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是壹個風雲人物。20世紀60年代中期,香港房地產業處於低谷,李嘉誠抓住機會大舉入市,從壹個塑料廠的老板轉型為地產大王。後來,長江集團迅速壯大,業務擴展到世界各地。
李嘉誠現在控制著長江、和記、長建、港燈四家上市公司,業務範圍廣泛,從房地產、電信、集裝箱碼頭到超市。到2000年2月15日,其總市值達到80600港元。
對香港人來說,李嘉誠意味著財富。早在1987,國際權威財經雜誌《幸福》估計李嘉誠擁有25億美元財富,全球排名第26位。李嘉誠登上了“全球華人首富”的寶座。
從65438到0992,在備受港人關註的港資雜誌列出的年度富豪榜中,李嘉誠以38億美元的資產高居榜首,被稱為“超人李”和“程大哥”。
依靠信仰和忠誠,勇敢和正直。
65438-0950年,李嘉誠用省吃儉用攢下的壹筆錢開辦了壹家小型塑料廠,專門生產玩具和家庭日用品。20世紀50年代後半期,歐美市場出現塑料花熱潮。李嘉誠果斷決定轉行做塑料花,大量生產出口歐美。
1973期間,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大幅削減原油產量,以打擊美國等經濟大國支持以色列入侵敘利亞的行動,導致國際石油危機。受此影響,香港塑料行業出現原料饑荒。壹些奸商趁機囤積,使原本每磅不到65,438+0港元的膠粒飆升至每磅4-5港元。許多中小型塑料廠無法承受原材料上漲帶來的損失,面臨停工威脅。李嘉誠對此深感憂慮,四處奔走,四處遊說,采取各種措施幫助這些企業渡過難關。
首先,他動員進口商加緊進口塑料原料,以緩解供需矛盾;其次,從長江實業有限公司的定額硬膠中拿出654.38+0.2萬斤,原價賣給各廠;最後從公司庫存商品中調撥65,438+02,430,000磅吹塑軟膠,以低於市場壹半的價格賣給各工廠。李嘉誠的善舉讓很多中小塑料廠如旱逢春。大家都誇李嘉誠是“及時雨”。
成功實現自我角色的轉變。
抗日戰爭時期,12歲的李嘉誠隨父母流浪到香港。65,438+05歲,在壹個茶館裏端茶倒水。65,438+07歲,辭去塑料廠業務員。20歲那年,他用自己7000港幣的積蓄,在壹個破舊的工棚裏,成立了自己的小塑料廠。工廠成立之初,資金和人才都很少,采購、設計、施工、銷售推廣都要他親自動手。李嘉誠用了10年才成為全香港婦孺皆知的“塑膠花之王”和“千萬富翁”。
下壹步我們應該做什麽?這對李嘉誠是壹個嚴峻的考驗。他毅然決然地把“工廠”變成了“公司”,從不得不向他詳細請教的企業家英雄式管理,變成了依靠管理專家和技術人才的“集團式管理”。他依靠下屬進行管理,並在不同層面上負責。李嘉誠已經意識到,創業者在企業創立之初努力奮鬥很重要,因為這個時候資金匱乏,各種關系還沒有建立起來。成敗取決於企業家自己付出了多少努力。但企業站穩了腳跟(註意有人誤以為是企業的成熟),早期創業者那種“英雄式”的管理風格已經不適應了。各部門的工作要靠秘書、翻譯、工程師、技術人員。
視野開闊,頭腦靈活。
短短20多年,李嘉誠從最底層的工廠業務員壹躍成為塑膠花之王,也成為香港地產界的超級富豪。他的成功與他敏銳而長遠的眼光和正確的預測密切相關。
1950年,李嘉誠成立了自己的塑料廠,專門生產玩具和壹些家居用品。但他很快發現塑料花會有無限的市場,於是果斷從經營塑料玩具轉行經營塑料花。由於正確的預測和果斷的決策,李嘉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塑料花市場壹直紅火到1964。前後7年,為李嘉誠帶來了數千萬港幣的財富,也為他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也是在這個時候,李嘉誠超人的壹流眼光瞄上了無限的香港房地產行業。雖然1964前後香港的房地產業有過多次大起大落,但也有不少千萬富翁因為投資房地產而破產。可以說,當時香港的房地產業正處於低谷。然而,李嘉誠準確地預測到:壹兩年的小起伏在整個經濟浪潮中不算什麽;更何況香港人口多,人口少,地價永遠會漲到驚人的地步。於是,李嘉誠把塑料行業的利潤投入到房地產行業,大膽地買下了大量的土地和老建築。由於眼光獨到,預測準確,他投資房地產壹帆風順,財富暴漲。現在,李嘉誠已經成為香港富豪中的首富。
克己奉公,不謀私利。
雖然很有錢,但李嘉誠從不炫富。他在自己的私宅裏住了20多年,戴著壹塊普通的手表。他在集團不拿工資,每年只拿640美元的導演費,沒有其他福利津貼。他自費購買所有的豪車和遊艇,甚至從來不付午餐費。
長江實業集團在1979站穩腳跟之前,為了表示對公司的信心和節省開支,他自掏腰包支付董事的工資。
多年前的壹個夏天,兒子利用學校暑假到長江實業公司打工。他曾開玩笑地對父親說:“我是全公司工資最低的員工。”李嘉誠對兒子說:“不,我是。”他還說:“現在我不為自己賺錢了。”
還有壹件小事讓香港財經記者感動。有壹年,他們想舉辦壹個研討會,但缺乏資金,向李嘉誠求助。李嘉誠說,如果是以公司名義捐款,需要董事會討論,我還不如自己掏錢。壹張2000港幣的支票立刻被開了出來。
李嘉誠的名聲就是這樣傳播的,長江實業公司的名聲就是這樣建立的。