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很悠久的語義學研究傳統,從最早的《爾雅》、《方言》,到後來的《說文解字》等等都是對詞匯和漢字的意義的研究。還有中國的註疏訓詁學的研究實際上涉及到詞匯學以及歷史詞匯學的很多內容。王力先生的巨著《漢語史》中就有詞匯意義發展變化的壹個專門部分。
自從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引進中國以後,中國的結構主義詞匯學有了很大的進展,出現了很多的著作,比如北京大學中文系符淮清先生的《詞義的分析與描寫》,還有賈彥德先生的著作《漢語語義學》都是代表性的著作。
20世紀末以來隨著生成語言學在中國的興起,形式語義學也開始有所發展,比如中國香港的潘海華和中國臺灣的林若望。在中國大陸,這方面的研究還是剛剛起步。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北京大學中文系袁毓林先生,比如他對漢語“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