構有許多種類型,其中壹種是內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軸線縱深排列的三堂制,在這樣的土樓內,壹般下堂為出入口,放在最前邊;中堂居於中心,是家族聚會、迎賓待客的地方;上堂居於最裏邊,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除了結構上的獨特外,土樓內部窗臺、門廊、檐角等也極盡華麗精巧,實為中國民居建築中的奇葩。

永定客家土樓布局合理,與黃河流域的古代民居建築極為相似 從外部環境來看,註重選擇向陽避風、臨水近路的地方作為樓址,以利於生活、生產。樓址大多坐北朝南,左有流水,右有道路,前有池塘,後有丘陵;樓址忌逆勢,忌坐南朝北,忌前高後低,忌正對山坑(以免沖射);樓址後山較高,則樓建得高壹些或離山稍遠壹些,既可避風防潮,又能使樓、山配置和諧d。既依據上述3個方面選擇樓址,又善於利用斜坡、臺地等特殊地段構築形式多樣的土樓,乃至發展為參差錯落、層次分明、蔚為壯觀、頗具山區建築特色的土樓群,有如永定古竹、初溪土樓群。 這些講究,無疑與地質地理學、生態學、景觀學、建築學、倫理學、美學都有密切關系,換言之,與中原傳統文化有密切關系。

從土樓建築本身來看,永定客家土樓的布局絕大多數具備以下3個特點:

(1)中軸線鮮明,殿堂式圍屋、五鳳樓、府第式方樓、方形樓等尤為突出。廳堂、主樓、大門都建在中軸線上,橫屋和附屬建築分布在左右兩側,整體兩邊對稱極為嚴格。圓樓亦相同,大門、中心大廳、後廳都置於中軸線上。

(2)以廳堂為核心。樓樓有廳堂,且有主廳。以廳堂為中心組織院落,以院落為中心進行群體組合。即使是圓樓,主廳的位置亦十分突出。

(3)廊道貫通全樓,可謂四通八達。但類似集慶樓這樣的小單元式、各戶自成壹體、互不相通的土樓在永定乃至客家地區為數極個別。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營造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福建省龍巖市的徐松生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在我國的傳統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樓獨具特色,有方形、圓形、八角形和橢圓形等形狀的土樓***有8000余座,規模之大,造型之美,即科學實用,又有特色、構成了壹個奇妙的世界。

土樓民居以種姓聚族而群居特點和它的建造特色都與客家人的歷史有密切相關。客家人原是中原壹帶漢民,因戰亂、饑荒等各種原因被迫南遷,至南宋時歷近千年,輾轉萬裏,在閩粵贛三省邊區形成客家民系。在他們被迫離鄉背井,流離他鄉的過程中,經歷了千辛萬苦,他們都有深切的體會,不論是長途跋涉的流離失所,還是新到壹處人生地不熟的居地,許多困難都得依靠自己人團結互助、同心協力去解決,***度難關。因此,他們每到壹處,本姓本家人總要聚居在壹起。這樣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獨特的建築形式——土樓。 由於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區或深山密大之中,當時不但建築材料蕢乏,豺狼虎豹、盜賊嘈雜,加上懼怕當地人的襲擾,客家人便營造“抵禦性”的城堡式建築住宅——土樓。

永定縣境內的大型方型、圓型土樓有8000余座,而圓形的則只有360座,最大的圓樓直徑為82米,最小的是洪坑村的“如升樓”,直徑為17米;最古老的是高頭鄉高北村的“承啟樓”,建於公元1709年,直徑73米,樓內最多時曾居住80余戶人家,有600多人。最壯麗堂皇的、最有代表性的是洪坑村振成樓。土樓最早時是方形,有宮殿式、府第式、體態不壹,不但奇特,而且富於神秘感,堅實牢固。樓中堆積糧食、飼養牲畜;有水井,若需禦敵,只需將大門壹關,幾名青壯年守護大門,土樓則像堅強的大堡壘,婦孺老幼盡可高枕無憂。由於方形土樓具有方向性、四角較陰暗,通風采光有別,所以客家人又設計出通風采光良好的,既無開頭又無結尾的圓樓土樓。

建造土樓,就地取材,用當地的粘沙土混合夯築,墻中每10cm厚層布滿竹板式木條作墻盤,起到相互拿力的作用,施工方便,造價便宜。土樓群的奇跡,充分體現了客家人集體力量與高超智慧,同時也閃耀著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光彩,自改革開放發來,永定土樓越來越為世人所矚目。位於永定縣湖坑鎮洪坑村的振成樓,聞名世界,被稱為人類文明史上的壹顆明珠。

  • 上一篇:西部地理柴門關遺址:古陰平雄關,扼甘川咽喉之地
  • 下一篇:客家陸川小鎮古城街美食印記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