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風鑼鼓在歷史上人們把它僅作為激發鬥誌,奮勇殺敵的壹種戰鬥號角,而後便作為民族藝術流傳下來,成為我國黃土高原的特色文化。
威風鑼鼓是流行於臨汾地區的壹種集體敲擊表演,得名於鼓手表演時展示的各種勇猛姿態。它常常在慶祝農歷新春,豐收,群眾遊行和其它歡樂的場合表演。 威風鑼鼓最早據說是在古代堯帝時期出現。到現在已經有4000多年的歷史。每年農歷四月初八,堯帝的兩個妻子娥皇和女英去看她們的父母時,堯所在的部落的人們敲鑼打鼓為她們送行。當她們回來時,她們村的人們也以同樣的方式歡送她們。從那時起,威風鑼鼓就成了壹種習俗。許多大村莊都有他們自己的鑼鼓隊。
黃土高原文化——陜北民歌
陜北民歌是陜北勞動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結晶,是陜北人民最親近的伴侶,是陜北勞動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
?主要曲種
陜北是民歌薈萃之地,民歌種類很多,當地俗稱“山曲”或“酸曲”。主要有信天遊、小調、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種,其中以信天遊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陜北民歌她有著鮮明的地域特征:土氣、大氣、美氣——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的撩人。這種既通俗又亮麗的特色足以使其站在歌壇聖殿之上,用小調小曲宣泄黃鐘大呂之勢。
陜北民歌舞劇《掛紅燈》在陜北,人們的喜、怒、哀、樂哪壹種情感,都可以用民歌的形式來表達。無論是站在崇山峻嶺之巔,還是走在彎彎曲曲的山道裏,或者行進在壹馬平川的大路上,到處都可以聽到順風飄來的悠揚歌聲。這就是陜北民歌。“女人們憂愁哭鼻子,男人們憂愁唱曲子。”實際上,陜北無論男女老少都喜歡民歌。黃土高原上,既有婆姨們如泣如訴的低婉吟唱,又有後生們的“攔羊嗓子回牛聲”的高歌回蕩。陜北,是民歌的世界,民歌的海洋。
陜北民歌種類是很多的,其中有四季歌、五更調、攬工調、酒歌、秧歌、勞動號子、歌舞曲、榆林小曲、陜北套曲、二人臺、風俗歌、宗教歌曲和探家調等,以小調和信天遊為主。
主要曲種選介
陜北民歌
小調:以敘事為主,壹般都有場景,有人物,有故事情節,還有細節描寫。如:《害娃娃》、《探瑜姐》、《送情郎》、《四保攬工》和《下柳林》等都是篇幅較長的敘事體民歌。
信天遊:信天遊(在與內蒙古接壤的地區叫“順天遊”,在神木府谷壹帶叫“山曲”)是廣泛流行於陜北的壹種民歌,篇幅比較短小,是即興創作的產物,可以根據不同情景自由吟唱。如村民們下地幹活,上山放羊,進林子砍柴,趕毛驢拉煤炭,心有所感,便放開嗓子歌唱起來。它語言質樸,節奏明顯,韻腳多變,壹般為兩句體結構,上下句押韻,不隔句押韻。以七字句或十字句為基礎,上句主比興或寫景狀物,下句多主點意,虛實結合,曲調悠揚高亢,粗獷奔放,節奏鮮明,韻腳和諧,抒情色彩濃。充分體現了陜北人的豪放性格。它兩句壹段,段與段之間可分可合,也可獨立為壹首,類似“散曲”。
陜北民歌反映社會生活內容十分豐富。現在所流行的陜北民歌,大部分產生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40年代,既有反映社會變革的內容,也有“長工歌”的內容,反映陜北人民對封建統洽階級的壓迫、剝削的反抗,特別是革命歷史民歌,是壹批珍貴的革命歷史資料。像著名的《當紅軍的哥哥回來了》《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等,是很有價值的。但是,在8000余首陜北民歌中,這類作品畢竟是少數。多數作品反映的是平淡的人平淡的事。例如:小媳婦想娘家,大姑娘盼出嫁,女娃算卦,吹鼓手迎親,出門人思念家鄉,年輕人談情說愛,夫妻吵嘴逗趣等。還有,石匠們用歌聲來裝飾那單調的石錘聲;農民們用歌聲驅逐寂寞和憂愁;趕牲靈的人將那悠揚的歌聲灑滿崎嶇的羊腸小道;多愁善感的小媳婦用歌聲傾吐心中哀怨陜北民歌傳承人。這些基本上是抒發感情的。此外,陜北人還用民歌形式來為日常生活服務:貨郎用歌聲來叫賣,農民用歌聲來祈雨,逢年過節時用歌來慶祝、娛樂,男婚女嫁用歌來舉行儀式,喝酒時用酒歌來猜拳,用歌來進述歷史故事,用歌來搞社交,用歌來記敘重大歷史事件,男女青年用歌談情說愛,用歌來記敘新人新事,甚至上墳哭靈也以歌代哭。乃至醜聞千裏,以歌傳之;奇人怪事,以歌頌之。
黃土高原文化——地域舞蹈
作為壹種表演性藝術,舞蹈創作具有壹個非常廣闊的自由空間。我們在舞蹈創作中,不僅應該忠實於生活,更應該大膽吸取地域文化元素,加上自己的創造性努力,才能使自己的作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
我國著名的舞蹈編導張繼剛的壹系列優秀作品像《黃土黃》,“黃”就是編導者在黃土高原人民群眾生活中提煉出來的最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舞蹈元素,整個作品題材鮮明,具有濃厚的黃土高原文化風格,坦蕩從容,樸實無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