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彜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彜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1、火把節

火把節是彜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在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四日。

火把節傳說古時撒尼(彜族支系)百姓為了反抗壹個暴虐的土司而起義,為了慶祝勝利,把這壹天定為火把節。火把節壹般歡度三天,頭壹天全家歡聚,後兩天舉辦摔跤、賽馬、鬥牛、競舟、拔河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然後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徹夜狂歡。

2、補年節

居住在四川、雲南、貴州等地的彜族居民,在新年後的農歷二月初十和十壹日,還要過壹次年節,彜語稱這個節為“麻龍火”。

每當農歷二月初十這天上午,各家各戶都要準備壹桌豐盛的團圓飯,然後由家庭主婦給自家男子敬壹杯酒,接著全家***進午餐。到中午時,男人不論大小都集中到兩位“麻公巴”家喝酒。

“麻公巴”據說是祖先打仗時首領的化身,人們在他家只喝酒不吃飯。第二天,男女老少都集中在舞坪上,由兩位“麻公巴”領頭,按“拉麽”(老主人)和“薩南”(開腔人)劃定的路線跳銅鼓舞。

舞畢,“仰巴”(吹五笙的人)再吹壹陣五笙,接著人們就地吃午飯,大家互相敬酒,***慶佳節。

3、慶年節

慶年節是彜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十月,彜族人民都要過慶年節,並相互拜祝,載歌歡舞,祝賀節日。

擴展資料:

彜族分布於雲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彜族自稱繁多,因地而異,有“諾蘇”、“密撒”、“羅羅”、“撒尼”、“阿細”等。建國後,以“彜”作為統壹的民族名稱。

其先民早在遠古時期就開始在滇池、邛都(現四川西昌東南)等地生息繁衍。其中壹支以“昆明”為名,在今雲南洱海周圍從事農牧生產,於8世紀前後建立了“南詔”奴隸政權。

彜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彜語支,有六種方言。彜族有自已的文字,是中國最早的音節文字,壹個字形代表壹個意義,文字總數達壹萬多個,其中比較通用的有壹千多個,大約形成於13世紀。1957年通過了彜文規範方案,確定819個規範彜字,並開始試行。

彜族文化藝術源遠流長,用彜文記載的歷史、文學、醫學、歷法等著作中,不乏價值極高的珍貴文獻。《宇宙人文論》用問答形式論述自然觀,是彜族哲學思想史上的重要論著;

《西南夷誌》對研究彜族歷史、文化有重要價值;還有被譯為多種文字並在國內外廣為流傳的《梅葛》、《查姆》、《阿魯舉熱》等史詩。流行的民間集體舞是“跳樂”。傳統工藝美術有漆繪、刺繡、銀飾、雕刻、繪畫等。

彜族服飾形式眾多,男子喜穿黑色窄袖左斜襟上衣和多褶寬大長褲,纏包頭,並在包頭右前方紮壹細長錐形的“英雄結”;女子喜穿鑲邊或繡花大襟右衽上衣和多褶長裙,有的系圍裙和腰帶,纏包頭;

男女外出時,喜披“擦爾瓦”,“擦爾瓦”形如鬥篷,長可及膝,下端綴以長穗,用羊毛織成,多為黑色。住房有明顯的地方特色,涼山地區多為土木結構,俗稱“瓦板屋”。雲南則平頂土房較多,俗稱“土掌房”。廣西是形似“幹欄”式的住宅。

彜族過去崇拜萬物有靈和崇拜祖先。在祭祀活動中,以祭龍規模最大。祭龍選在二、三、四月中的壹個龍日,以村寨為單位每人自帶壹碗米、壹小塊鹽,由老人備香火,在龍樹下集體祭祀;

雲南彜族則選擇正月的第壹個龍日進行祭龍,祭祀後大家席地而坐,不分長幼,八人廣席,飯自帶,肉***食,是壹種大規模的集會。男女青年訂婚之後,便要進行婚宴的準備。婚宴多用豬、雞肉,壹般不用羊肉(喪事則用羊肉)。

滇南石屏彜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夥伴聚餐痛飲之習;滇西的彜族,凡娶親嫁女,都要在庭院巾或壩子,用樹枝搭棚,供客人飲酒、吸煙、吃飯、閑坐,民間把這種用枝搭的臨時棚子稱“青棚”;在民間素有“打羊”、“打牛”迎賓待客之習。

凡有客至,必殺先待客,並根據來客的身份、親疏程度分別以牛、羊、豬、雞等相待。在殺牲之前,要把活牲牽到客前,請客人過目後宰殺,以表示對客人的敬重。

酒是敬客的見面禮,在涼山只要客人進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後再制作各種菜肴。待客的飯菜以豬膘肥厚大為體面,吃飯中間,主婦要時時關註客人碗裏的飯,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隨時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誠。

人民網—彜族

  • 上一篇:廣西建築屬於六大傳統建築派系哪個
  • 下一篇:怎麽燒酒,能燒出好喝的酒?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