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脫去舊布的新壹天。雖然它被安排在農歷正月初壹,但是春節的活動並不局限於農歷正月初壹。從年底開始,人們開始了“忙碌的壹年”。所有這些活動都有壹個相同的主題,那就是“辭舊迎新”。
春節習俗:備年貨、貼年紅、祭竈、除塵、守年夜飯、洗頭洗澡、掛燈籠、倒貼福字、吃年夜飯、拿壓歲錢、吃餃子、開門、拜年、看社火、踩高蹺、打燈籠、舞獅。
我認為中國的春節有四個習俗值得壹提。讓我們壹起來看看:
?春節習俗之壹:蜜餞瓜條?
臘月二十三,蜜瓜粘粘的。這壹天就是人們所說的小年。顧名思義,就是過年正式開始的日子。在這壹天,人們會買糖果、花生、瓜子和其他過年需要的食物。從這壹天開始,孩子們最開心,因為有足夠的糖管。
根據民間傳說,竈神原本是天上的星星。因為他犯了壹個錯誤,被玉帝貶到人間,成了“東方大廚”。它坐在每家每戶的竈中間,看著人們如何生活和行動,詳細記錄所有的好事和壞事,並在臘月二十三轉向天堂,向玉帝報告每家每戶的善惡。臘月當夜返回人間,按照玉帝的旨意懲惡揚善。
所以在臘月二十三,人們會祭竈,給竈王爺吃又粘又甜的蜜瓜,讓他“天上說好話,地下保平安”。孩子們把這壹天當作春節的前奏和“彩排”。天壹黑就放鞭炮。鞭炮聲中,家中男主人將壹盤蜜瓜和壹碗綠茶放在竈王爺像前,點上蠟燭和熏香,祈福行禮,然後將竈王爺像從墻上取下燒掉,再將茶倒在紙灰上,蜜瓜就被孩子們吃了。
臘月二十三,蜜瓜祭竈,熱鬧、隆重、幽默,故稱“過年”。
?春節習俗之二:反向祝福?
倒福是中國的傳統習俗。春節期間,家家戶戶都要在門上、墻上、門楣上倒貼“福”字,表示福到了。春節貼“福”字是漢族人由來已久的習俗。
春節期間,許多家庭庭院的門窗上經常會看到倒掛的紅色“福”字,這可以視為中國人的傳統習俗。據《梁璐之夢》記載:“大小文人皆掃地,除塵汙,凈家,換門神,掛鐘馗,釘桃,貼春卡,祭祖。”這篇文章中的“貼春卡”就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
還有壹個傳說是“福”字在中國是倒貼的。明太祖朱元璋把“福”字作為秘密記憶,準備殺人。為了消除這場災難,善良的馬皇後讓全城的人在黎明前都要在門上貼上“福字”。
自然,沒有人敢違背馬皇後的意誌,所以“福”字張貼在每個門上。其中壹家不識字,就把“福”字倒過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壹家把“福”字貼反了。皇帝聽到這個消息後大怒,立即命令禦林軍砍倒那座房子。馬皇後見事情不妙,對朱元璋說:“家裏知道妳今天來訪,故意把‘福’字倒過來。這不就是“福道”的意思嗎?”皇帝壹聽真相,下令釋放,壹場大禍終於消除。從那以後,人們把“福”字倒過來,以求好運,紀念馬皇後。這是顛倒的風歷。
?春節的第三個習俗:年夜飯?
除夕:壹套吉祥話,農歷十二月底是除夕,也叫“除夕”。除了註重享受“美食”,探討年夜飯菜品中的“美食”尤為重要。也就是說,寧波人喜歡把來年的希望寄托在菜裏。如“雞”與“吉祥”諧音,表示吉祥;“鰻”意為“滿缸、滿缸”,意為豐衣足食;寧波商人似乎對“紅糊烤蟹”情有獨鐘,寓意“生意興隆,四面八方吉祥”;藕節的意思是“越來越高,路路通”。在寧波人的年夜飯裏,全魚是必不可少的新年菜,後來逐漸變成了熏魚,寓意“吉祥喜慶有余”;“薺菜春卷”以前是排隊上的,“薺菜”的聲音接近“聚財”。“吃春卷迎春”是為了迎接春天的到來。黃豆芽外形相似,被稱為“如意菜”,寓意“壹生如意”、“萬事如意”;金餅充當“金磚”;韭菜取“韭菜”與“長”的諧音;香腸,諧音“香而長”,
吃年夜飯是家人團聚的日子,肯定會有象征團圓的熱氣騰騰的火鍋。寧波人稱之為“暖鍋”,給人壹種“生活富足”的感覺。舊時石浦有個頗具地方特色的謎語:“素菜葷菜雜,寧波隔定海,內有招寶山,全團為海。”答案是“暖鍋”。老家庭用的是銅鍋,會占桌子很大壹部分,放蛋餃、肉丸、魚丸、粉條、油皮、年糕等。,而魚丸、肉丸、蝦丸取“三元”、“合家團圓”之意再加湯;主食是果汁蔬菜年糕湯,寓意“年糕壹年比壹年高”,來年油水多。
吃年夜飯需要全家壹起上菜,不能落下壹個人,意味著團圓。如果家人來不了或者除夕不回家過年,也要在桌上準備碗、筷子、酒杯,盛滿酒、米飯,算是壹次完整的家庭團聚。在這壹天,其他地方的孩子無論距離多遠,都會在家裏團聚。過去,吃過年夜飯後,孩子們會提著燈籠去祠堂看戲曲。1983之後,人們壹般在家看央視春晚。
?春節習俗之四:拿壓歲錢?
壓歲錢(廣東稱“送禮”)是過年的習俗之壹。其真實來歷不明,傳說是為了鎮邪。年夜飯後,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祝晚輩新年平安。壓歲錢是新年裏孩子們最期待的禮物。傳說壓歲錢起源更早,但真正流行全國是在明清時期。古代的壓歲錢有兩種:專用錢和通用錢。特別的壓歲錢是仿制品。其材質為銅或鐵,形狀為方形或長形。壹般錢上都刻著“好運”、“壹生幸福”、“長命百歲”。有些壓歲錢是直接給晚輩的,有些是晚輩睡覺後放在床腳或者枕頭邊的。壓歲錢本來就是祝福的意思。壓歲錢在民間文化中有驅邪保平安的意思。壓歲錢的本意是抑惡驅邪,因為人們認為小孩子容易鬼鬼祟祟,所以用壓歲錢來抑惡。
災難:漢族人認為應該給孩子壓歲錢,當惡靈和惡魔或年傷害兒童時,兒童可以用這些錢賄賂他們,將邪惡轉化為好運。清代吳曼雲在《壓歲錢》中寫了壹首詩,詩中說:“壹百塊錢長在彩線中,然後從枕中取來,商量鞭炮的價錢,使焦耳忙了壹夜。”?從這個角度來說,壓歲錢是紮在孩子心裏的,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過節需要的東西。目前,長輩給晚輩壓歲錢的習俗依然盛行。壓歲錢的數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大多是孩子用來買書和學習用品的。新的時尚賦予了壓歲錢新的內容。
壓歲錢,也叫珍貴的錢(“珍貴”就是不吉利。古人用這個習俗來表示來年不應該發生任何不吉利的事情。2008年晚飯後,長輩要把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鎮邪,晚輩可以用壓歲錢平安度過壹年。壓歲錢在民間文化中有驅邪保平安的意思。壓歲錢的本意是抑惡驅邪。因為人們認為小孩子容易隱身,所以用壓歲錢來鎮邪。在正月初壹的早上,晚輩會給長輩拜年,長輩會給他們壓歲錢。通常在除夕夜,母親會把用紅紙封好的壓歲錢放在孩子的枕頭下。在給壓歲錢時,母親會說壹些類似於祝孩子們平安健康成長的話。給孩子們壓歲錢源於壹個古老的傳說。
歷史上有很多種壓歲錢,壹般是長輩在新年倒計時的時候分發給晚輩,表示壓歲錢,包含著長輩對晚輩的關心和真誠的祝福;另壹種是晚輩給老人的。這個壓歲錢的“年”指的是年齡,意在期望老人長壽。最早的可追溯到漢代書寫的壓歲錢,也稱贏錢,不在市場上流通,而是以錢幣的形式作為觀賞物鑄造,具有避邪的作用。
以百年祭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世界上壹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祝春節的習俗。春節習俗的含義是團聚、聚福消災、歡慶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