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0萬年前白堊紀末期恐龍突然消失,成為地球生命進化史上的壹個謎。這個謎至今無人解開。過去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被記錄在化石中。在中生代地層中發現了許多恐龍化石。其中可以看到大量的骨頭或各種形狀。但在隨後的新生代地層中,根本沒有非鳥類恐龍的化石,從而推斷非鳥類恐龍在中生代壹起滅絕,現在只剩下鳥類,大多數科學家都認同“鳥類屬於恐龍”。
恐龍種類繁多,形態和習性差異很大。最大的脆弱的雙腔龍可能超過50米,而最小的蜂鳥可能不到10厘米。就飲食習慣而言,有溫順的食草動物和兇猛的食肉動物,也有既吃素又吃素的雜食性恐龍。恐龍作為壹個整體非常大。按照恐龍的標準,蜥蜴的腳算是巨獸之壹。在漫長的恐龍時代,即使是最小的蜥腳類動物也比它們棲息地的其他動物大,而最大的蜥腳類動物比任何出現在地表的動物都要大幾個等級。
大多數恐龍比大型蜥腳類恐龍小得多。現有證據表明,恐龍的平均大小在三疊紀、早侏羅紀、晚侏羅紀和白堊紀不斷變化。大多數獸腳類恐龍體重在100到1000公斤之間,而大多數全新世食肉動物體重在10到100公斤之間。恐龍的估計重量大多在1到10公噸之間。倫敦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壹項研究指出,恐龍的平均體重約為100公斤,而新壹代哺乳動物的平均體重在2至5公斤之間。
從現存完好的骨骼來看,最高最重的恐龍是Giraffatitan brancai(原名腕龍)。長頸龍的化石發現於1907年至1912年的坦桑尼亞。壹個由幾個大小相似的個體組成的骨骼模型現在正在柏林的洪堡博物館展出。該模型高12米,長22.5米,預計活體重量在30至60公噸之間。最長的恐龍是梁龍,有27米長。它於1907在美國懷俄明州被發現,現陳列於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的卡內基自然歷史博物館。
擴展數據:
築巢、產卵和照顧下壹代也是恐龍生活的壹部分。恐龍窩壹般是泥窩或者沙裏的坑。壹些恐龍在繁殖區築巢,而壹些特殊的物種年復壹年地回到同壹個築巢地繁殖。有的雌性恐龍生完孩子就走了,讓蛋自己孵化;而壹些雌性恐龍會留在巢穴邊緣,保護蛋和剛孵化的幼恐龍。?
像大多數鳥類和爬行動物壹樣,恐龍可能只有壹個泄殖腔——糞便、尿液和生殖細胞壹起排出的地方。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可以推測,雌雄恐龍在交配時瞄準了自己的泄殖腔,然後雄恐龍的陰莖進入了雌恐龍的泄殖腔進行交配。
然而,也有可能雄性恐龍沒有陰莖。在這種情況下,它們可能會像某些鳥類壹樣,通過向雌性恐龍的泄殖腔內噴射精液來進行繁殖——這種交配方式被專家稱為“泄殖腔吻”。
百度百科-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