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舞是客家人從北方帶到南方來的壹種民間藝術表演形式,以鑼鼓加嗩吶為伴奏,具有長江北部地區花會的風格,與廣東嶺南音樂不同,是客家人世代相傳的藝術文化。
據載,麒麟舞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它的表演形式從圖騰舞,到擬獸舞、民間舞,再到宮廷舞,然後又回到民間舞。
明清年間的兩次大遷徙,讓客家先民把麒麟舞從中原黃河流域帶到了粵北、粵中、粵西以及廣西、湖南、四川乃至西藏部分地區。
關於麒麟舞的產生還有壹段美麗的傳說:相傳很久以前,有壹年,天逢大旱,瘟疫流行,顆粒無收,民不聊生。土地公看在眼裏急在心頭,他當即找來笑面佛,商討辟邪消災、拯救生靈的辦法。
可是笑面佛也無奈,他只知道有壹種叫麒麟的神獸有這般法力,但不知道到哪裏才能找到。這時土地公想起了孫悟空,於是他們找來了孫悟空。
孫悟空果然神通廣大,只見他壹個筋鬥躍上雲霄,四方壹望,按落雲頭說:“有了有了,我帶妳們去!”
在孫悟空的帶領下,他們終於找到了麒麟洞。他們把來意壹說,麒麟當即答應隨他們下山。土地公帶著麒麟來到人間,麒麟即施法,噴火獻端。頓時人畜安康,五谷豐登。
此後,人們便把麒麟奉為吉祥物,並把麒麟出山鎮災辟邪的故事編成舞蹈,謂之《三星會友·麒麟出洞》,每逢年節便進行表演。
節日中的麒麟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