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請問古代人是用怎樣的方式對話的

請問古代人是用怎樣的方式對話的

古代人對話基本用古代白話文來對話,但區別於現代白話文。

可分為語法方面、語音方面兩部分來看。

1、語法方面。

壹般認為,文言文和白話文在先秦是比較壹致,先秦材料記載的語法基本可以窺見當時的說話方式,因此也有壹些先秦諸子的研究會根據其語法常用語乃至擬音的感嘆詞等等判斷其方言特色和時代特征。

後世的文言文對前代有壹些繼承和模仿,即,在後世的語言更加白話的情況下,文人書寫會因為壹定繼承性而顯得更“文言”壹點,因此存在壹定差異。不過這種差異主要是正規作品裏,如奏章詩詞著書立作,像通俗小說那種,差異會小很多,明清小說裏的人物對話,基本可以視作當時人的說話方式。

2、語音方面。

上古音和中古音現在都有比較公認的擬音,雖然具體還有爭議,但大概方向是比較明確的。如果想知道某字的擬音,可以單獨去查,當然也可以自己根據廣韻等等來猜測,不過除非有爭議,既然已經有人研究了直接拿來用就好……中古音相對好理解,聽著有點像南方方言,上古音……。

另外以上所述以官話為主,像各地方言那更是數不勝數,古人也有壹些專業講各地方言的作品。

擴展資料: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周振鶴在《古代文言與白話相去不遠》寫道: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前奏是文學革命,文學革命的重要內容就是提倡白話文,於是壹般的人就認為文言與白話之間有著巨大的鴻溝,而且從來就是如此。

如果從古代的歷史文獻與少數存留下來的壹些白話文學作品相對照,這種看法不無道理。這壹點可以參考胡適的《白話文學史》與鄭振鐸的《中國俗文學史》便很清楚。

除此而外,我們今天還可以看到光緒皇帝留下來的朱批中就有從白話到文言的的修改。光緒十歲的時候,已經開始學習批閱奏折。其中有壹份朱批原來寫著“妳們作督撫的”應如何如何,後來又在旁邊用小字註著“爾等身膺疆寄……”,這就是從所謂活生生的口語變成文縐縐的文言的典型材料。

再看元朝的白話碑,明太祖朱元璋立於孔府的碑石,都是皇帝官府的命令,但都是徹底的白話,與史書所載文言的詔書完全不同,的確證明文言與白話之間差異很大。

但如果秦漢上古看來,文言與白話未必就有這麽大的區別。換句話說,古人說話大多是文縐縐的,不大有所謂文言與白話的不同。

雖然古代的白話材料我們今天已經不易得到,但由於南方方言保留著古代漢語的形態,因此我們今天可以從方言口語中去窺測古代人說話的樣子。

以廈門話為例,在日常口頭語中就很多是今天所說的文言形態,如中國人最普通的問候語就是“吃了沒有?”,廈門話只說“食未?”。問人家“有沒有?”廈門話只需說“有無?”

如果問得詳細些:“到底是有還是沒有?”廈門話則說“到底有抑無?”這裏的“抑”字的用法,現在只能在文言文裏讀到,如“抑或”壹詞,但卻正用於今天廈門地地道道的口語裏。

所以上古文獻中我們讀來不易的文言其實恐怕都是當時的口語。如果認為上面的實例過於簡單,我們還可以再舉出些稍復雜的例子來。廈門人批評操之過急的人常說,“未曾學行,就要學飛。”亦即還沒有學會走,就想要學著飛。“未曾”二字是典型的文言,但在廈門卻是口語。

再有十數年前頗為流行的通俗歌曲“酒矸倘賣無?”,差不多所有非閩方言區的人都不知其為何意,但廈門人卻很明白這就是“有沒有空酒瓶可賣?”的意思。將無字放在句末,用上“倘”字,是文言的表達方式,但至今卻仍用於方言的口語中,可見文言與白話在古代相去的確不遠。

當然,廈門人本身並未意識到他們說的話其實就是古代的文言,因為現在“抑”寥紜鞍?保?拔叢?鋇摹霸?倍寥簦?,就連說話者自己也不知道說的是這些字眼了。其他方言也有類似現象,不遑多舉。

五四運動時期,對傳統文化的批評至為激烈,先知先覺們多認為文言是統治者創造出來愚弄老百姓的東西,甚而認為漢字的難學難認也是治人者有意為之,因而有人至於主張將漢字丟到毛廁裏頭去。

其實平心看來,文言與白話的差異以及漢字的繁難復雜本來是語言文字的壹個自然發展過程,也就是說,隨著社會的發展,要形容的事物越來越多,要表達的感情越來越豐富,語言文字也就發生了從簡到繁的變化。

上古時代多是單音節詞,亦即壹字壹詞,為了表示更多的內涵,壹是增加漢字,二是出現雙音節詞乃至多單節詞;在口頭語言方面也是如此,越簡單的話越容易含混,於是用詞時就不但增加了音節,而且改變了表達的方法。

這些改變不但是漢語本身發展的緣故,還與外來影響有關,魏晉南北朝以後,由於佛教文化的東來,雙音節顯然增多。北方草原民族的不斷南下,也肯定要對口語的表達方式有所影響。

人隨時隨地要說話,但不是時時刻刻都要寫文章的,顯然口頭語言的變化很快,書面語言的變化就比較慢,因此逐漸地,文言與白話的距離就越來越大,以至於到後來,文言白話明顯為兩途。

其實文言本身非無變化,我們只要看看《尚書》裏頭那些詰屈聱牙的篇什與清末的新民體文章的差距,就可以了然了,但這種變化與白話的變遷比較起來簡直不值壹提。

在文言與白話距離逐漸加大以後,識字者與文盲之間,上層社會與平民百姓之間的差異就顯現出來了,既能說白話又能識文言者,自然比只能講白話而寫不來文言的人要高壹等了,於是人為的差別又更加大了方言與白話的距離。

白話文並非從五四運動起才有,晚清已經有不少人將口語寫成了文章,新文化運動的偉大功績在於使文言文在二三十年間很快就退出了歷史舞臺,成為了白話文的壹統天下。

現在書面語言與口頭語言的差異幾乎已經不存,但會寫典雅文字的人也沒有了。據說修清史的事將要提上議事日程,不知是用文言撰述呢,還是用語體文來寫?

百度百科—古白話

中國知網—古代文言與白話相去不遠

  • 上一篇:論述題:結合體育課堂學習掌握的專項技能,談談妳對高校體育的認識與理解,不少於500字。
  • 下一篇:怎麽設計平面廣告,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