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原文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原文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作者] 李白 ? [朝代] 唐代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雨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標簽: 抒情 詩 情感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譯文

隱隱的犬吠聲夾雜在淙淙的流水聲中,

桃花帶著幾點露珠。

樹林深處,常見到麋鹿出沒。

正午時來到溪邊卻聽不見山寺的鐘聲。

綠色的野竹劃破了青色的雲氣,

白色的瀑布高掛在碧綠的山峰。

沒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

我不由自主地靠著幾株古松犯愁。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註釋

⑴戴天山:在四川昌隆縣北五十裏,青年時期的李白曾經在此山中的大明寺讀書。不遇:沒有遇到

⑵吠:狗叫。

⑶帶露濃:掛滿了露珠。

⑷樹深:樹叢深處。

⑸青靄:青色的雲氣。

⑹倚:靠。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賞析

戴天山,又名大康山或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縣。李白早年曾在山中大明寺讀書,這首詩大約是這壹時期的作品。

全詩八句,前六句寫往“訪”,重在寫景,景色優美;末兩句寫“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轉。

詩的開頭兩句展現出壹派桃源景象。首句寫所聞,泉水淙淙,犬吠隱隱;次句寫所見,桃花帶露,濃艷耀目。詩人正是緣溪而行,穿林進山的。這是入山的第壹程,宜人景色,使人留連忘返,且讓人聯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處世外桃源,超塵拔俗。第二句中“帶露濃”三字,除了為桃花增色外,還點出了入山的時間是在早晨,與下壹聯中的“溪午”相映照。

頷聯“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是詩人進山的第二程。詩人在林間小道上行進,常常見到出沒的麋鹿;林深路長,來到溪邊時,已是正午,是道院該打鐘的時候了,卻聽不到鐘聲。這兩句極寫山中之幽靜,暗示道士已經外出。鹿性喜靜,常在林木深處活動。既然“時見鹿”,可見其幽靜。正午時分,鐘聲杳然,唯有溪聲清晰可聞,這就更顯出周圍的寧靜。環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與首聯所寫的桃源景象正好銜接。這兩句景語又含蓄地敘事:以“時見鹿”反襯不見人;以“不聞鐘”暗示道院無人。

頸聯“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是詩人進山的第三程。從上壹聯“不聞鐘”,可以想見詩人距離道院尚有壹段距離。這壹聯寫來到道院前所見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見融入青蒼山色的綠竹與掛上碧峰的飛瀑而已。詩人用筆巧妙而又細膩:“野竹”句用壹個“分”字,描畫野竹青靄兩種近似的色調匯成壹片綠色;“飛泉”句用壹個“掛”字,顯示白色飛泉與青碧山峰相映成趣。顯然,由於道士不在,詩人百無聊賴,才遊目四顧,細細品味起眼前的景色來。所以,這兩句寫景,既可以看出道院這壹片凈土的淡泊與高潔,又可以體味到詩人造訪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懷。

結尾兩句“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詩人通過問訊的方式,從側面寫出“不遇”的事實,又以倚松再三的動作寄寫“不遇”的惆悵,用筆略帶迂回,感情亦隨勢流轉,久久不絕。

前人評論這首詩時說:“全不添入情事,只拈死‘不遇’二字作,愈死愈活。”(王夫之《唐詩評選》)“無壹字說道士,無壹句說不遇,卻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訪道士不遇。”(吳大受《詩筏》)道出了此詩妙處。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作者李白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漢族,祖籍隴西成紀,出生於碎葉城(當時屬唐朝領土,今屬吉爾吉斯斯坦),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二十五歲時只身出蜀,開始了廣泛漫遊生活,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安陸、應山。直到天寶元年(742),因道士吳筠的推薦,李白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兩年半,就賜金放還而去,然後飄蕩四方的漫遊生活。李白和杜甫並稱“李杜”。他的詩歌既反映了時代的繁榮景象,也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

李白的其它作品

○ 將進酒·君不見

○ 靜夜思

○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 望廬山瀑布

○ 行路難·其壹

○ 李白更多作品

  • 上一篇:翻譯
  • 下一篇:賞析_原文作者簡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