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春天,青海省東部農業區的村民在挖運河時發現了壹處古文化遺址。隨後,中國人民解放軍壹支流動醫療隊向省文化局了解了劉灣出土文物的情況,並送去了陶器等樣品。這是樂都劉灣著名的原始氏族龔* *墓地。省文化局文物組立即組織人員實地調查,收集到壹些造型優美、圖案獨特的彩陶壺等文物,其中壹件人像彩陶壺引起了文物考古人員的註意。省文化局提交了書面報告,建議對墓地進行考古發掘。國家文物局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批準。同年7月中旬,劉灣墓地的發掘正式開始。據考證,劉灣墓地屬於新石器時代古人類墓葬群,位於湟水中遊北岸的平臺上。據實地勘察,南北長450米,東西長250米,總面積112500平方米。經過7年的艱苦發掘和整理,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青海考古隊在這裏發掘了1730多座墓葬,出土文物37925件,其中彩陶文物1700多件。這1730座墓葬包含半山、馬廠、齊家、新店等四種馬家窯文化類型,屬於新石器時代,延續時間為1500年。墓地的全面公開,初步弄清了這四種文化類型墓葬的分布規律和時間順序,為研究私有制和階級的起源提供了壹批比較新的、較好的實物例證。
這個墓園的墓大多在六灣村北的二階。其範圍東起劉媽公路,西至沙溝,北靠六灣坪頂,南至大峽運河。陵園北高南低,東西平臺環繞,總面積112500平方米。墓葬多為豎孔土坑墓,平面上呈長方形或圓角長方形,其次為土洞墓,帶墓道,平面呈凸面。在墓口插上木棍和木板,封住門。這座墓是中國已知最早的土洞墓。墓中有許多木棺,有兩種形狀,壹種是大頭小頭的梯形木棺,另壹種是長方形木棺,內有木盒,即中間鑿壹根圓木,形似木船。其安葬方式有單人葬和兩人以上合葬,最多七人。
這個墓地的埋葬方式很特別。其中,半山的多人墓多是層層疊疊,人與人之間沒有分隔。埋的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年齡差距大,好像埋了兩代人。馬廠式墓葬多為並排葬,成年男女合葬,成人與兒童合葬。齊家文化的墓葬多為並排葬,但男女葬式與上不同:男性多為仰面直立,女性多為側身或彎腰,似乎是夫妻合葬墓。
這個墓地的墓葬壹般都有隨葬品,數量不壹。前期只有兩三件,後期近百件,反映出原始社會末期出現了貧富分化。其隨葬品不僅包括石斧、矛、鑿、刀等生產工具,還包括各種陶器制成的家庭用具。其中半山有彩陶甕,齊家文化有陶碗、陶罐、雙耳壺、單耳壺。這裏出土的彩繪陶罐和葫蘆形彩繪陶罐,人面裸體,造型獨特,世界罕見。
馬場式文化因1924年在青海民和馬場高原首次發現而得名。廣泛分布於甘肅西部和青海河湟地區,距今約4000年。在劉灣出土的彩陶中,馬廠最為豐富和珍貴,其數量之多,造型之美,圖案之繁,在其他古文化中是最高的。出土的彩陶壺圖案多種多樣,有平行條紋、之字形、漩渦紋、葫蘆紋、四圓紋、六圓紋等。壹些彩陶符號也很獨特。陶器是我們祖先的日常生活用具。彩陶本身就是壹種藝術,它不僅是制陶技術先進的標誌,也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彩陶表面呈橙紅色或紫紅色,有黑線的幾何或動物形圖案,更為鮮艷華麗。彩陶的造型以壺、盆、罐、甕、豆、碗為主,新穎多樣。
劉灣墓地發掘馬廠式墓葬1000余座,占墓葬總數的60%。由於墓主人的身份和所擁有的財物不同,墓葬的規模和隨葬彩陶的數量也有所不同,壹般可分為大型、中型和小型三種。小型墓葬隨葬陶器10余件,最多時只有30余件。中型墓的隨葬品大概有五六十件,70多件可謂大型墓。發掘的564號墓長約5米,寬約3米,深約3米。墳墓的主人是壹個四十多歲的男人。這座墓裏埋葬著許多文物。除去石刀、斧頭、鑿子和壹件綠松石飾品,僅陶器就有91件,其中彩陶絕對占優勢。
2002年5月28日,“中國青海劉灣彩陶博物館”順利竣工。博物館分為兩層,看起來像青海出土的舞蹈彩陶盆。博物館占地面積5845平方米,建築面積2222平方米,展覽面積1.500平方米,總投資450萬元。
劉灣墓地是中國黃河流域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氏族社會墓地。彩陶地也因此成為青海省新石器文化的重要標誌。新建的彩陶博物館將展出大量具有代表性的不同文化類型、圖案、造型和紋飾的彩陶,其中有許多中國古代彩陶藝術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