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於江蘇北部和南京、鎮江、上海等地。 揚州評話始於明朝末年,發展於清朝初年,到清代中葉的時候就達到了極盛階段。揚州評話以描寫細致入微、結構嚴謹、首尾呼應、頭緒紛繁但井然不亂而見長,講求劇情細節豐富,人物形象、個性鮮明,語言上生動有趣。
揚州評話大師王少堂
揚州評話是以揚州方言徒口講說表演的曲藝說書形式,流行於蘇北地區和鎮江、南京、上海等地。興起於清初,不久就形成了書詞到處說《隋唐》,好漢英雄各壹方的繁榮局面,獨步壹時的書目有《三國》、《水滸》等10部,身懷絕技的著名說書家也有20人之多。到了乾隆年間,有的藝人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加工充實傳統節目,有的則創編新書。如屢試不第後成為揚州評話藝人的葉霜林把自己的遭遇和激憤心情寄寓到《嶽傳》中,說演《宗留守交印》聲淚俱下,感人至深;浦琳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編說《清風閘》,塑造了以皮五辣子為代表的壹批社會底層人物形象,影響深廣;藝人鄒必顯獨創新書《飛跎傳》,諷刺嘲笑的矛頭直指統治階級中的顯赫人物,壹定程度上反映了受壓迫者的心聲,豐富了揚州評話的表現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